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走出课堂的教育:专家探讨如何消除教育“自然缺失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05 20:41:58

(原标题:走出课堂的教育:专家探讨如何消除教育“自然缺失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近日,主题为“教育幸福感·如何与自然保持连接”的第五届中国丹麦幸福教育大会在山东高密举行。大会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与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主办,高密市委、高密市人民政府承办。

人类的进化与自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现代生活却常常使人类远离自然,从而降低了幸福感,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称为“自然缺失症”。丹麦长期高居全球幸福国家榜首,有着悠久的自然和森林幼儿园传统,儿童每天在户外度过很多时间,显示了自然对于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性。

此次大会上,来自中国和丹麦的教育学者、一线教师、家长和学生代表等,分享了如何通过重新与自然的连接实现更加平衡、健康和充实生活的案例,从不同维度探讨如何消除“自然缺失症”,提升幸福感。

自然缺失症:现代教育的挑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表示,“自然缺失症”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杨东平称,“我们的学习时间太长,总教学课时过多。中学每周上课33节,很多国家中学每周只上课23节。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上课13000节课,很多国家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只上课5800节课。小学每年放假12周,寒暑假两个半月。很多国家中学生每年放假四个半月,寒暑假比我们多两个月。”

杨东平以国内某所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举例,学生的在校时间基本上从早上7点持续到下午6点。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被限制在学校环境中。他认为,这种长时间的封闭式教育,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业以外的事物丧失兴趣,甚至缺乏感受和思考的能力,严重时会对教育产生厌恶及逃离情绪。

中丹教育论坛中方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谈到,现代孩子更多生活在有电源插座的环境中。八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儿童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即解放头脑,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强调孩子应在自然中实现全面发展。如今“双减”政策直接指向这一问题的核心,希望能给孩子们更多学习的体验和动脑、动手的时间。

中丹教育论坛丹方主席、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主席、北菲茵民众学院前院长摩根·戈德鲍尔表示,当前,我们正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严重缺失,各类资源日趋匮乏。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心态,探索和实践全新的生活方式。

他认为,这种转变应从幼儿教育开始,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应开发全新的教育方法,不仅传授科学知识,也引导社会行为,更对自然进行全面、系统的理解。我们必须认识到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幼儿园和学校的教学中,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校长赵虎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校长,应创办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获得美好体验。

自然本身就是教育的意义

大会上讨论的一批国内外自然教育案例,让我们发现,其实亲近自然的教育方式并不难实现,也正发生在我们身边。

“北京日日新学堂在一个大果园般的环境中,孩子们拥有广阔的天地尽情玩耍。这里有一个被孩子们戏称为‘UFO大坑’的空旷大坑,虽然里面空无一物,但孩子们却从家里带来轮胎和各种工具,在这里玩得不亦乐乎。”北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校长王晓峰介绍了校园里学生的日常状态,孩子融入学堂,回归自然,沉浸在自然的乐趣中。

青岛中学的物业管理人员发现校园内的爬山虎不往上爬,便邀请小学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原因。结合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一文,孩子们分组观察、假设、求证,从环境、品种到养护多角度探讨,甚至请教高中阶段的老师。最终,他们推测是海风影响了爬山虎生长,并形成研究报告建议物业改进养护方法。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超越了书本,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找到了学习的意义感,成为激发内动力的有效途径。”青岛中学校长汪正贵表示,一个孩子学习的内动力,最初往往源于兴趣。

贵州田字格实验小学校长肖诗坚曾在丹麦留学。2017年,肖诗坚扎根贵州大山,创办田字格实验小学,探索以“乡土、自然、人本、未来”为核心的乡土人本教育模式。

肖诗坚介绍,每天早晨,学生们都会参与照顾农场和田地,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种植和收获的时令。“有些城里人可能会觉得泥土脏,但在我们的自然教育中,孩子们却笑得格外灿烂。他们还会从老乡家带回牛粪,用来滋养学校的农场。”她说。

组织户外教学,老师们往往会为安全问题担忧。肖诗坚认为,危险固然存在,但自然的危险旨在教会我们两件事:一是心生敬畏,二是做好准备。因此,田字格学校在每次外出活动时都会进行精心策划,制定预案并进行训练。例如,学生们会在校内进行负重跑步锻炼,为十天后的山区徒步研学做准备。

将孩子们从课堂上解放出来,给他们更多接触自然的时间,丹麦科鲁普中小学校长西蒙·汉普尔-约根森分享了学校的一项创新举措。学生们在一次课堂讨论中表达了希望有更多的实际操作和校外活动,减少对屏幕、书本和纸张的依赖。为了响应学生的需求,学校决定每周设置一天为“无屏幕日”。此外,每月还设置一天为“无传统科目教学日”,让学生和老师都能从常规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丹麦博恩瑟森林日托中心地处森林环绕的地方,教师和孩子们通常全年都在户外大自然里活动,密切关注四季变化。丹麦博恩瑟森林日托中心地区总负责人、早期教育专家梅特·乔尔分享到,在丹麦的幼儿园和托儿所里,游戏一直被赋予重要的意义,通过日常的活动,老师们帮助儿童理解自然和自然行为如何融入日常生活。

让教育与自然保持连接

自然本身便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李镇西认为,自然是促进智力发展和培养创造能力的天然教师,能够润化知觉、激发思维,使言语充满个人体验。自然有助于增强师生感情,营造亲密无间的班级氛围。

李镇西表示,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时候强调“有意义”,这当然是必须的。所谓“有意义”,指的是教育的使命、教学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手段都应具备明确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这种强调往往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的。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教育还应当“有意思”,是好玩、有趣、浪漫且充满诗意的。

潍坊市政府副市长、市工商联主席陈端梅谈到,要激发孩子对自然的探究兴趣,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深入探索、勇于质疑。科学正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得以揭示和进步的。

丹麦终身学习计划协会秘书长丽莎·约翰森强调了儿童福祉这一议题,呼吁教育应更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心灵成长,而非仅限于物质生活的丰裕。

丽莎称,父母需树立好的榜样,帮助孩子建立与自然的深厚联系,可以将玩耍、学习和社区活动相结合,甚至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来吸引大一点的孩子拥抱自然。同时,将自然和可持续性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通过诗歌、戏剧、音乐等方式加深孩子对自然的感知。最重要的是,向孩子解释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爱和保护大自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王晓峰认为,自然环境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是孩子们发现美、培养情感的最佳场所。当前教育过于偏重理性发展,忽视了感性基础,而感官体验和情感发展正是通过与自然接触得以实现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工作与研究部主任于维涛认为,自然是幸福教育的摇篮。自然是最大的教育资源,拥抱自然,让教育自然发生,孩子们就会幸福地成长。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