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2024-11-01 08:40:59
(原标题:从长安出发:跟着文物重走丝绸之路| 观展)
文博时空 作者:杨巍岙 世界遗产是各国公认的,对于全人类都具有巨大价值,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每一处世界遗产的认定,都要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复杂程序,凝聚着政府和无数学者、工作人员、遗址地群众的努力。迄今为止,中国仅有 59 处世界遗产。 2007 年 4 月,一个万众瞩目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正式启动。它囊括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申报国家,申报项目内容复杂,要求高,涉及面广,开创了中国世界遗产跨国申报的先河。这个项目就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2014 年 6 月 22 日,在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随着卡塔尔公主的锤声落下,该项目终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驼铃声声,羌笛悠扬,沉寂千年的丝绸之路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唐 张骞出使西域图 莫高窟第323窟
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诸国建立了直接的联系。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河西走廊的日益安定,民间的往来和交流也更加的频繁,生活在亚欧大陆上的人们跨越戈壁、雪山、沙等层层地理阻隔,形成了兼具商品贸易、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多种功能的交通网络。 19 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正式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推出的“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以丝绸之路沿线遗址点为基础,集中展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精品文物,引领观者重走丝绸之路。
唐 彩绘载物骑马胡俑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
丝路起点
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点对点的道路,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沿线城镇便是其中的关键节点。它们肩负着东西方文化互通的使命,见证着丝绸之路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是西汉时期皇帝治国理政的大朝正殿,总面积是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多,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多个朝代的治国理政之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宫殿。
未央宫前殿是它的主体建筑,凡是皇帝登基、朝见群臣、大型典礼等活动都是在前殿举行的。前殿的豪华程度也令其它宫殿望尘莫及。据《三辅黄图》记载,未央宫前殿的修建极尽豪奢,以名贵木材建材,并饰以金玉宝石和绫罗绸缎。同时,这里也是真正意义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张骞就是在此处受命出使西域的。
汉 陶百花灯 河南省洛阳市黄河冶炼厂油库采集
这件汉代陶灯出土于洛阳市,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灯柱和枝杆,灯柱中间分三层、各伸出四支曲枝以承托灯盏,在第二层、三层灯盖中间插着背有双翼的龙型饰。灯柱顶端为一圆形灯盏,中间和下端各有一圆盘。灯的下部为一喇叭形灯座,座身自下而上分为三层,塑有狗、猴、羊、乌等动物形象,还有一手扶膝一手捂耳的人。从上至下细看,仙人乘龙飞升,狗、猴、羊、鸟奔跑雀跃。这座西汉陶百花灯充满了古人对传说中的昆仑仙山的奇思妙想。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曾言:“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随着东汉、曹魏、西晋以及北魏迁都洛阳。洛阳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起点。各国使者、商人、学者和僧侣往返于洛阳与西域之间,从事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洛阳城一跃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汉 陶骆驼
