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19:08:29
(原标题:医健IPO解码丨讯飞医疗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AI医疗企业上市能否解商业化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医疗AI的玩家众多,科技巨头跨界更不在少数。
12月12日,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讯飞医疗曾于2024年1月26日、2024年7月26日先后两次向港交所递表。此次通过聆讯,也意味着正式上市近在眼前。
招股书显示,历经多轮增资之后,讯飞医疗的估值高达84.10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讯飞医疗成立于2016年,原名安徽普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科大讯飞为控股股东。2021年12月,讯飞医疗转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安徽讯飞医疗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2月,讯飞医疗进一步更名为讯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24年7月22日,科大讯飞持有讯飞医疗约52.47%的股权。
公司主要依托医疗行业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开展AI导医导诊、语音电子病历、影像识别、辅助诊断等业务。其业务覆盖广泛,从健康风险预警到慢性病管理,形成了完整的医疗服务生态链,在智慧医院和基层医疗AI应用领域成果显著,已为全国数千家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并占据中国医疗AI市场5.9%的份额。
讯飞医疗本次发行的初始发行规模为不超过2008.99万股,在全额行使超额配售权的情况下,拟发行的H股股份数不超过2310.34万股。本次募资,讯飞医疗将用于投资研发,持续升级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优化算法并加强机器学习等核心技术、升级现有产品及开发新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及服务以及加强商业化能力并扩展服务网络等。
科大讯飞分拆讯飞医疗早有准备。
公告显示,科大讯飞最早于2021年8月公告关于筹划讯飞医疗分拆上市,彼时讯飞医疗名称还系安徽科大讯飞医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招股书显示,讯飞医疗是一家人工智能赋能的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健康风险预警、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及治疗效果评估到出院后管理和慢性病管理的整个医疗服务周期,并独立开发了支撑产品及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技术。
对于本次分拆,科大讯飞表示系为了借助资本市场,推动智慧医疗业务抓住市场机遇实现业务快速增长,进而有利于上市公司股东长期价值的最大化。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讯飞医疗2023年收入规模在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中位列第一,市场份额为5.9%。讯飞医药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提供基层医疗服务、医院服务、患者服务和区域医疗解决方案获得。其中,基层医疗服务包括智医助理和慢病管理;医院服务涵盖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和诊疗助理;患者服务涉及智慧医院患者服务、影像云平台和医疗器械;区域管理平台则包括智慧卫生和智慧医保。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基层医疗服务收入占讯飞医疗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最大,分别为57.9%、63.2%和43.1%。但可以看到的是,该业务收入占比2023年大幅下滑,截至2024年前3个月,公司基层医疗服务收入2480万元,同比减少27.3%,占讯飞医疗收入的比重降低至24.3%。
对此,讯飞医疗此前指出,主要由于智医助理和慢病管理产生的收益减少,有关减少主要是由于商业考虑,响应近期政府旨在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政策。尽管该等政策并未禁止大型采购,其呼吁加强对县级基金支出的审查,促使政府实体对高价值合约采取更严格的采购流程,并导致自2022年末以来至2024年初采购及合约敲定进程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跟科大讯飞深度绑定,科大讯飞同时也是公司的大客户、大供应商。
报告期各期,讯飞医疗来自科大讯飞集团的收入分别为9174.9万元、1507.8万元、6170.3万元及80.2万元,分别占讯飞医疗同期总收入的24.6%、3.2%、11.1%及0.8%。同期,讯飞医疗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公司总采购额的40.8%、42.2%、40.1%及44.0%。其中向科大讯飞集团采购人力资源服务、技术服务及行政管理服务,金额分别为8311.5万元、7777.8万元、8539.0万元及2408.7万元,占讯飞医疗总采购额的27.9%、21.8%、18.1%及22.0%。
