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血液制品行业:供需博弈与格局重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15 12:42:38

(原标题:血液制品行业:供需博弈与格局重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11月以来,我国血液制品上市公司中,天坛生物披露“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已完成相关工作,正式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博雅生物公告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进展暨完成股东变更,并开始将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以小窥大,这两份公告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发展的缩影。

血液制品是现代医学救治多种疾病的基本的、必需的特殊药品,具有稀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性。产品数量决定了血液制品企业的盈利能力,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是紧跟市场需求的必答题。同时,随着近年来国内血液制品行业收并购事件持续落地,行业集中度也在逐渐提升。

随着临床研究和应用发展,血液制品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李长清教授指出,“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将继续集中化,少数大型跨国企业将主导市场;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能扩展和并购整合,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从政策与市场创新来看,未来,全球市场可能会有更多政策创新推动血浆采集和技术进步。同时,随着新技术应用与市场扩展,全球血液制品行业有望实现可持续增长。”

也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前五位血液制品寡头占据全球绝大多数市场份额,行业高度集中。近年来,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并购整合活跃,但对比国际市场,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预计未来拥有强大技术研发实力、科学高效的浆站运营模式的企业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以此提高行业集中度。”

改善供需关系

血液制品是从健康人血液、血浆或特异免疫人血浆中分离、提纯或由重组 DNA 技术制备 的,用于治疗和预防的蛋白或细胞组分的统称,主要有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等三大类产品。

因临床用药习惯与对血液制品认知程度差异,国内外消费结构差别显著。我国血液制品消费结构以人血白蛋白为主,而国际市场免疫球蛋白与凝血因子类产品应用更为广泛。派林生物在2024年半年度报告中指出,未来随着国内免疫球蛋白类产品临床应用普及、适应症逐步拓展以及凝血因子类产品医保支付范围扩大,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将成为行业未来增长的驱动力。 

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学锋教授介绍,“凝血因子类血液制品是参与人体血液凝固过程的一类血浆治疗产品,相比成分血液在安全性、有效期、快速溶解、患者使用方便、含量均一性等方面优势明显;对于凝血障碍性出血,越来越多的循证证据表明,凝血因子类血液制品是重要治疗选择,可减少异体血液制品输注。”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治疗药品,但血液制品和血液采集难度较大,构建全行业安全规范的血液制品应用标准至关重要,这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行业专家共同努力。”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孙金峤教授强调。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血液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全国无偿献血人次数与献血量实现长达 20 多年的持续增长,千人口献血率从 1998 年的 4.8 攀升至 2022 年的11.5,超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 10‰警戒线。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新增在营血浆站 33 家,全年共采集血浆 12079 吨,同比增长 18.6%。

然而,医疗需求释放、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医疗技术飞跃发展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善,使得我国临床用血需求持续攀升,血液供应仍处于 “紧平衡” 状态,采供血机构供血不足与临床需血量逐年增长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宗奎认为,“在患者有较大失血风险的手术中,合理使用血液制品可有效止血,减少输血量,减轻血站供血压力。此外,应倡导献血献浆融合发展,多管齐下,促进无偿献血与单采血浆协同共进。国家政策层面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血站与浆站健康发展,打通二者信息互联互通;社会层面应加强无偿献血与单采血浆文化建设,强化公众认知教育,提高社会关注度与参与率,树立献血献浆同样光荣的理念。” 

上海莱士副总经理陆晖博士也指出,在血液供应 “紧平衡” 背景下保障患者血液供应,不仅需要更多志愿者献血献浆,还需持续探索血液制品合理使用方式。例如通过 “完美手术” 系列项目,细化外科手术、急救创伤、老年重症等不同场景下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制定更精准的止凝血方案,从而减少术中出血及出血相关并发症,降低临床用血需求。 

政策监管趋严

血液制品生产材料来源单一、生产周期较长,且因特殊性对安全性要求极高,国家在血液制品行业准入、原料血浆采集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监管和限制措施。

1996年,国务院颁布《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此后政策监管逐步收紧。今年国家药监局发布《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旨在通过三年努力,实现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从原料血浆入库到生产、检验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为确保血液制品行业的安全性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我国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准新的生产企业,这也意味着我国血液制品行业进入存量竞争。目前国内持续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 30 家,且少数企业持有多张生产牌照。高行业壁垒下,国内血液制品行业并购事件不断,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

2021年11月,华润医药斥资48亿元取得博雅生物控制权;2023年5月,陕煤集团通过旗下胜帮英豪,耗资38.44 亿元收购派林生物 20.99% 股权;同年6月,国药集团取得卫光生物实际控制权,进一步扩充其血液制品资产版图。

今年以来,海尔集团旗下大健康生态品牌盈康一生,以总价 125 亿元收购基立福所持有的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20% 的股份,并获得 26.58% 的表决权;7月,华润博雅生物宣布斥资 18.2 亿元全面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 股权,借此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企业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9月,天坛生物通过控股子公司以 1.85 亿美元收购 CSL 亚太全资子公司武汉中原瑞德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100% 股权。

华源证券研报指出,国内整体市场中,非上市血制品公司在国产市场销售份额约在30%~40%,采浆站和采浆量行业份额占比约35%,占比依然较大。非上市公司中不乏泰邦、蜀阳等优质资产,且部分资产或存在被整合的可能性。

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市场规模超500 亿元,预计到 2030 年增长至 950 亿元。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行业整合深入,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将更加显著,推动中国血液制品行业迈向更高质量、更广覆盖的新阶段。不过,行业整合也可能引发新挑战,如市场竞争加剧与监管政策变动等,这些都需要行业参与者与监管机构密切关注并及时应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1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