《洛阳记》云:“汉有两铜驼,在宫之南街四会道头,夹路东西相对,高九尺,汉时所谓铜驼街。”《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北魏洛阳城里也有名为“铜驼街”的街道。根据考古研究,魏晋时的铜驼街是整座洛阳城的南北轴线,是最重要的大街。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是丝绸之路上的旅人穿越茫茫大漠不可或缺的伙伴。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城市史上第一个把中轴大道称为铜驼街的古城。将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交通工具骆驼铸为铜像,并置于当时洛阳城最引人关注的位置,这无疑是洛阳作为当时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例证。隋唐时,铜驼街巷内人烟稠密。每当暮色茫茫,家家户户炊烟袅袅,犹如蒙蒙烟雨,时人美其名曰:“铜驼暮雨”。时至今日,“铜驼暮雨”依然是洛阳八景之一。
北魏 陶佛立像 永宁寺遗址出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完成中国化的重要时期。当时统治者们出于政治教化的需要自上而下的推动了佛教的发展。加之政权更迭,战乱频繁,普通百姓渴望安定生活而不得,而佛教这种宣扬现世苦修以求来世福报的思想观念,契合了人们的需要,成为众多民众的心理寄托,在民间获得了坚定的群众基础。《洛阳伽蓝记》是杨街之在东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重游洛阳时撰写的经典作品,他在书中回忆了战乱前的洛阳及其周边佛寺的盛况。书中第一篇便是《永宁寺》。永宁寺是北魏洛阳城内最大的一所佛教寺院,永宁寺塔是其中的标志性建筑。根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塔宏伟高大,“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永宁寺塔是佛教建筑与中原汉族建筑交流融合的产物,代表着南北朝竞相崇佛、争建高塔的时代风尚,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到繁荣阶段的重要标志。其基址也是目前已发掘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土木混构佛塔基址。
永宁寺塔复原图
隋唐时期,随着陆路、海路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中外交流空前繁荣。当时有数百个国家及地区与唐朝有友好往来,各国的文化在唐朝汇聚并辐射到东亚各国,不仅促进了本国文化的发展,更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
唐 唐三彩牵马胡俑 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啤酒厂出土
唐人爱马,长安聚集了很多从西域引进的优良马种。很多来自西域的胡人因擅长养马成为贵族的马夫,专门为贵族管理马匹。
唐 彩绘黑人俑 陕西省咸阳市(现西咸新区)底张湾唐墓出土
中唐诗人张籍《昆仑儿》中写道:“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言语解教秦吉了,波涛初过郁林州。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拳不裹头。自爱肌肤黑如漆,行时半脱木绵裘。”诗中的“昆仑儿”就是漂洋过海来到长安的黑人。这些黑人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唐代的史料以及壁画之上。有学者认为,唐代黑人的来源是多元的,他们有些是从阿拉伯地区转来的非洲黑人,有些来源于今天的东南亚地区或印度。他们的职业也是多种多样,包括服侍唐代贵族、驯兽师 (驭狮、驯狮、驯象)、船员、乐师等等。
大漠深处的西域光影
唐贞观三年( 629 年),高僧玄奘为求取真经,踏上了西行之路。他一路行至高昌城,受到高昌王麹文泰的热情款待,两人结为义兄弟,并约定待玄奘取经归来后,再回到高昌弘扬佛法。麹文泰不仅派了四位沙弥随行,还赠送了大量物资,并写下二十四封书信,为玄奘一路通关提供帮助。到了贞观十七年( 643 年),玄奘完成了取经的使命,准备东归重返高昌践行当初的约定,但却得知麹文泰已因病离世,只能无奈作罢。后来,玄奘完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还特地将其赠予麹文泰在长安的后代,以表纪念。
大唐西域记
高昌故城位于今天吐鲁番市以东 40 多公里的二堡乡,地处东天山以南、吐鲁番盆地北缘与火焰山南麓戈壁滩接壤的冲积平原地带——木头沟河绿洲上,总面积约 198 万平方米,是吐鲁番盆地的第一大中心城镇。高昌之名史记始见于《汉书》,取地势高敞,人口昌盛之意。高昌地势险要,是西域的咽喉要地,土地广袤而肥沃,非常适合发展屯田。从西汉起,这里就成为了中原王朝在西域经营的重要基地。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无暇顾及西域,高昌首次成为地方割据政权。而后,高昌王国以高昌故城为都城,先后建立了阚氏高昌、张氏高昌王国、马氏高昌等政权。高昌国的统治者对外依附强大政权,对内推行汉化政策,综合国力迅速发展。
