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频频踩雷财务造假公司 摩根大通等QFII机构跌下“神坛”

来源:大众证券报

作者:王金萍

2024-12-20 23:26:00

(原标题:频频踩雷财务造假公司 摩根大通等QFII机构跌下“神坛”)

近年来,随着多部门联动严打财务造假,不少上市公司受到处罚甚至被退市。《大众证券报》记者注意到,作为境外专业机构到境内投资的投资人,QFII一向被认为是长线投资者,选股注重估值和基本面。然而,在多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当年,专业的QFII机构却频频出现在这些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为何连续多年财务造假的公司,竟没有被专业的投资机构警惕?所谓的“尽职调查”是否形同虚设?

QFII踩雷多家财务造假公司

2024年1月,金通灵收到江苏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资料显示,2017年至2022年,金通灵及其子公司连续6年通过伪造工程形象进度确认表、未发货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虚增或虚减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金通灵因此被处以150万元罚款,其他四名相关负责人被罚合计420万元。记者从金通灵的2022年年报中发现,摩根大通银行在当年竟然新进持股973.15万股,为公司第八大流通股股东,也成为仅有的一家进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QFII机构。

2024年4月,新野纺织(退市)公告披露,公司收到河南证监局出具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2016年至2022年的7年间,新野纺织共虚增利润23.93亿元,虚减利润7.63亿元。因涉嫌虚增、虚减营业收入,虚减、虚增营业成本,虚增存货,虚增研发费用,公司及时任董事长等合计被罚4250万元。观察发现,新野纺织2022年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中,也有摩根大通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集团两家QFII机构,摩根大通银行在当年新进该公司309.32万股,成为第十大流通股股东。

如果说有些财务造假的公司不易被发现,那么受到监管部门警示的公司,理当被警觉,然而,就是这样的公司,竟也会被摩根大通等QFII机构踩雷。2023年4月,慧辰股份被证监会立案,2023年5月,公司股票被上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可是记者在慧辰股份2023年的中报里发现,摩根大通银行竟然持股74.67万股,是慧辰股份的第六大流通股股东。后来的《行政处罚预先告知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慧辰股份虚增收入合计7542.64万元,2018年至2020年,公司虚增利润合计8437.35万元,2021年至2022年,公司虚减利润合计12217.39万元,因此,公司及有关责任人被罚款合计1600万元。

摩根大通等QFII机构跌下“神坛”

“我们有时候会追随QFII的脚步选股,就是相信他们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相信他们能帮我们避开差公司,选择好公司。”一投资者向本报记者表示,散户的研究能力毕竟有限。

“实际上,QFII也不能盲目崇拜。”上海证券基金评价中心的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有些公司的财务造假很难识别。QFII投资A股的时候,他们的投研本质上与国内的公募机构没有显著差别,甚至聘请的主要投研人员也是国内的,毕竟老外对中国市场也不了解。

“上市公司造假屡见不鲜,但机构投资者也屡屡中招。像金通灵、新野纺织等公司的财务造假多年前就已开始,但很多驻扎其中的机构一直没有发现。这就给了机构一个教训,调研不能马虎了事,很多公司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的项目成造假重点,需仔细分析实地调查。”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某教授告诉记者。

大同证券一分析人士表示:“现在机构调研都比较表面化,去上市公司一般会与董秘或证代会谈,有时间转一转厂区,他们一般不会质疑报表的真实性,事实上,我们也很少见到机构揭发上市公司造假的例子,这一点还不如媒体的舆论监督。”记者 王金萍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