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向善财经
2025-01-13 10:51:06
(原标题:“百变”希音踏上IPO的“蜀道”)
文:向善财经
希音(SHEIN)的IPO进程,似乎又蒙上了一层迷雾。
最近金融时报称,希音在接受跨党派议会委员会关于其工作及伦敦证券市场上市计划的质询时,被批评“无视”委员会。
原因是,SHEIN负责欧洲、中东和非洲事务的总法律顾问拒绝回答多个关键问题,其中包括是否计划今年在伦敦上市。
对此,有观点指出,听证会的部分问题存在诱导性,可能是SHEIN选择保持沉默的原因。
消息传出后,舆论场上的反应并不积极,希音的IPO前景似乎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百变希音”,IPO为什么那么难?
媒体报道中的希音IPO,可谓“一波三折”。
希音IPO之路,如同踏上一条“蜀道”。
阻力,还是在于监管。说白了,还是那些个“莫须有”的问题。
市面上猜测,希音美国上市计划的失利,可能与受到了全球各国日益严格的审查有关。而在此之前,为了成功上市,以及规避“中国身份”可能带来的敏感,希音做了很多准备。
比如,总部悄然迁往新加坡。
毫无疑问的是,希音成立于中国,成长于中国,供应链也在中国。然而,这家从南京出发,背靠广州番禺的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一家新加坡企业。
2023年的胡润百富榜名单中,许仰天的居住地已被标注为新加坡。而希音方面,也似乎对创始人国籍问题讳莫如深。
希音的“去中国化”,其实一直都有迹可循。
天眼查APP显示,希音创始人许仰天曾在国内任职的10家企业中,已有9家被注销。
2022年初,Shein将总部迁往新加坡。此外,除了供应链离不开中国之外,希音一直在积极构建全球化的供应链网络。比如,在世界各地设立办公室、生产地和分销中心。
说得好听点,叫“全球化供应”,其实本质上,还是“去中国化”。
对于“百变身份”的问题,希音的执行主席唐伟这样解释:“如果从出生地和供应链角度,Shein希音是家中国公司;如果从总部和核心人员所在地角度,Shein希音是家新加坡公司;如果从市场和公司价值观角度,Shein希音是家美国公司。”
对于希音这样的“国际化”的企业来说,这种行为模式,有人称之为“中新美”模式。有网友调侃称之为:“反复横跳”模式。
客观讲,变得“国际化”这事儿合理,但不合情。
舆论场上,希音在身份问题上的“反复横跳”其实并不讨喜。《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报道也曾发出拷问:“去中国化”秘密上市,希音图个啥?
央广网更是直言:希音极力摆脱身上的“中国”痕迹,各项“去中国化”的操作,一个关键的原因是希望绕开国内监管,以便更好地以“新加坡公司”的身份去美国上市。
客观来看,国内舆论场上,这种企业身份上的“反复横跳”有情绪是很正常的。这就好比自己的孩子养到了18岁,突然某一天改了别家姓,任谁心里都会有点不舒服。
为啥希音非要着急去海外上市?
可能还是股东们需要一个合适的退出机制来变现。
换言之,赴海外上市是表,早期股东期望退出,获得回报是里。
天眼查APP显示,希音已经获得G+轮融资,此前的融资中,除了红杉中国这样的投资者,不乏泛大西洋投资集团、老虎环球基金等机构。其中,老虎环球基金、泛大西洋投资已经参与希音多轮融资。
这么多轮融资之后,投资机构的变现需求客观存在,所以,即便是估值从900亿美元跌到660亿美元,希音也依然希望能够赴海外上市。
如今,赴美不成赴英上市又遭百般刁难,接下来希音能否成功IPO?会不会走Tik Tok的老路?就显得十分关键。
港股、A股是不是退路?
希音会不会成为第二个Tik Tok?