加之高昌故城是通向西方和进入中原王朝的必由之路,使其一举成为了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贞观十四年,高昌国王向西突厥称臣结盟,阻断了丝绸之路,唐太宗派兵将高昌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在此置西昌州(后改称西州),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唐朝在这里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大力发展当地的农业和手工业,并确保丝路贸易的畅通。此时的高昌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地,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商人、僧侣,多元文化荟萃、多种宗教并存。
东汉至晋 法卢文文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博物馆征集
佉卢文,又名犍陀罗文,是一种古代文字,通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最早发现的佉卢文可追溯至公元前 251 年,至公元 3 世纪时就已逐渐消失,但在丝绸之路各地仍被使用,可能一直到 7 世纪才彻底被遗弃。
唐 吐蕃文文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博物馆征集
唐 吐火罗文残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胜金口出土
吐火罗语族包含两种语言,焉耆语和龟兹语,两支语言都曾在 6 至 8 世纪左右在塔里木盆地使用。随着使用者逐渐被回鹘部落同化,此语最终灭亡。现存的吐火罗语文献存在于得自新疆的手稿残片中,因为盆地的极干气候得以保存下来。
宋 阿拉伯文残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托库孜萨来出土
在高昌故城及其周边的阿斯塔那古墓群和石窟寺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用汉文、梵文、吐火罗文、波斯文、粟特文、回鹘文、吐蕃文等多种语言书写的珍贵文献,这些资料生动地展示了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4世纪,车师、汉族、粟特、吐蕃、回鹘等多民族在天山南麓吐鲁番盆地这片土地上的频繁互动与文化融合的过程。
高昌地区相对干燥的气候为丝织物的长久保存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即便数千年时光流逝,一些纺织品依然能够图案清晰,色彩鲜艳。我们也得以从中窥见当时精湛的技艺与丰富的文化生活。
汉 红地四羊刺绣裙毛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洛浦县山普拉墓地 1 号墓出土
唐 伏羲女娲帛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出土
这件帛画 1965 出土于新疆吐鲁番市阿斯那墓地42号墓葬。用三片白色绢缝合,上彩绘伏羲女娲,二人上身相拥,下尾相交。右为伏羲,为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左手执带墨斗的矩尺。左为女娲,女娲发束高髻,右手执规。二人共穿饰有白色横条纹的红色花裙,两尾相交,色彩分别为黑、红、白三色。二人上方有太阳,尾下是月亮,两边是星辰。我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伏羲女娲分执规矩,其意为“司天规地”。伏羲女娲是我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神,古人在宫殿或墓室中描绘这类传说故事,祈求他们保护并造福子孙,保佑逝者灵魂升天。
从高昌故城一路向北,越过天山就来到了北庭故城。北庭故城是公元 7-14 世纪丝绸之路东天山北麓的第一大中心城镇,是天山以北地区的重要军政中心和交通枢纽。曾是唐代庭州、北庭都护府、北庭节度使的治所。公元 9 世纪回鹘族(今维吾尔族)曾以北庭为根据地向西域发展,定都高昌后以此为陪都。
北庭西寺
北庭西寺是迄今北疆唯一一处历经我国唐、宋、元时期的佛教寺庙,因其位于故城西侧而得名。在遗址的壁画中,发现了“亦都护(高昌国王)”“长史”和“公主”等人物的画像,专家据此推测,这座寺庙在高昌回鹘时期很可能是王室专属的宗教场所。如今,遗址内仍留存有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和天王像等雕塑,以及描绘千佛、菩萨、护法神、经变故事、供养比丘和供养人的精美壁画。
“王者出行图”壁画 北庭西寺
壁画讲述的是释迦牟尼涅槃之后,八王因争分舍利而展开战争,最后经过调解,八王均分舍利的过程。
北庭西寺壁画
开阿利克遗址位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是从中国新疆进入哈萨克斯坦的首个重要遗址。这座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繁荣的商贸中心,也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东北部地区最大的贸易、手工业和文化枢纽。遗址中保留了大量历史遗存,包括房屋、集市、客栈、浴室、供水系统以及造币厂等建筑遗迹。此外,这里还发现了多座不同宗教的遗迹,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摩尼教和萨满教的寺庙、墓地以及石刻,为研究当时多元文化的交融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
