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深化制度型开放,探索金融改革新路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23 23:04:35

(原标题: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深化制度型开放,探索金融改革新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家俊辉  广州报道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至今,我国已经有22个自贸试验区,以及海南自贸港。

“我国的自贸试验区不同于国际海关组织定义的自由贸易园区(FTZ),也不同于国与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更多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6月22日,在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广州)的主题分论坛上,围绕“金融创新加速赋能自贸区发展”的主题,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白明表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我国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方面贡献突出,其中也包括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

对此,中金公司广东地区业务负责人潘志兵也表示,中国经济需要进一步高质量的发展,自贸试验区需要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的作用,对接国际高标准的经贸规则,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改革整体的谋划和系统的推进。“自贸试验区不断深化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能够为全国的金融改革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促进经济和金融的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

推动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 

在潘志兵看来,自贸试验区通过金融改革和创新率先实现与国际接轨的跨境投资与贸易规则的体系,为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潘志兵认为,自贸试验区推动金融领域的制度型开放,主要包括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试点,深化外汇制度改革和放松跨境资本流动的资本项目管制;完善金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发展金融科技和数字金融;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协调机制,通过产权交易所等渠道支持跨境交易。同时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手段进行跨境融资。

具体而言,体现在跨境金融服务的优化。自贸试验区通过创设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实现本外币一体化账户内的自由兑换,打通了企业境外融资的渠道,并通过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跨境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等改革试点,持续优化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业务,降低了跨境交易的成本和风险。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与开放。自贸试验区通过持续压缩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完全取消了银行、证券、基金、期货等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吸引全球的金融机构入驻,并推出了符合国际标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境内外的企业和个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有效地增强了自贸区的国际竞争力。

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自贸试验区通过建设先进的金融信息系统和支付清算体系,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并通过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与合作,持续推动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发展。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在支付清算、数字货币等方面积极地推进应用场景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科技金融方面,自贸试验区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支持自贸区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绿色金融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对绿色项目和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自贸区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优化贷款的流程降低贷款的利率,提供小额贷款、创业担保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企业的金融需求,降低其融资成本。

白明则认为,自贸试验区在金融领域的创新探索,更多呈现出集成创新的特征,一方面是不同金融类别和业务的整合创新,比如广东自贸试验区建立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大宗商品跨境交易机制;另一方面是跨领域的整合创新,不仅涉及金融业本身,也需要其他行业协同,比如河南自贸试验区一件事一次办综合窗口改革。 

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创新 

显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自贸试验区在金融领域的创新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潘志兵表示,自贸试验区通过金融改革的创新,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体系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增强了辐射力和溢出效益。自贸区鼓励跨境投融资政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提升了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拓展了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金融改革、金融创新与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之间是一个相互支持、相互成长的关系。”潘志兵进一步表示,未来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深化金融对内对外开放,继续试点和落地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扩大业务范围等开放措施,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和市场机制;自贸试验区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自贸试验区将持续地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推动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不过,白明也提醒,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未来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也意味着,未来自贸试验区需要在金融创新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