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是利器还是昂贵“玩具”?厂二代选择数字化 想要拯救老工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21 06:41:00

(原标题:是利器还是昂贵“玩具”?厂二代选择数字化 想要拯救老工厂)

“我也时不时在想,投入2000万元做工厂的数字化改造,到底值不值得。”作为“典型”的厂二代,广东世泰服饰有限公司(简称“世泰服饰”)总经理吴维健自接班家里的服饰产业以来,便大刀阔斧地推动工厂转型。

今年3月,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曾到访世泰服饰的生产车间,这个全链条智能化生产车间,把从前车缝、质检、包装等十几条生产线整合为一条智能流水线,能够实现日产量2万到3万件。像吴维健一样,年轻的厂二代,对新鲜事物接受度更高,更愿意用数字化的方式管理工厂。

实际上,随着工业4.0浪潮袭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面临重塑,“人工智能+工业制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领域,对新上任的接班人来说,推动传统工厂的转型不是可选项,而是几乎成了必选项。

大趋势如此。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我国已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中央与地方协同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全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智造”升级还在不断进行中,“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上的应用既让人们看到机遇,也传递了焦虑。在制造大省广东,6月初,《广东省关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若干措施》印发,着重提出聚焦制造等领域,如以“机器换人、数据换脑”推动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场景融合应用。

然而,推动工业数字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工信部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智能化生产比例仅为6.6%,庞大的中小企业还在等待升级改造。数字化还在“等”,“AI+”已经在“催”,吴维健等人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工厂智能改造是大势所趋,同行在做,客户有相关需求,父辈也有意愿推动。在这个过程中,厂二代见证了工厂变化的发生。

改,还是不改

2019年,吴维健回到汕头家中的服饰企业,一开始从销售类岗位做起。他形容,这是了解公司内外环境最快捷的岗位,一方面能够熟悉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可以知道公司内部运营情况。

那一年,他几乎把全国所有省会的批发市场都跑了个遍。彼时,公司主营内衣生产与销售,做生意的模式很传统,以线下的单笔跑量为主。这样的供货模式与工厂的生产模式是互为榫卯的,在升级改造前,工厂各个车间和流水线相对割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确定了服装样式,就得大批量生产。

正是在跑销售的时候,吴维健意识到了变化的重要性。“在做销售板块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企业的模式和渠道比较传统,2019年起,抖音类电商新渠道迅速发展,以量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开拓电商业务,就需要生产线的迅速响应。”

吴维健介绍,接班之后,他深切感受到,整个服饰产业在走下坡路,市场竞争激烈,服饰毛利率越来越低,从前做出一个产品就能卖(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为了拓渠道,他开始推动工厂的智能车间改造。

“当然,这种大规模的变化还是得父母同意和支持,也有很多关键岗位的老员工支持。”吴维健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称。大概是从2019年开始,世泰服饰开始涉足电商渠道的供货。从前做线下经销时,每年被分割成几个大的节点,比如年初订货,年中生产,年底出货,几个大订单能养活一个厂。相比之下,电商的每一个“神经末梢”都是敏感的,从开始合作到出货,周期可能只有一个月,每一个节点都需要给客户准确的反馈。

订单小、返单快,是电商时代的逻辑。吴维健强调,工厂的智能升级并不是换机器就结束了,更多的是生产逻辑与管理逻辑的现代化与数字化。一开始,工厂内部就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即采用了一种集成的软件解决方案来管理业务流程和日常运作。机器也上了工业4G系统,可以在工业物联网清晰地看到各种生产数据。

到了2021年,工厂购置了目前的智能生产设备,耗费一千多万元。吴维健称,生产端的改造已经就绪,他从车间中“解放出来”,开始全力拓渠道。在2020年到2021年这段期间,世泰服饰与几个国内头部电商品牌合作,订单有所增加。但太依赖大客户了,随着国内电商越来越“卷”,大客户生意滑坡,世泰服饰又面临大笔转型投入,资金周转较为紧张。