公元 9-10 世纪 祭祀用陶罐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开阿利克遗址出土
公元 10-12 世纪 动物纹碗 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开阿利克遗址出土
丝路佛光
丝绸之路上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交流,并未因政权分裂或民族冲突而中断。以佛教为核心,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初期,中国佛教徒西行求法的活动达到了高潮。同时,佛教等外来文化的东渐,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北凉 高善穆佛塔 甘肃省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
高善穆佛塔塔顶
这件佛塔制作于北凉时期,黑色砂页岩质地。塔由宝盖、相轮、塔颈、塔肩、塔基组成。宝盖上刻北斗七星。塔顶七重相轮。塔颈浮雕 8 个方形柱。覆钵式塔肩周围并列凿 8 个圆拱形浅龛,其中 7 龛内为禅定坐佛,另一龛内为弥勒菩萨像。圆柱形塔腹上阴刻《增一阿含经·结禁品》中的部分经文和发愿文,八面形塔基上每面阴刻一神王像。该造像塔为我国有纪年的早期佛塔的珍贵实物资料。
北朝 青石立佛 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出土
北周是我国佛教造像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件造像的面部刻意追求“方中求圆”“珠圆玉润”的艺术效果,与北魏时期“秀骨清像”的风格大相径庭。上身内着僧祇支,其外变褒衣博带式大衣为敷搭双肩袈裟,衣纹较前期为稀疏,下身衣裙贴体,略显腿部轮廓。体态相比之前显得更加丰满,因而打破了人体的正常比例,表现出颈部粗短、肩膀狭窄、胸部过于挺拔、腿部比例失调、腹部凸出等特点。这种体态特征成为北周佛教造像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唐代造像肥润丰满、圆润细腻的风格已经开始初露端倪。
唐 彩绘塔式罐 陕西省户县甘亭镇南河头出上
塔式罐是类似佛塔造型的陶罐,在唐墓中多成对出现,是佛教思想与丧葬文化结合的产物。
五代 石质舍利棺 甘肃省灵台县出土
该石棺用质地细密的灰砂岩制成,棺身两侧浮雕佛传故事,右侧为涅槃变,左侧为迎佛图,前后两端各有线刻双扇门,两旁各有一天王守护,构思独特新颖,制作精美。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州永靖县西南,始凿于西秦建弘元年( 420 年),“炳灵”为藏语“仙巴炳灵”的简化,是“千佛”“十万弥勒佛洲”之意,宋元明清历代都进行了维修。作为河西走廊与中原地区交接地带现存最早的佛教石窟寺,炳灵寺石窟是佛教初传入汉地时中国早期石窟面貌的特殊证据。
唐 石雕弟子像 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造像类型复杂,设计佛像、菩萨像、弟子像等题材,这件弟子像内层袈裟呈交领式,外层袈裟祖右式,抱臂于腹前,此类动作与服饰的结合较为少见。
麦积山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天水市,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以泥塑冠绝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麦积山石窟开凿于山体西南、南、东南三侧的峭壁上,洞窟之间有层层相叠的栈道相连,因形似麦垛而得名。
北魏 泥塑坐佛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现存窟龛 221个,其中北魏时期的窟龛达 90余个,占到总窟龛数的近一半,可见北魏是整个麦积山开窟造像最为鼎盛的时代。这件造像长颈窄肩,双眉弯如新月,眼角细长,嘴唇较薄,嘴角微扬,给人一种恬静安详、超凡脱俗之感,体现出人们对于佛国世界的向往。
北周 泥塑胡跪弟子 麦积山石窟
天水一带自两汉以来就是氐、羌等民族内徙的主要地区之一。魏晋以后,匈奴、鲜卑、羯、休官、屠各等北方民族纷纷南下,使得天水成为了多民族聚居的区域。麦积山石窟中出现的胡人形象,正是天水地区胡汉文明融合的体现。
宋 泥塑菩萨头像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在宋代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首先,佛教在宋代的世俗化趋势为麦积山石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信仰基础。随着宋代佛教逐渐走向世俗,禅宗和净土宗的修行方法简化,极具吸引力,使得更多普通民众参与到佛教活动中来。人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诵经、祈福、超度等佛教仪式,还在丧葬习俗中引入佛教元素。在这一背景下,麦积山石窟成为众多信徒瞻仰与奉献的圣地。
