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广州智驾团队,坐望700万订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13 10:54:14

(原标题:广州智驾团队,坐望700万订单)

文/覃毅 编辑/谭璐

汽车智驾市场高歌猛进,一条隐蔽的小赛道,生意火热。

6月初,总部位于广州黄埔区的导远科技向《21CBR》记者确认,公司确定为国际一线车企,供货250万套组合导航系统。

“目前还有一项几百万套系统的合作正在谈,预计到2030年,海外市场的整体出货量会突破700万到1000万套,这是出海战略的突破。”公司执行总裁兼首席产品官Pia Hu说。

成立于2014年的导远,是高精度定位技术头部企业,主攻汽车智驾标配的车载定位系统,是一个垂直细分的市场。

公司创始人李荣熙,在哈工大读硕士时,曾在先进机器人及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做研究。

创业后,他集结了一批来自导航定位、MEMS传感器、车厂、先进机器人等赛道的人才。

目前,导远已累计装车交付约100万套产品,

价格从数十到上百欧元不等,出海业务势如破竹。

抓住风口

导远率先量产交付的,是高精度定位产品,其核心价值,是为汽车智驾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和姿态信息。

导远主要聚焦于卫导和惯导融合定位产品,也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单一项技术解决方案。

惯导的外部依赖低,通过以陀螺仪、加速度计为核心的惯性传感器(IMU),测量运动物体的姿态、加速度和方向等信息,同时以卫导为基础,进而实现定位导航。

在卫导+惯导应用于自动驾驶的起步阶段,导远创始团队抓住了风口。

初创时期,团队一直在研究导航定位技术迁移的商业价值,做出的高精度定位系统,未直接面向汽车行业。

2014-2015年,自动驾驶技术处于爆发前夜,随后一家大型主机厂给导远打了个电话询问业务,让团队意识到,机会来了。

“帮助这家主机厂完成地下车库自主泊车的挑战后,我们将业务重心转向车载定位系统开发。”Pia Hu告诉《21CBR》记者。

2017年开始,导远将具备行泊一体功能的高精度融合定位方案用上车,并在次年实现量产,第一家交付的客户是小鹏。

当时,拥有车规级高精度定位系统量产能力的公司不多,导远率先上车,备受资本关注,三年内完成三轮融资。

踏入自动驾驶赛道,导远在更大范围铺开量产。至今,其产品已装配于约100万台汽车,并获得超80个车型的定点。

控制成本

竞逐智能驾驶的整车厂,对位置精度和安全性要求高,对交付和成本的要求更高。

导远抓住了这些痛点。

尤其在成本上,相比一套高精度组合定位方案动辄上万元,导远把方案做到了千元级。

Pia Hu解释,公司横向扩张产品矩阵、纵向垂直整合自研,取得了上下游的议价能力。

自研能力方面,比如,IMU模组(惯导产品核心)中关键的MEMS芯片,大部分企业是对外采购博世、意法半导体、村田等公司的产品。

而导远已经实现了MEMS芯片的自主研发。

今年4月,更首次公开展示最新一代MEMS芯片GST80,宣称已完成流片,并通过海外主机厂的测试验证。

“其他公司可能需要使用2-3块芯片来实现六个自由度的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单芯片实现,并且把MCU也集成到MEMS芯片里,实现更高精度和安全性。”

Pia Hu说,导远的纵向自研能力控制了成本。

“实现上游芯片和物料自主研发时,下游客户一旦需求变更,不需要再找上游供应商调整性能和规格,这也是导远的领先优势。”她补充道。

有行业分析指出,由于量产交付价格本身不高,做车载定位产品的供应商自研程度越高,就意味着更多的利润空间。

Pia Hu表示,接下来会横向拓展业务,比如在低空经济领域,车规级高精度组合定位技术适用于无人飞机。

此外,机器人、工程机械等也同样需要IMU传感器。

借船出海

Pia Hu曾供职于德国大陆、上汽等大厂,目前全权负责导远的出海业务。

“2022年,导远成立了国际事业部,组建国外的本土化团队和国内团队。”Pia Hu说。

导远主要提供三种合作模式:

其一,系统解决方案。比如一款P-Box产品,主要应用于L2+高速领航驾驶、自动代客泊车(AVP)、城市领航驾驶等场景,导远实现了从硬件到系统的全部集成。

其二,为车企提供IMU模组,在智驾系统里做相关软件融合。

其三,为车企提供GNSS模组和IMU模组,集成到一个域控制器里面。

她表示,导远的这些方案并不是专门面向海外市场,基本与国内同步。

“一款产品的客户,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几百个研发人员,可能要同时支持国内外业务,形成一个中台架构。”Pia Hu解释,要国内外两手抓。

谈及导远陆续获得海外量产定点,她认为,价格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导远在海外的竞争对手主要是欧洲大厂博世、意法半导体等,这些百年老店的规模化,远远超过导远,单靠价格很难取胜。”Pia Hu说。

导远的优势,或许是创新能力、产品的可靠性和功能安全,以及量产经验。

导远的国际化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直接在海外布局,成为国际车企供应商;二是与国内主机厂的出海车型结合,借船出海。

接下来,公司会重点布局核心市场。

“其一是欧洲,主流车企的销量大,为导远的出货量提供更大支撑;其二是日本市场,几家大车企的出货量也很大。”

Pia Hu说,导远现在每年的销售增长率约为30%,希望靠自家产品尽快盈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2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