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18:42:04
(原标题:全球金融观察丨从贸易结构看美国制造业的现实,特朗普关税政策难达预期效果)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撰稿王应贵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让投资者高度紧张。2月1日宣布的加征关税计划引起了3日美国市场盘前交易时段的大动荡,暂停30天对加拿大和墨西哥产品加征关税的消息出来后市场才收窄了跌幅。全球金融市场都在密切关注特朗普上任后的新政三把火,关税这把火容易“燃”起来,因为只需要总统发布行政命令就能生效,而其他经济政策需要与民主党在国会博弈。不过,特朗普甫一上任就签署了200多条行政命令,废除了拜登政府多个经济政策。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及其它政策尚未明朗,市场的神经还得紧绷着,政策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困扰着全球金融市场和政府决策机构。从目前看,关税政策最受关注,美国主要贸易伙伴都在屏息观察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消息,也在积极思考相应对策,欧洲主要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尤为紧张。美国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双赤字)是个长期性的经济难题,通过提高关税能否达到增加国库收入(削减财政赤字)、鼓励制造业回流(增加就业)的双重目标?
长期贸易逆差反映了美国制造业已衰退这一不争的事实。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25%,2024年降至15.9%。美国经济体量全球第一,消费能力强劲,但经过数十年的产业外包,美国制造业失去了国际竞争地位,不得不更多地依赖进口商品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2024年1-11月,美国进口总额达2.98万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90万亿美元;其中十大类进口产品占78.38%(见表1),十大类出口产品占79.42%(见表2)。十大类进口产品包括计算机与电子产品、交通设备、化工产品、机器、电气设备、金属产品,也有少量的油气产品;信息类产品、交通设备、电气设备和化工产品占比高,其他类制成品占比也不低。
十大类出口产品有交通设备、化工产品、计算机及电子产品、除电气外机器设备、原油、加工食品和农产品;出口产品中制造业占比相对较低,能源、食品、农产品等能源和初级产品占比相对偏高。
2024年1-11月,这十大类产品进出口逆差大约5830亿美元,占总逆差的76.55%。目前情况是:美国进口的是附加值较高的汽车、电子产品等制成品,出口的却是附加值较低的化工、农产品、能源产品等。
正如许多观察机构分析的那样,从国际商品贸易结构看,美国更像一个发展中国家,而非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假设,美国拥有全球最强的科技实力,理论上应该向全球出口更多的高科技产品,而非化工、能源和农业产品。诚然,美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和农业生产大国,但这些产品能够轻易被其他国家相关产品替代。
自1991年以来,美国经常性项目贸易赤字(包括服务贸易)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如图所示,1999年至2006年贸易赤字逐年扩大,之后受次债危机影响,赤字大幅下降,2009至2019年处于稳定状态,2020年至今开始大幅上升。即使在特朗普第一任期间,关税政策并没有降低美国贸易赤字水平,反而从2020年开始急速扩大。
如今美国政府欲通过增加对主要贸易伙伴产品加征关税来鼓励制造业回流,这恐怕最终会事与愿违。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是个长期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美国企业在世界各地布局,加快了制造业外包进程,但其将核心技术、研发、市场渠道和财务部门留在国内,从全球供应链上获得了巨额红利。美国制造业生态变了,回流成本昂贵,会遇到一系列难题。其次,美国人工成本过高,削弱了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据美国劳工部数据,2024年12月,美国制造业时薪工资为每小时34.60美元,超过大多数国家的工资水平。再次,长期低利率、低通胀环境刺激了国内市场消费,提高了对国外进口商品需求;高利率、高通胀环境,叠加政府财政刺激,同样扩大了美国对海外产品的需求,使得贸易赤字形势更加恶化。最后,美国企业对政府政策的连续性缺乏信心,总是抱着消极观望态度。
美国历届政府对待贸易赤字态度有别。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通过加征关税、配额、反倾销等手段限制日本钢铁、汽车、半导体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但美国的贸易赤字形势总体没有改善。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信息技术不断升级,美国政府对贸易赤字关注不多。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后,世界政治改变方向,逆国际化风险不断上升,特朗普和拜登两届政府的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加码,然而美国贸易赤字形势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严峻。关税政策已被历史多次证明是无效的经济政策。
美国经济状况将决定关税政策变化。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总负债约36.5万亿美元;中长期利率水平超过4.5%,并且有进一步攀升的可能;通货膨胀松动较小;强势美元削弱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就业市场数据漂亮,但似乎脱离经济现实。长期利率和通货膨胀高企会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美元升值不利于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如果就业市场出现问题,企业将下调产量,导致经济遭遇挑战。在多种成本上升的重压下,美国制造业必须向人工智能要生产力,而人工智能应用尚未成熟。经济大势如此,特朗普政府想试水新关税政策,其结局可以预见,因为加征关税只能增加国内制造业生产成本,毕竟进口商品中制造业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占有较大比例。
经济政策变化莫测本身也让企业无所适从。竞选时的承诺必然会遇见经济现实,且当下的经济环境完全不同于2016年。加征关税损人不利己。减小贸易赤字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但以目前波音和英特尔的现状来看,提升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政府中不少清醒的人早已意识到,关税政策会让美国在世界上更加孤立,并产生一系列问题。就本质而言,关税政策就是美国政府恫吓他国的政策工具,为的是谋求在谈判桌上获得更多利益。当前美国人工智能投资热已开始降温,微软和谷歌业绩低于预期,英伟达的芯片性能和市场需求被严重高估,美国金融市场正面临大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