此外,繁荣经济也是推动麦积山发展的重要力量。自唐代起,,为了加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政府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贸易,以中原的农产品换取边境少数民族的畜牧产品。麦积山石窟所在的天水榷场(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贸易异常活跃,成为了西域和内地商贸的集散地。繁荣的榷场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为麦积山石窟的修建和维护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宋代皇室也很支持麦积山石窟的发展。比如宋神宗赐予石窟所在寺院的高僧“圆通禅师”的称号,提高了麦积山石窟的地位,河东转运使李师中、洮河安抚使王韶及虞、陕西转运副使蒋之奇等官员都曾前往麦积山石窟参拜。徽宗年间,因麦积山山顶舍利塔旁发现灵芝,朝廷更是赐名“瑞应寺”,进一步提升了麦积山的声望。
参考文献:
1徐金星.汉魏洛阳故城与丝绸之路——以若干遗迹遗物为例J.洛阳考古, 2019 ,( 02 ): 29 - 34 .
2袁登科,刘婧婧,刘璐,等.论北魏洛阳城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J.丝绸之路, 2019 ,( 02 ): 83 - 84 .
3钱国祥,刘涛,郭晓涛.汉魏故都丝路起点——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的考古勘察收获J.洛阳考古, 2014 ,( 02 ): 20 - 29 .
4张丛博.“千寺之冠”永宁寺塔J.协商论坛, 2022 ,( 02 ): 54 - 56 .
5李安山.古代中非交往史料补遗与辨析——兼论早期中国黑人来源问题J.史林, 2019 ,( 02 ): 203 - 218 + 222 .
6侯知军. 火焰山下的小“长安” 高昌故城小记 J. 中国民族, 2023 , ( 05 ): 56-57 .
7卢庆洪. 高昌的历史变迁与高昌故城遗址 J. 新疆地方志, 2021 , ( 03 ): 58 -61 .
8王瑟.北庭故城:盛唐王家气势N.光明日报, 2014 - 03 - 01 ( 009 ).
9黄文弼著;黄烈编. 西域史地考古论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 12 .
10马雍著. 西域史地文物丛考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 . 06 .
11马咏钟.西安北郊出土北周佛造像J.文博, 1999 ,( 01 ): 71 -72+69 .
12董玉祥.麦积山石窟的分期J.文物, 1983 ,( 06 ): 18 - 30 + 103 - 104 .
13杨文博.麦积山石窟北魏造像研究D.兰州大学, 2019 .
14董广强.宋代麦积山石窟发展的社会背景J.敦煌学辑刊, 2001 ,( 02 ): 60 - 67 .
观展攻略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临展厅
从长安出发: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展有三个较为明显的特点。第一,因为展览背景为丝路申遗成功十周年,所以内容上不仅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历史文化,还穿插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过程、价值、意义等信息。第二,因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主要基于不可移动文物展开,所以展览着重展示了丝路沿线的各类遗址。第三,因为丝绸之路为跨国申遗项目,所以展览中的遗址与文物涉及多个国家,使得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富有异域风情的文物。
展览时间:2024年5月18日-2024年11月18日
营业时间:除闭馆日外,每日9:30-17:00开放,16:00停止入馆。每周二全天闭馆整修(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址: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兰池三路东段。
交通攻略:乘坐地铁14号线,在秦宫站或秦汉新城站下车,出站后步(骑)行导航前往秦汉馆南门。
图片 | 杜广磊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
经济观察报
2024-11-01
经济观察报
2024-11-01
经济观察报
2024-11-01
经济观察报
2024-11-0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01
经济观察报
2024-11-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0-31
证券之星资讯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