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4 16:30:41
(原标题:棋在局外 深圳制造业的“中试”机遇 丨经济“深”观察·制造篇①)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石恩泽 深圳报道
过去10年,若是一个地方的路修得好,产业园建得漂亮,企业家愿意安家落户,那么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就有了动力。
但下一个10年的产业创新,比拼的不再是钢筋水泥,而是科研成果转化率。
打通科研成果的“最后一公里”在哪里?
今年9月,工信部印发了一则关于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将“中试”概念带入大众视野。通知提出,要借助中试平台汇聚各类产业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产业科技创新发挥战略支撑引领作用。
何为中试?中试是把处在试制阶段的新产品转化到生产过程的过渡性试验。有智库报告指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
这就让中试环节不仅是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简单过渡,更是科技成果跨越“死亡谷”、迈向工程化与产业化的关键一跃。
2024年以来,国家部委密集出台关于中试能力建设的指导文件,将中试定义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将中试平台建设作为国家科技攻关的重要战略布局。
越来越多地方政府也开始将平台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开始了新型制造业的平台竞逐,誓要以中试服务能力成就下一代产业领跑者。
可以说,中试的一头连着创新,另一头连着产业,是“放大的实验室,缩小的生产线”。
虽然各个产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中试环节,但对于研发周期较长的生物医药产业而言,中试不仅有助于及时调整产品方向,还能通过与其他企业联合共建中试线的方式,摊薄成本。这使得中试平台最早在我国的生物医药领域普及开来。
但如何共建成为一道难解的题。目前业界将中试平台大致分为三类,公共型、产业型和技术服务型,分别由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为主导。其中,公共型的辐射范围最广,产业型的市场化需求最强,科研机构的专业门槛最高。
在生物医药领域,北上深均已探索出不少中试平台的成熟经验。甚至出现了多方力量合作共赢的模式。其中,最为有意思的要数深圳,发展得最晚,却成长得最快。
上海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老大哥”,在上一个10年里,于张江科学城探索出“政府出资购置硬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合作模式。
该模式前期建设和运行经费由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科委、浦东新区政府联合出资,期间平台上的仪器设备通过财政经费购置。后期平台模块则选取多个CDMO企业发挥专业优势,打造共性功能型模块,为区域内药企提供从研发到生产的全程服务。
这个政企合作的模式,被深圳借鉴,并在光明科学城建设中发扬光大。2018年,光明区官员在调研中发现辖区内合成生物企业自发聚集,为留住优秀的企业和人才,深圳市政府和光明区政府联合出资,建设我国首个融合软件控制、硬件设备和合成生物学应用的大型规模化合成生物制造系统。
虽然在前期建设方面深圳借鉴了上海的思路,但在平台运营上深圳要更加追求市场化。深圳光明区发展改革局副局长张冬冬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称,要用互联网平台的思维做科学城的运营。也就是说,不能仅停留在开放共享的公共属性上,还要往下一步,配合设计一个最低成果转化的指标线,制定出更为具体的考核机制,将优质的资源向产业化能力最强的团队倾斜。
不仅官员有市场化思维,区内企业更是有着敏锐的嗅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与不少光明区合成生物企业交谈时发现,不少企业都有短期和长期两个目标,即先借市场风口快速变现后,再以这笔资金反哺长期的医药临床研究。
多项数据也显示出市场力量的强大。在产业规模上,截至2024年底,光明区合成生物初创型企业数量达117家,总估值约360亿元;在企业落地率上,自2020年以来,国内新增合成生物企业有40%进驻深圳,其中80%落户在光明区。
中试平台与市场力量相结合,让深圳光明区不到5年时间,就从“一张白纸”一跃成为全国合成生物产业重地,并与上海、天津共同站在了第一梯队。
除了生物医药,近些年,随着半导体产业在中国的崛起,电子信息制造领域的中试基地开始在国内涌现。
对于拥有众多“果链”企业的深圳而言,电子信息制造领域是其优势产业。在电子信息制造中试平台布局上,深圳已做出了不少新的尝试,并带动了国内许多其他城市学习借鉴。
不同于传统电子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重在“设计”。为方便企业把设计和生产有机结合,2022年11月,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工业上楼”计划,将连续五年每年建设2000万平方米优质、经济、定制化厂房空间,以此将设计和制造放入一栋楼里。
同时,为了覆盖住高额的“向上”建设成本,深圳政府以身作则,让市区两级国企主导园区的投资建设,将厂房月租金长期维持在35元/每平方米。据了解,深圳在全市层面布局有72个“工业上楼”项目。
在完成以楼为载体的产业聚合后,深圳下一步棋是以各区产业特色为基础,在“工业上楼”的园区内建设具备公共属性的中试线。至此,深圳政府将“中试线由谁主导?”“用什么载体装中试线?”“如何让更多企业用上中试线?”等问题,一一化解。
但只是建好,还解决不了后期运营的问题。正如深圳光明科学城建设过程中,当地官员所领悟到的经验,中试线要以互联网平台的思维进行运营。对此,深圳宝安区在此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实操。
深圳宝安区花费三年时间,在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里为工业企业打造了一个向外展示产线的“工业橱窗”——工赋数字化促进中心(简称“工赋中心”)。该中心利用“工业上楼”特色,在整栋楼内放入了大湾区首张5G专网,以此保证6大电子制造中试产线设备同步运行。
作为深圳拥有最多专精特新企业的区,宝安区主动出击,为中腰部企业的生产环节搭设中试“样板间”。如此一来,不仅以“楼”汇聚产业,还能以“橱窗”向外“秀肌肉”,帮助有技术的企业抱团在市场上“接单”。而也只有当企业有效益,中试线的搭建才发挥出最大价值。
类似因地制宜的探索还有福田。福田利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毗邻香港的位置优势,统筹起深港两地资源,誓要打造出一系列面向国际的中试转化服务平台。
在产业覆盖上,福田此次布局的10家中试平台,不仅包括了芯片、创新药、机器人等热门产业,还包含了新型光电材料、光学仪器等基础科研应用的方向。其中,在人工智能终端测试中试平台建设上,福田区计划由国内最大的中试产业服务集团中关村硬创空间参与设计,把北京的成熟经验,在深圳发扬光大。
除了深圳内部各区,自去年以来,广东省其他兄弟市,也在积极布局中试平台。广州提出,2025年建成全省现代化中试平台体系,包括30至50家省中试平台。东莞市提出,到2026年,拟打造50家具有产业影响力的重点中试平台。佛山提出,到2026年,建设具有公共服务能力的中试平台超100家;到2030年,拥有公共服务能力的中试平台超200家。
此外,浙江省杭州市出台中试基地管理办法,给出连续3年累计最高补助2000万元的支持;四川省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共享型“中试+”服务网络建设。一场关于中试平台建设的产业竞赛已然打响。
智通财经
2025-01-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4
银柿财经
2025-01-2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24
智通财经
2025-01-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