来源: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22:35:13
(原标题:春节档票房破百亿元,口红效应终奏效?)
韩浩月/文 据国家电影局统计,截至2月5日9时,2025年春节档(1月28日—2月4日)电影票房达95.1亿元,观影人次为1.87亿,创造了新的春节档票房和观影人次纪录。另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截至2月5日13时29分,2025年春节档上映新片总票房(含点映及预售)突破100亿元。《哪吒之魔童闹海》(《哪吒2》)以52.24亿的档期票房(含点映及预售)成绩实现断层领先,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
从预售期的亮眼,到档期结束时的丰收,2025年春节档票房战绩首尾呼应,堪称完美闭环,达成了一次全民喜闻乐见的正果。喜悦之余,也有疑惑。这个档期固然有佳作领衔,但也有一些电影的质量遭受争议,超过100亿元的票房成绩,多少都有点幸运的成分。在春节档期,观众为何爆发出不一样的热情?这值得探讨与深思。
对春节档票房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哪吒2》。如果分析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我们不难发现,《哪吒2》已经悄然出圈。与其说是它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接近于一种被追捧的节日潮流与文化现象。也就是说,很多观众看《哪吒2》,已经不仅是看一部电影那么简单,人们的观影行为里还包含了追逐时尚的意味。影片被深度捆绑于节日话题与时尚潮流之中,这大大推高了影片的额外价值。
2024年春节档之后,多个黄金档期不温不火,使得人们对电影与影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怀疑。2025年春节档的火爆,给了这种怀疑有力的还击。一票难求与票房陡增的状况,给人留下“口红效应”延迟爆发的印象——电影终归还是在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展现并承担了它娱乐与慰藉的作用。只是,这次电影“口红效应”的集中发生,让人亦喜亦忧,喜的是电影行业有望从中得利,并获得新的发展路径与动力;忧的是春节档过后,新的观影低潮期恐怕又会卷土重来,最终削弱“口红效应”之于娱乐业的价值。
坦率而言,今年春节档作为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档期,其票房与作品质量并不成正比。多出来的那部分票房,除了归属于“口红效应”外,还应从经济、文化、社会心理、情感需求等诸多层面去寻找原因。一个言简意赅且具有普遍共通性的关键词恐怕是“补偿心理”。这一“补偿心理”包括:消极观影情绪被节日观影的积极性取代;旅行、返乡等大额支出带来的痛感被均价50余元一次的观影愉悦感取代;以最大成本(请客、送礼、红包)获得过节存在感被以最小成本(观影)获得社交存在感取代……当电影在这个节日拥有了类似水果甜品的“治愈”功效,其受欢迎程度自然会大大提升。
过去几年来,春节档的重要性与年俱增,俨然成为一年中的最强档期。“口红效应”只在这一个档期得以凸显,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仍然懂得如何用合适的方法来取悦自己。但另一方面,也有泡沫隐忧——无论这短暂的档期有多辉煌,总会被接下来的萧条给打回原形。所以,我们在为春节档影片乃至这个档期创造了多个记录而高兴的同时,不应忽略闪亮背后的阴影:“口红效应”如果只被涂抹在这短短的几天,是没法撑起电影行业的繁荣的。唯有看到春节档爆火之后电影行业仍然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配合春节档的成就给出有效的解药,才能使“口红效应”均匀体现于全年档期之中。电影需要在这个时代发挥其特殊价值与作用,而不应以忽冷忽热的状态来强化其不确定性以及因此带来的不安与焦虑。
(作者系文化评论人)
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