这是市场潜在的投资人都关心的问题。
从外部的视角来看,英国跨党派议会委员会的批评也好,美国监管部门对IPO的百般刁难也罢,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了,其实就一个核心:海外的投资者们,需要希音纳上一张“投名状”。
交不交“投名状”,对希音来说都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一来,业务上,希音离不开中国的产业链来维持低成本的价格竞争优势,特别是在速卖通到TEMU和Tik tok等诸多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希音反而需要加强自身的供应链成本优势。
二来,即便是完全按照海外监管的要求,纳上了“投名状”,那么,以后也可能要处处受制于人。
在投资人迫切需要退出的压力之下,如何解决这个两难困境,是许仰天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两难之下,也许放弃海外上市,转而瞄准港股、A 股可能是一条“柳暗花明”的出路。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希音在海外估值从900亿跌至660亿美元大概离不开以下原因:
市场对监管的担忧;
对希音行业模式以及价值的不确定性担忧;
贸易大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对希音这样的跨国贸易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到港股、A股上市,这样的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降低。
监管问题方面,本来都是海外监管“虚空造牌”,然后无非就是市场潜在投资人压低估值,尽可能以一个较低的价格入场。
商业模式方面,港股不乏百度、腾讯、这样的国内互联网巨头,而且港股、A股市场的投资人对希音的模式很熟悉,也十分清楚希音的价值。
贸易风险的问题其实也不是大问题,希音上买的主要是服装类产品,这些产品大部分是海外中产人群的“刚需消费”。
海外市场纵然有不确定性,但刚需的消费总会有市场。
面对港股、A股资本市场,希音其实也是有底牌的。
底牌之一,就是强大的增长能力。
根据披露的数据,2022年,希音营收规模达到240亿美元,同比增长52.8%,2023年超过300亿美元规模。希音曾表示,2025年将实现年收入585亿美元的目标。
这个是三个什么概念呢?如果实现这个营收目标的话,希音将会超过H&M和Zara现有的年销售额的总和。
底牌之二,巨型独角兽企业上市对市场的拉动。
最近两年,无论A股还是港股,这么大体量独角兽企业IPO已经不多见了,除了之前快手上市,目前一级市场所期待的独角兽就剩字节等少数几家。
客观上,国内的资本市场,也确实需要希音这样的高成长能力的公司来拉动。
港股不用说,无论是开放程度,还是汇兑便利性都不比其他市场差,而A股市场也需要不断有新质生产力企业,来拉动市场情绪。
唯一的问题是,希音做的跨境贸易算不算是新质生产力?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应该算。
一方面,希音作为线上交易平台,未来的核心的资产一定不只是用户体量,而是数据,比如用消费数据来反哺生产,反哺促进国内的服装制造业升级发展。
另一方面,像AI、大模型等企业一样,希音这样的企业是可以赋能产业,是能挖掘出技术红利的。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回港股、A股上市,可能也会有挑战。
比如组织架构上,希音搭建VIE架构,搬迁注册地等一系列操作都是为了赴美上市。是不是需要重新梳理一遍组织架构,来适应港股、A股市场准入的要求,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另外,外界猜测,一些诞生于中国的企业搞“全球化”,其实很可能还是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安置自身的收益。坊间还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叫:“合理避税”。
未来,全球化配置带来的收益,到底应该放在哪里?其实是个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
港股、A股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选择:新加坡。
虽然,许仰天的国籍问题依然是个“谜”,但股权架构上已经是新加坡公司的希音,理论上也可以在新加坡上市。
对于希音而言,假如将来赴美、赴英上市失败,是不是要回国内?还是像总部一样,扎根新加坡,最终在新加坡上市?这些问题,最终都会有答案。
写在最后:
无论最后在哪上市,从最朴素的情感层面来讲,在很多员工眼里,希音始终是一家广州的公司,是一家扎根于中国制造、中国产业的公司。
而对于国人来说,希音就好像80、90年代放弃国籍出海打拼的华人游子,为了更好事业,不惜远渡重洋、远走他乡。
多年在外的游子俨然已经成长为大人了,国外的月亮也没比较圆,在外处处碰壁之后能否重回故土?
那就不得而知了。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1-13
阿尔法工场
2025-01-13
阿尔法工场
2025-01-13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1-13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1-13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