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牛肉价格连降19周,多项利好稳定养牛信心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27 20:35:46

(原标题:牛肉价格连降19周,多项利好稳定养牛信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去年年初,牛肉价格开始下跌,至今跌势未改。

农业农村部监测发现,今年2月第3周开始,牛肉价格每连跌19周。到6月第3周,全国牛肉均价为69.53元/公斤,环比下跌0.6%,同比下跌16.4%。

受活牛及牛肉价格下跌影响,肉牛养殖场户普遍亏损,生产经营压力加大。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出台《关于稳定肉牛生产发展的通知》(后简称《通知》),从落实落细各项支持政策、多措并举保障饲草料供给、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生产监测预警和指导服务等方面着力,稳定肉牛生产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预警团队牛羊肉首席分析师朱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通知》每一条都针对当前肉牛养殖所面临的问题,政策的出台,对于稳定肉牛养殖信心十分重要,可以加强一些前期投资规模较大,目前牛存栏较多、资金压力大的规模养殖户的信心,引导养殖户有序出栏、避免市场的较大波动。但《通知》中有的政策可能很快发挥作用,有的则需要时间。

牛价不“牛”

牛肉价格仍未止跌。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今年2月第3周开始,牛肉价格连续19周下降,到6月第3周,全国牛肉均价较2月中旬已下降13.3%。6月27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均价为60.44元/公斤,较前一日下降0.6%。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流通与产业发展处处长、正高级经济师张秀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3 年以来,我国牛肉市场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阶段性供需失衡。

张秀青表示,从需求端看,疫情之后,全球市场复苏乏力,国内经济发展面临压力,居民消费恢复不及预期,这是此次价格下行的主要原因;从供给端看,一方面,国内牛肉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牛肉进口量持续增加,疫情期间积压的库存还在集中出货;另一方面,由于2023年之前我国牛肉产量难以满足消费需求,一些国内企业斥巨资进军肉牛养殖行业,甚至通过大量进口母牛在国内繁育以期快速增加供给,我国牛肉产能提升较快,出栏较为集中。

卓创资讯分析师曹慧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生鲜乳市场价格下跌冲击国内奶牛养殖市场,加速淘汰奶牛节奏,也增加了国内牛肉市场的供应量。

牛肉价格持续疲软,大量养殖户出现亏损甚至退出。

宁夏吴忠肉牛养殖户卢明(化名)从2020年开始养牛,最多的时候养了500-600头牛。卢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在行情不好,他的养殖规模缩减,目前还有300-400头牛待出栏。卢明家的牛主要是卖给牛中介,他回忆,2022年初的销售单价约为18-19元/斤,最近已经降到12-13元/斤,体重等不达标的牛售价更低。

6月20日,卢明卖掉了十几头达到出栏标准的牛。虽然持续亏损,但目前的亏损情况仍在可承受范围内,卢明计划再购入一批育肥牛,继续等待牛肉价格回暖。

“我们家养牛亏损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但我们是自己修的养殖场地,前期投入太大了,现在退出亏损更多。”卢明谈到,周围部分养殖规模不大、前期投入较少的养殖户将出栏的牛全部卖出之后,已经不再从事肉牛养殖业务。

张秀青认为,随着部分养殖户的退出,牛肉产量增幅收窄,将会为牛肉市场价格提供一定支撑,但目前我国肉牛存栏量仍然较高,国内消费需求有所回升,但恢复势头仍有待观察。综合来看,今年牛肉市场价格还将承压,继续弱势运行。

市场信心何以稳

在受访专家看来,稳定肉牛养殖场户对市场的信心是当务之急。“要尽最大可能稳定市场信心,让更多中小企业和养殖户有更多时间来渡过难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冰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朱聪认为,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心支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定市场供应。因为效益原因,养殖户出栏意愿强烈,但如果大面积的集中出栏,可能会加剧市场价格的下跌,政府需要引导养殖户有计划的出栏。二是加大政策支持。要加快补贴资金的兑付,并联合金融机构,加大对肉牛养殖户的支持,可以采取降息或延长贷款时限的方式。

胡冰川谈到,信贷支持可以帮助养殖户在市场波动,尤其是经营亏损的情况下能够有所坚持,帮助其及时出清和止损。

朱聪表示,如果政府支持不到位,一些中小散户可能会加快出栏,甚至一些规模户也可能为了减轻资金压力,加快出栏,进一步冲击市场,加剧养殖户的生存压力。除此之外,胡冰川认为,如果不能及时稳定市场信心,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都面临亏损和财富损失,这不仅会对肉牛养殖行业带来不利影响,也可能会增加社会矛盾风险点。

近日印发的《通知》从落实落细各项支持政策、多措并举保障饲草料供给、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生产监测预警和指导服务五个方面为肉牛养殖户和养殖行业提供支持。

比如在落实落细各项支持政策方面,《通知》明确,各地要组织落实好基础母牛扩群提质、粮改饲、牧区畜牧良种补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项目,尽快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指导项目县细化落地措施,确保实施内容符合政策要求,会同财政部门加快补助资金审核兑付。肉牛主产区要积极争取地方政策支持,加大对养殖场户特别是母牛养殖场户的扶持,稳定养殖信心;要主动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推动存量贷款无还本续贷或合理展期。积极争取将肉牛纳入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资金支持范围。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市场信心注入稳定剂。”胡冰川表示,《通知》从肉牛养殖成本控制、信贷等支持政策、养殖规模优化和结构提升、疫病防控等方面着手,提供了系列解决方案。

朱聪表示,虽然从当前的市场情况看,近些年在养殖效益的带动下,我国肉牛存栏逐年扩大,牛肉产量也连年增加,同时进口大幅增加,消费增速放缓,国内牛肉供给相对宽松。但从未来发展来看,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仍有较大空间,跟生活、文化相似的日韩比,也有差距。未来,我国肉牛养殖行业将进一步提高规模化水平,小散户将加快退出,“规模企业+农户”的模式可能会更多。

“面对进口的冷冻牛肉、冰鲜牛肉等低价替代品我们并非毫无还手之力。”胡冰川认为,未来中国肉牛行业发展应该不断寻求突破,持续创新模式,走出一条本地化、特色化道路,比如从进口国外品种到选育更多国内优质品种,再如延长、加粗后端产业链等等。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