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智通财经
2025-02-06 20:46:09
(原标题:崔东树:雷克萨斯国产与本田日产合并受阻显示中国电动车产业链优势)
智通财经APP获悉,近日,丰田雷克萨斯国产的消息一经公布,便迅速吸引了众多关注。雷克萨斯此前一直秉持坚决不在中国生产的态度,而如今却做出了国产的重大决策,这一转变背后蕴含着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崔东树认为,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的迅猛发展和强大实力,已完全颠覆了雷克萨斯以往不选择国产的考量逻辑,这无疑是中国汽车产业值得引以为傲的成就。
与此同时,本田与日产合并受阻的消息也在近期传出。去年 12 月,崔东树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不看好日产和本田的合并 —— 需要加大中国本土化研发和产品创新》的文章,该文章中分析了不看好二者合作的观点,指出日产和本田应当更加重视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以及中国汽车产业链的优势,加快推进电动化转型的步伐。他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丰田似乎更能敏锐地察觉到中国电动车产业链所带来的巨大优势和发展机遇,通过借助中国电动车产业链的力量,丰田有望达成延续雷克萨斯在全球市场辉煌的战略目标,这一举措被认为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
1、 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超级强大
中国发展新能源车的战略决策英明。虽然美国退出世界气候组织,发展化石燃料,但世界汽车电动化的技术趋势不可改变。国内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优势明显。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而在新能源车领域,中国起步较早,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电池技术、整车制造、充电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这有助于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换道超车,提升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汽车品牌。
中国新能源车的世界竞争力超强。2021年全年的欧洲新能源市场受疫情影响,新能源增长较弱。2022年仍受到疫情影响,欧洲2022年较2021年份额下降较大,2023年欧洲份额小幅下降,2024年1-11月下降仍明显。近期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增速强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202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较大反转。2021年中国全年保持52%的较强水平;2022年的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超过63%;2023年的中国占世界份额64%;2024年1-11月的继续保持69.6%的份额,其中10-11月的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达到76%。
2、 丰田雷克萨斯国产的必然选择
雷克萨斯电动化需要从混动向纯电动加速升级。全球各国对汽车尾气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明确的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加速向纯电动升级,有助于雷克萨斯更好地满足全球各地的环保政策要求,同时跟上世界智能化的发展。目前日本本土的新能源产业链打造难度巨大。由于电动车产业链涉及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多个领域,需要众多企业之间密切协同合作。日本企业在传统汽车产业模式下,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固定,在向电动车产业链转型过程中,需要重塑产业协同关系,而电动化的产业规模小,日本国内电动车产业链很难有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链助力雷克萨斯的世界豪华车地位。雷克萨斯上海工厂定位为 “大中华区 + 出口基地”,未来或承担雷克萨斯全球50% 的电动车产能。借助中国产业链的优势,雷克萨斯可以将在中国制造的高品质电动车出口到全球其他市场,尤其是在日韩、东南亚、中东等地开拓新市场,扩大其全球市场覆盖范围,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3、 本田与日产的困境与战略选择失误
世界前10位的头部车企除了中国车企,目前均处于市场下滑中。丰田下滑幅度是最小的,世界车企的中国车企地位不断提升,这是中国新能源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市场重塑。本田与日产的合并谈判不顺。本田市值约为日产的五倍,本田希望将日产作为子公司纳入其体系,以掌握日产的管理权,推进业务重组,提高决策效率,但日产认为此举违背了最初组建平等公司结构的设想,希望在新公司中保持平等地位,双方在管理层架构和决策权分配上难以达成一致。文化和技术线路差异明显。日产注重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致力于打造前瞻性产品;本田以工程技术和产品质量见长,强调对汽车制造工艺的精益求精。双方在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技术线路完全不同,一个是比亚迪插混技术的开拓者,一个是理想增城线路的开拓者,可惜都缺乏技术创新,产品不争气。
4、合资企业应该加大中的本土投入
国际车企需要珍惜中国的市场地位与产业链。本田品牌和日产品牌在中国有良好的口碑和巨大的保有用户。中国拥有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到整车组装的完整汽车产业链,产业集群众多,可实现世界领先的零部件配套供应,快速应用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当年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前瞻性地看到合资车企发展的问题,强调要实现合资品牌的本土化研发和建立合资自主品牌。因此本田和日产均需要加大中国本土化研发投入和实现依托中国产业链优势的产品创新,实现赋能日产和本田的全球化发展。中国自主车企的强大和走向世界是不可阻挡的。合资车企在中国失去竞争力,必然也将失去世界车市份额。日产和本田如果把核心精力和技术研发放到最具竞争和创新的中国市场,必将获得更为丰厚的回报。
和讯财经
2025-02-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6
智通财经
2025-02-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