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13:58:58
(原标题:医健IPO解码丨投后估值46.5亿元,又一国产GLP-1冲刺港交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
香港IPO市场持续回暖,CLP-1也一直成为热点。
本月,广州银诺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银诺医药”)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银诺医药,曾于2022年12月与中信证券订立A股辅导上市协议,但公司目前尚未终止辅导协议,也未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任何上市A股申请。招股书显示,公司在香港上市完成前或香港上市完成后6个月内将不会提交A股上市申请。
公开信息显示,银诺医药最新一轮融资是2024年1月10日完成的B+轮融资,银诺医药与广州产投订立增资协议,广州产投同意以人民币2.50亿元的对价认购22,594,783股新发行的股份。该轮融资完成后,银诺医药估值为46.5亿元人民币。
成立于2014年的银诺医药一直致力于研究并开发治疗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创新疗法。其中,银诺医药的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α是其自主研发的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T2D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现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银诺医药是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三家将原研人源长效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受体激动剂推进到注册审批阶段的公司,依苏帕格鲁肽α亦为首款向NMPA提交BLA的国产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
银诺医药所专攻的代谢性疾病药物市场是十分具有潜力的医药赛道。代谢性疾病是一种患病率高、症状危及生命和会带来持续的经济负担的慢性疾病。在健康意识和医疗支出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和临床需求不断增长以及疾病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的推动下,全球代谢性疾病药物市场呈现出增长趋势。
沙利文资料显示,2023年全球及中国代谢性疾病药物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346亿美元及154亿美元,预期于2028年将分别增长至1947亿美元及2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7.7%及11.8%。
公开资料显示,银诺医药的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α的在医用疗效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与天然GLP-1肽相比,依苏帕格鲁肽α具有GLP-1双分子结构,以及独特的天然铰链连接和IgG2 Fc片段设计。这使得该产品对GLP-1受体的亲和力更强,在体内被水解酶降解和肾脏滤过的速度更慢。因此,其表现出疗效强、作用持续时间长和良好的耐受性。此外,依苏帕格鲁肽α是在人源化程度较高的哺乳动物细胞系中产生,因此活性强,免疫原性低。
但GLP-1的赛道同样玩家拥挤。
截至2024年11月底,国内获批的GLP-1R、GLP-1R/GIPR类产品已有4款,分别来自华东医药、仁会生物、诺和诺德、礼来这四家企业。在临床阶段,国内的GLP-1类减重产品则更多。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有超过56款GLP-1类产品在开展减重适应症方面的研究,其中55%的产品已经进入临床Ⅱ期、Ⅲ期、申报上市、获批上市阶段。这意味着,未来两到三年,国内GLP-1类产品在减重赛道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
银诺医药招股书披露,已提交NDA/BLA或处于在中国进行III期临床试验阶段的12种GLP-1受体激动剂中,6种为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参与公司除了银诺医药,还有信达生物、石药集团等实力强大的药企。在CLP-1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企业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公开信息显示,除了依苏帕格鲁肽α之外,银诺医药还拥有YN014、YN401、YN209、YN203、YN202等五款候选药物,但这些药物目前处于临床前阶段或IND待启动阶段,在未来银诺医药创收很大程度会表现出一定的单品依赖性。
随着各家产品逐步走向市场,GLP-1类产品在产能方面也有巨大需求。今年以来,诺和诺德和礼来都分别在中国投资建厂,以扩大产能。可以预见,在技术和产品之争到达一定阶段,不久之后,GLP-1减重赛道将迎来产能和价格之争。
而能否应对即将到来的产能和价格之争,对众多玩家来说都是未知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未来的资金供给可能存在短缺的情况。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银诺医药分别亏损人民币3.01亿元、7.33亿元和0.75亿元,主营业务无收入。其中,研发投入巨大,2022年、2023年以及截至2024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研发开支分别为人民币2.67亿元、4.92亿元和0.52亿元。
截至2022年12月31日、2023年12月31日和2024年6月30日,银诺医药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人民币1.27亿元、1.58亿元和4.63亿元,而且可以预见的是,本轮IPO也将为银诺医药带来另一波资金。但是作为一个力求上市的创新药企业,持续盈利能力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对企业来说,目前如何利用现有的资金流,推动产品商业化落地,同时加速释放出其他产品管线的增长潜力至关重要。
此前,高特佳投资集团副总经理王海蛟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来讲,首先还是要交出实实在在的成绩单。无论是BD交易还是销售,都必须给企业带来稳定的正向现金流,基本面的改善最终仍要落实到利润上,企业要以利润为王,尽快实现利润转正。其次,市场投资人之前大量下注生物医药企业,现在也已到了投资回报兑现期,这也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智通财经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智通财经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2-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2-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