2023年我国全年网上零售额15.42万亿元,增长11%,连续11年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增至27.6%,创历史新高。然而,从趋势上看,网上零售额增势整体呈回落趋势。

吴维健只能继续拓渠道。近两年,他推动世泰服饰全方位出海,一方面与希音、Temu等平台合作,成为这些平台的供应商。另一方面,扶持自己的自有品牌,并建设独立站。那是一个专门做高货值男装的品牌,量小但单价高,今年“量起来了”,前5个月销售额比去年几乎翻了一番。

这一切都是在工厂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据吴维健介绍,希音平台对供货商的要求很高,有一套很严厉的机制考核工厂的开发能力、供货能力等等。他也曾困惑过,投入2000万元做智能车间改造是否值得。但这个选择是“薛定谔的猫”,不改造就没法开拓电商与跨境电商渠道,开拓了也不一定能赚钱,但是,“至少有一套这样的设备,我们信心是比较足的。”吴维健说。

必由之路

实际上,并不是只有厂二代这样的年轻企业家愿意做数字化转型。近年来,越来越多创一代,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实现工业数字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如吴维健所说,虽然他是工厂数字化的执行者,但在背后决策的仍是父母与厂里资历深的关键员工。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进程不断加快。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指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Vicky去年才从企业辞职,回到家里的企业——南京新浙数控机床有限公司,开始接触业务。她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从2021年开始,企业开始研发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在机床中使用这一系统,能把所有的生产数据统计出来,客户得以更快地调节生产节奏。2023年,这一系统正式上线。

据Vicky介绍,近年来,企业的订单不断增加,这既得益于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车企快速发展,对机床的需求上涨。又与实现数控机床的数字化改造后,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升不无关系。

“不少客户都在考虑数字化转型,但他们又不想单独去找一个团队,而目前市场上也没有这种成熟的工业软件,所以他们也很乐于让我们将这样的工业软件嵌套在机床中,一起打包卖给他们。”Vicky说。

工厂已经成立了10多年,对Vicky来说,接班后,免不了求新求变,“父母没有给我太大压力,但是他们会觉得,年轻人接触的东西更多。像我也会找一些年轻的新人过来,整个工厂会更有活力。”Vicky判断,自己家里的产品并不输国外,从去年开始,推动企业成立了外贸部门,目前,已经有来自俄罗斯和印度两个国家的订单。

对于深圳市海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和科技”)来说,实现工厂的数字化则是一盘“大棋”。海和科技聚焦AI智能家电产品生产与销售,曹臻目前在家族企业担任AI个护美容事业部总监,他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2019年开始,企业开始推行全方位的数字化改造。

“有一些有实力的客户,看到工厂没有做智能升级,可能会把订单给其他做了数字化的工厂,再加上当时深圳对数字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有一些政策激励,我父亲和公司一些管理者意识到,这是一个大趋势。”曹臻说。

工厂的数字化分四个阶段进行,从ERP到HRMS(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再到MES系统,曹臻介绍,数字化只是手段,最终目标是把工厂打造成给国外头部品牌做整个产品研发生产的公司。

愿景宏大,海和科技位于惠州的10万平方米智能生产大厂房也计划在今年投产。不过,曹臻接管企业部分业务以来,明显感觉到,工厂的数字化进展太快了,背后基数庞大的员工还没能跟上。

“工厂第四阶段的数字化还没有开始,因为我们前三阶段实施得太快了,至少在我们现在的深圳公司,还有很多人没有用上数字化的系统,大家还在适应过程中。”曹臻形容,做数字化改造就像是买了一个昂贵的玩具,投入很大,还有各种维护成本。前期投入了高成本,只是把这个系统做了出来,“到最后能不能真正提高工厂生产效率,达到企业目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和适应决策层面的规划”。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27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2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