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21对话丨兴业控股总裁符伟强解读“医养结合”密码:机构养老是发展大健康养老产业的基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3 12:34:13

(原标题:21对话丨兴业控股总裁符伟强解读“医养结合”密码:机构养老是发展大健康养老产业的基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坪 深圳报道

近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发布,指出“到2035年,养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

紧抓银发经济机遇,积极发展护理养老产业已经成为了行业的共识。当前,市场上也涌现了一些养老健康产业的标杆企业,港股上市公司兴业控股(00132.HK)就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兴业控股通过轻资产承接运营、自筹自建等方式大幅增加养老床位、护理床位,截至2024年末,其在营运养老床位数已达到3425张,护理床位455张,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梯队养老机构。

同时,公司还通过承接原佛山市南海区社会福利中心等9家区镇(街)级的公办养老机构进行企业化转制工作,成为国内县区级公办养老机构企业化转制的标杆案例。

近期,围绕公办养老机构企业化改制、医养一体化和国内养老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趋势等话题,兴业控股总裁符伟强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图说:符伟强;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据了解,兴业控股从2017年就开始涉足养老业务,承接运营佛山南海区民政部门的智慧养老平台和九江颐养院,2021 年公司制定了十四五战略规划,确定了“大健康养老”的主业,实现快速发展。

谈到做出这一行动的契机,符伟强对记者指出,这与公司的转型发展有关,“兴业控股1992年就在港股上市,是南海区上市最早的国资企业之一,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过去二十多年的发展导致业务体系庞杂,且业务板块相互关联度低,主业不够清晰,盈利能力弱。”

“2021年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出台,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同时也指出要’发展银发经济’,’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等。公司在制定十四五战略规划过程中,梳理了整体情况之后发现,已有的业务板块中,养老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并且已经积累了深厚的经验,所以我们剥离了园区运营等重资产业务,将养老产业作为主业大力发展。”符伟强说道。

2020年,南海区政府着力推动公办养老机构企业化改制,作为有养老运营经验的国企,兴业控股抓住了这次机会,先后成立佛山市南海区桃苑福利中心有限公司和佛山市南海区桃苑康复医院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承接相关公立机构的原养老和医疗服务。

当时(2020 年)公司只有200多个运营床位,2021年转制以来,我们先后承接了9个区镇养老机构、504名员工,转制过程非常平稳,没有出现过一起负面事件。在没有了原事业单位财政补贴的情况下,我们不断对机构养老设施进行提标改造,整体运营情况良好,2024年上半年,养老板块已经成功盈利。”符伟强说道。

根据兴业控股2024年中报显示,当期公司养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690万港元,同比增长31.48%,实现经营利润768万港元,同比增长263.97%,报告期内机构养老入住率达到88%。

展望养老产业的发展,符伟强认为,国内的养老产业不太可能出现一家或几家独大的格局,因为行业规模足够大,且是一个相对碎片化的市场,未来可能会诞生不同生态、不同区域错位竞争的细分龙头。

“未来三至五年,将是银发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符伟强的畅想当中,未来养老产业会作为枢纽与医疗、科技、旅游、教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银发经济产业链条和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养老产业内部也将实现不同业态之间的互补与协同,提供更加多元化、一站式的养老服务。

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标杆何以打造?

《21世纪》:“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探索将具备条件的公办养老机构改制为国有养老服务企业或拓展为连锁服务机构。县区级公办养老机构企业化转制因此成为行业热点,兴业控股助力县区级公办养老机构企业化转制都积累了哪些经验?

符伟强:我们对南海区公办养老机构进行了比较成功的企业化转制,进行集团式运营,每年为地方政府节省了近2000万元的原本事业单位运作模式下的财政补贴,改造提升了养老设施,一年多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按照我们的经验,即使是在南海区这样相对富裕、政府财力相对较好的县区,公办养老机构由国企进行企业化转制,也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可以有效减轻政府财政对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和运营压力,避免了行业主管部门同时做裁判员和运动员,有利于行业监管。而且由国企负责转制,有利于转制过程规范有序,平稳过渡,减少转制过程中的矛盾。

《21世纪》:相比于国内同行,兴业控股都有哪些竞争优势?

符伟强:我们的竞争实力或者说优势在于几点,一是高质量的标准化的养老服务,我们拥有从业经验超过20年的养老服务团队以及健全的标准化管理制度,从南海区福利中心承接过来的团队2002年开始就从事相关领域;二是我们是广东省医养结合的示范机构,南海桃苑康复医院是以康复及老年病诊治为特点的二级康复医院,有286个医护,455个医疗床位,对于医养结合的实践和理解在行业内处于第一梯队水平;三是多年来在业内以及老百姓当中形成的良好声誉和口碑。

《21世纪》:你怎么看待医养一体化?能不能结合兴业控股的实践,聊一聊医养结合领域有哪些难点,公司是如何解决的?

