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2025-01-23 08:24:00
(原标题:【深度】“中国汽车第一城”或将易主!)
近日,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唐上兴在公开场合透露一组数据:2024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93.53万辆,问鼎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城。
回溯此前,广州、上海、长春等地,凭借着深厚的汽车产业基础,长期雄踞全国城市汽车产量排行榜前列,是当之无愧的“汽车城”。
然而,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深度改变了产业固有的竞争格局,也让那些以燃油车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日趋落寞。
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深圳、重庆、西安、合肥等城市逐渐崛起,成为新一代的“汽车城”。
“汽车第一城”更迭
尽管2024年的车市竞争异常激烈,但我国的汽车产销量依然持续领先,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
这当中,新能源汽车的贡献显著。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创新高,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
结合深圳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2024年,全国每四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一辆是“深圳造”,深圳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此前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城的角逐,一直在上海、西安、深圳三座城市之间展开。2021年,上海遥遥领先,以63.2万辆的年产量力压深圳和西安,甚至超过了上述两个城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的总和;2022年,西安异军突起,以101.52万辆的年产量超过上海,彼时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只有87.47万辆。
转折发生在2023年,作为后起之秀的深圳,当年以173.3万辆的年产量,成功超越了上海和西安。如今,伴随着2024年各个主要汽车生产城市数据的出炉,深圳已初步坐稳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宝座。
值得关注的是,凭借着不断攀升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深圳不仅跃升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第一城,还有望拿下“双料冠军”,成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城市中,汽车产量前五名分别为广州、重庆、上海、深圳和长春,产量分别为317.92万辆、231.79万辆、215.61万辆、178.6万辆、155.8万辆。其中,广州已连续五年夺冠。
截至目前,广州尚未公布2024年的汽车产量数据。但结合前三季度的数据分析,广州大概率很难超越深圳。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广州汽车产量179.34万辆,同比下降20.8%,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7.4%。
另一位很有潜力的“选手”——重庆,2024年全市汽车产量254.01万辆,增长9.4%,在总量上也逊于深圳。
业内人士判断,结合目前的数据,中国汽车第一城的位置,极有可能易主。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认为,“汽车城”座次的转移,与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在汽车产业从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过程中,一些城市没有及时跟上转型趋势,而另一部分城市采取了提前布局的措施,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投入,实现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逆袭。
龙头牵引作用显著
不止深圳,重庆、合肥、长沙、常州等城市,均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之下,凭借着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积极布局,巩固了在汽车行业中的地位。
相反,燃油车时代那些令人耳熟能详的“汽车城”,在产业中的座次排名逐渐“降级”。
这背后,既反映了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的此消彼长,也预示着汽车产业以及全国的汽车工业版图,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汽车城”的崛起,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显著,甚至可以深度影响城市周边的产业链。
“以比亚迪为例,它在深圳、西安、长沙的产能布局,对当地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崔东树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的特征,但通常情况下,头部企业对当地产业布局的辐射效应是非常突出的。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全年产量达到430.41万辆,同比增长41.34%,创下历史新高。目前,比亚迪在深圳、西安、长沙、常州、合肥、郑州、济南、抚州、南宁、襄阳设有生产基地,这些城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恰好在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崛起。
等待出港的比亚迪新能源车
重庆也是典型的依托龙头企业的“汽车城”。早在2016年,重庆就以315.62万辆的汽车产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彼时,坐落于重庆的长安汽车,是自主品牌销量冠军。
但在此后的7年时间里,广州的汽车产量一直高于重庆。直到最近几年,赛力斯在业界大放异彩,长安汽车也在转道新能源汽车,重庆的汽车产量才重拾升势。
1月20日,重庆市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2024年全市汽车产量254.01万辆,增长9.4%,其中新能源汽车95.32万辆,增长90.5%。
据悉,2024年,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6.7%,较上年加快17.4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6.7%。
重庆市统计局工业处处长吴丹表示,重庆汽车行业的核心增长因素仍然是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主力车型赛力斯问界M7、M9销售持续火爆,深蓝汽车新上市S05和L07车型以及阿维塔07等新车型市场反响良好。
张翔分析,汽车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比亚迪、赛力斯这样的企业在一方布局,会带动一系列的供应商,对于深圳、重庆来说,能有效盘活当地的配套产业,进而形成正向循环。
政策+投资驱动
“汽车城”座次排名的“大洗牌”,不止依托于龙头企业,还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投资拉动息息相关。
被誉为“风投之城”的合肥,近年来相继引入了蔚来、比亚迪、大众安徽落户合肥,并集聚了国轩高科、巨一科技等500多家配套企业。
回溯此前,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并不突出。2020年以前,合肥新能源乘用车产量一直徘徊在5万辆以下。为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合肥市明确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通过一系列政策为相关企业营造更优渥的产业环境。
据悉,近年来,合肥打造了16只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基金,总规模超600亿元,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构建稳定的金融供给体系。
在产业链配套方面,合肥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发布车载类项目20余项,促成了半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智能座舱芯片等相关产品在合肥落地转化,就近服务龙头企业,进而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地方政府从顶层设计上为企业提供指引,以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无疑会形成“筑巢引凤”的效应。
此前,蔚来创始人李斌就曾公开表达过对安徽省及合肥市的感谢。
李斌认为,是安徽省及合肥市把蔚来从重症监护室抢救回来,让公司从幼苗成长为小树,进而有机会成长为大树甚至一片树林,这种浇灌和培育,不仅是对蔚来的信任,也是安徽省与合肥市对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创新坚决支持的一种体现。
连锁效应已显
汽车产业往往在地方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是当地GDP的重要贡献者,还提供着广阔的就业机会,辐射作用突出。
伴随着汽车城市格局的变化,一系列连锁反应也在悄然显现。
“从某种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是燃油车的替代品,随着汽车消费需求的变化,各个城市的核心产业出现兴衰交替的情况,是自然现象。”知名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告诉记者,接下来,那些以新能源车产业为主的城市将收获更高的GDP增速,而以燃油车为主的城市则将遭遇挑战。
对此,盘和林认为,对于过度依赖燃油车的城市,最好的办法是主动拥抱新能源车,拥抱电动化和智能化。
“比如上海,在拥有上汽这样的龙头企业的同时,也引入了特斯拉。实现了在不同赛道的‘双向押注’,也会给整个城市的制造业带来新的活力。”盘和林表示,建议地方政府随时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当地的产业布局,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趋势面前,城市本身无法左右自身的兴衰。崔东树认为,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产业链天然不同,华东和华南地区更适合发展相关产业,未来上述两个区域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重镇。
校对:王蔚
证券时报网
2025-01-23
证券时报网
2025-01-23
证券时报网
2025-01-23
证券时报网
2025-01-23
证券时报网
2025-01-23
证券时报网
2025-01-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