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18:14:56
(原标题:明星基金经理春节前离职 投资者“措手不及”)
明星基金经理在春节前夕公告离职的情况,在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就被部分基金投资者吐槽。
“忙着准备过春节,没想到节后一看,(自己持有的)基金净值不但大幅下跌,而且基金经理也换了。”一位持有宏利基金前明星基金经理王鹏所管理的基金的投资者如是表示。
不止王鹏于春节前辞任基金经理,中欧基金知名投资老将曹名长也于春节假期前卸任所有在管基金并离职。
对于明星基金经理在节前公告离职的行为,华南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认为,春节长假前夕发布离职消息,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缓冲市场反应,避免短期内引发大规模赎回或净值波动。与此同时,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也会因节日因素分散,负面舆情的影响更容易被稀释。
不过,一些基金从业人士认为,若基金业普遍利用假期淡化相关消息的影响,可能引发监管和公众对资管行业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质疑,长期来看会损害行业的公信力。
节前官宣离职
1月17日晚间,中欧基金披露,曹名长因个人原因自即日起卸任中欧价值发现、中欧潜力价值、中欧成长优选、中欧恒利4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公告显示,这些基金产品均由共管的基金经理接手,基金经理曹名长离任,离任时间均为1月17日。
公开资料显示,自2015年6月加入中欧基金起,曹名长累计的任职时间超过18年。从管理规模与业绩表现来看,在卸任之前,曹名长在管基金总规模为78.04亿元,中欧潜力价值、中欧恒利、中欧成长和中欧价值的规模分别为16.67亿元、2.52亿元、29.58亿元、29.27亿元;根据Wind数据,截至1月16日,曹名长所管产品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为14.05%,同期沪深300指数的涨幅为7.44%。
1月23日,建信基金宣布基金经理周智硕因个人原因于1月22日申请离职,并卸任在管所有基金。
1月24日,宏利基金披露,基金经理王鹏因工作安排卸任旗下6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截至1月23日,王鹏已按规定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办理注销手续。
根据Wind数据,王鹏算得上宏利基金的权益“扛把子”。截至2024年底,宏利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为187.79亿元,王鹏管理的公募产品规模为89亿元,占该公司权益类基金总规模的46.35%。
从王鹏离任前所管基金的业绩来看,直至离任前,王鹏在管的6只基金中有2只处于浮亏状态,其中包括斩获2024年上半年业绩冠军的宏利景气领航两年持有,该基金自成立以来亏损13.07%;宏利新兴景气龙头则亏损20.96%。这两只基金均在2021年的市场高位发行。王鹏在管的其他4只产品的任职回报在30%至220%之间。
总体来看,得益于在新能源及AI板块的深耕,王鹏所管理的基金长期业绩较为亮眼。截至1月23日,王鹏管理产品的平均年化回报率为17.07%,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了0.88%。
王鹏卸任后,规模最大的宏利转型机遇由基金经理孟杰接管。孟杰于2015年7月加入宏利基金,投资经理从业年限为4.4年。其目前在管基金数量为7只,合计管理规模为66.20亿元。目前,孟杰为宏利基金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经理。接任其他5只产品的基金经理分别为庄腾飞、李坤元、魏成、孙硕和张岩。
拷问行业长期发展
对于明星基金经理在节前卸任所管产品并离职,部分基金投资者吐槽道:“醉了,大过年的基金经理离职”“早知道节前换了基金经理就该赎回。
基金经理为何在春节前夕公告离职?在经济观察网采访的数位基金从业人士看来,明星基金经理选择在春节假期前公告离职,既有市场环境的考量,也有个人与公司策略的安排。
“明星基金经理一般管理产品规模较大,产品的持有人数较多,宣布基金经理离任对基金产品及基金公司的影响均较大。在节假日前夕发布离职消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缓冲市场反应,避免在短期内引发大规模赎回或净值波动。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也会因节日而分散,负面舆情的影响更容易被稀释。” 华南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表示。
北京一家券商系公募机构人士认为,一般基金经理需要提前1个月甚至更早的时间向公司提出离职申请。一些基金经理选择在春节放假前官宣离职,可能是出于年度业绩考核周期的考虑。一个完整年度的业绩表现,能够为基金经理之后的跳槽及管理产品提供业绩支撑。此外,基金公司通常对基金经理实行奖金递延原则,但离职基金经理的当年业绩是否纳入递延,各公司在制度上有所差异,不过保持自然年度的业绩完整性更便于与基金公司协商离职后递延奖金的问题。
不过,选择在春节假期前官宣离任的行为,也可能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既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利益,也可能会对基金公司和产品的声誉、市场稳定性带来影响。
一位基金评价机构人士认为,假期前公告明星基金经理离职的策略看似聪明,但是会让持有人在无法及时反应的情况下被动接受信息,产生被“突袭”的负面感受,削弱对这家基金公司的信任。这样做可谓得不偿失。
该人士表示,如果频繁或集中地出现明星经理在假期前官宣离职的情况,可能会让投资者质疑基金公司内部存在管理问题,会损害公司的品牌形象。更进一步,若行业普遍存在利用假期淡化负面消息的操作,尽管符合“及时披露”的要求,但选择市场无法反应的时点公告,可能被质疑规避责任,引发监管对于是否涉嫌操纵信息披露效果的关注,以及投资者对基金行业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质疑,长期来看会损害行业的公信力。
前述基金公司资深市场人士也表示,如果此类事情频繁发生,不排除投资者选择转向指数基金、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等被动投资产品,降低对主动管理型基金的配置意愿,影响行业生态。
证券时报网
2025-02-06
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经济观察报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