公司客户主要为卫健委、医院、患者、居民等,以卫健委和医院为主。报告期各期,讯飞医疗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6.4%、50.3%、34.4%及36.7%。
医疗AI普遍仍然面临高投入和商业化进程缓慢的难题,讯飞医疗也不例外,据招股书数据累计亏损超5亿元。
报告期各期,讯飞医疗的收入分别为3.72亿元、4.72亿元、5.56亿元和1.0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8940.1万元、-2.09亿元、-1.54亿元和-7086.2万元,累计亏损超过5亿元。
自2016年,伴随着资本相继涌入,各类医疗AI初创企业拔地而起。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推动下,火爆的AI引发投资热和产业热,也完成市场教育,医疗机构已经习惯并依赖AI。这一行业快速成长的过程也正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许多医疗AI企业在激烈竞争中逐渐出局,有幸生存的医疗AI企业也在商业化的路里上下求索。
而大模型的介入则再次引爆医疗AI行业。AI大模型由于其自然语言理解和逻辑推演的优势,在交互场景丰富和数据量庞大的领域有着天然优势,医疗行业便是如此。据Global Market Insights 报告预计,“AI+医疗”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速将超过 29%,2032年将达到700亿美元。IDC预计,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总值将达1270亿美元,其中医疗行业将占总规模的五分之一。
然而,千亿蓝海市场的乐观预计背后,现实是包括医疗行业在内,大模型的商业落地都还没有走出一条成熟路径。尤其对于专业性极强、容错率极低的医疗领域,大模型距离真正打开局面还早。从参与主体来看,互联网厂商和科技公司为例,百度布局“灵医Bot大模型”、云知声“山海认知大模型”、左手医生“MedGPT/左医GPT大模型”、医渡科技“医渡大模型”、京东健康“京医千询大模型”、腾讯“腾讯健康AI医疗大模型”、华大基因“基因检测多模态大模型GeneT”、讯飞医疗“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等等。
此前即有一级行业投资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在医疗AI领域的玩家众多,涉足医疗大模型更是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也有药械企业本身的探索,不论哪一方都面临着数据统一,落地场景,准入机制等多方面的挑战。想要突破形成公司商业化进程必然是需要长久资金投入和不断探索的艰难过程。
在研发投入层面,招股书显示,于2021年、2022年、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6亿元、2.42亿元、2.64亿元以及1.35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益的42.9%、51.2%、47.5%及59.0%。
此外,招股书显示,讯飞医疗的贸易及其他应收款款项大幅增加,报告期分别达到1.77亿元、3.05亿元、5.33亿元和5.57亿元。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主要包括贸易应收款项(通常指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向供应商垫款款、预付款项、递延发行成本、其他可收回税项。报告期各期,讯飞医疗贸易应收款项分别为1.63亿元、2.79亿元、5.10亿元和5.40亿元。
由于区域管理机构及其他国有企业客户属于公共部门,且其内部财务管理及付款审批流程通常要求较长的付款周期,公司的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相对较长且不断增加,报告期分别为160.1天、249.9天、305.6天及481.1天。同期,公司逾期贸易应收款项分别高达6480万元、1.59亿元、3.25亿元及4.17亿元。
讯飞医疗称,尽管公司已采取有效措施以收回逾期贸易应收账款,但大部分贸易应收账款为应收区域管理机构及其他国有企业客户的款项,部分客户与公司有长期业务关系。未来公司期望从医院服务及患者服务中获得更高比例的收入。
此次讯飞医疗赴港上市意义重大。从公司自身发展来看,上市将为其注入更多资金,助力技术研发和市场扩展,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有助于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从行业角度来看,讯飞医疗作为科技企业涉足医疗健康领域的代表,其成功上市或将引领医疗科技新潮流,带动整个医疗生态链的重构,推动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讯飞医疗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潜力,未来的发展值得期待。 不过,上市之后讯飞医疗也将面临诸多挑战,如竞争品牌的压力、自身技术的更新迭代等,如何在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以及怎样迎合消费者日益提升的服务需求,将是行业里每个玩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