符伟强:首先是我觉得,未来如果不做医养结合的,单纯一个养老机构是很难生存的。如果没有院内“医”的支持,养老机构容易出现“养”的专业性不足,护理人员缺少必要的护理技能培训和支持服务,康复护理服务供给不够。如果“医”主要依靠外部医疗机构,会出现医疗机构未能深入参与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存在障碍,信息不共享等情况,难以更好地为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要真正做好医养结合,需要既懂养老护理又懂医疗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短缺。

总的来说,医养一体化的难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医疗支撑和专业性是否足够,人才短缺能否解决,以及服务标准和管理规范等,是否设立院内医疗机构,设备人力配置是否合理,都是不容易把握和平衡的。我们通过多年实践,院内医疗机构和内部养老护理部门构建了医养紧密合作关系,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得到高水平培训,老年人能够及时获得医疗服务,推动内部医疗机构与外部上级医院医联体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同时,我们还实施了银发经济“产业菁英”等人才培养专项行动,培养一批具备医疗、护理、康复、管理等多方面技能的复合型养老人才。

机构养老是发展银发经济的基石

《21世纪》:2024年,公司新增了港式特色专区业务,你预计港澳养老业务会有多大的市场规模?公司在这方面有哪些规划?

符伟强:2023年底香港65岁以上人长者达到160万人左右,其中有意向有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占比7%,不少香港长者正在排队轮候入住安老院,养老需求巨大,而因为香港租金昂贵,养老床位少,大部分安老院较为拥挤,环境相对较差。澳门的情况也与此类似。我们预计,2025到2030年,将会新增5至8万港澳长者寻求北上养老。

鉴于港人养老需求,我们一方面乘“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政策东风,积极对接香港社会福利署,争取纳入特区政府买位指定院舍,另一方面我们已与香港合作方订立了合作方案,积极拓展港人北上养老以及北上术后康复业务。同时,我们正积极考察香港本地安老院,计划通过并购合作方式在港落地机构养老业务,向香港优秀养老机构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升团队管理及服务水平。

《21世纪》:未来健康养老产业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符伟强:在可预见的阶段,机构养老仍然是整个养老业务的基石,社区养老业务的产业整合,依然是要依托机构养老业务为核心的整合之上。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一样,都有服务半径的限制,社区养老业务在起步阶段,尤其需要机构养老业务提供前期的财务支撑,以及人员培训、资源供给、医疗支持等方面的支撑,最终实现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业务,与机构养老业务相互支持,相互赋能的良性互动。完全脱离、独立于机构养老的社区养老业务整合,至少在现阶段,在商业化盈利上面是不太现实的。  

未来,企业在床位规模和重点区域的市场占有率很重要,但不太可能形成一家或几家独大的市场格局,这是一个相对碎片化的市场。未来床位规模基础上的上游供应链整合、相应的适老产品的智能化、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入住率和盈利能力等,都会成为行业的核心竞争点。

在保证健康、有序前提下并购扩张

《21世纪》:2025年,公司在医养结合领域有哪些新的规划?

符伟强:2025年,我们还是会继续践行医养结合发展方针,一方面启动康复医院扩建工程,拟投入5亿元,建设约5万平方米的新老年公寓和新康复医院,完工后,我们在南海区内将拥有超4000个养老床位,以及750个护理床位,将桃苑福利中心本部打造成为医养结合三级康复示范医院,进一步巩固我们在国内医养结合的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联动区内外中大型医院,例如南海区人民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等,进一步巩固医联体机制,在医养结合业务方面互联互通、协同发展;

第三,我们会密切关注大健康方面基层诊疗类的项目,包括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方面的快检、早期诊疗等,期望能够达成合作甚至并购,为医养结合业务提供技术赋能。

《21世纪》:公司整体的并购思路是怎样的?

符伟强:我们目前康养业务主要都集中在南海区,尽管过去一两年营收利润快速增长,但局限于南海区内现有业务的话,很快会到达天花板。我们将会通过收并购养老机构、轻资产养老服务品牌输出、合作运营等方式,来扩大床位规模。同时,我们正积极寻找与大健康养老相关的适老化、医疗、生物医药等方面的投资并购标的和合作方,务求在大健康产业开辟新赛道。

《21世纪》:对于养老服务管理体制、相关机制和制度方面,你有哪些建议?

符伟强:我主要有三点建议,一是目前全国各地,大致上对于全公办和全民营的养老机构的政策是清晰的,但是对于“公建国营”,也就是政府投资建设设施,由国企运营的养老机构,民政和卫健等部门对于相关扶持政策反而相对模糊,希望政策层面对于“公建国营”能够给予更大的扶持力度。

二是随着老年化程度加深,年轻人减少以及就业观念的转变,未来养老服务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人力资源问题,我们希望在政策层面通过加强养老服务人才的职业培训、监督、管理以及补贴等措施,提升全社会养老服务专业人员职业培训及职业鉴定力度,鼓励更多社会人士加入养老服务事务,解决人力资源问题。

三是在湾区面临的港人北上养老问题上,一方面希望粤港两地政府能进一步放宽“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进入门槛,积极支持港人北上养老业务;另一方面是希望粤港两地政府能洽商港人北上配套服务,包括香港“长者医疗券”适用范围、“器械通”等等,促进跨境医养融合,切实增强民生保障,并完善医疗基础信息系统,推动诊断记录、检查结果、处方记录等信息互通,实现香港长者在内地养老时,就医更加便捷高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1-13

智通财经

2025-01-1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