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医周见丨中疾控预警:这种病毒存在暴发风险;上海试管婴儿费用可医保报销;“牙茅”通策医疗月内被警示两次

来源:和讯财经

2024-05-25 14:53:20

(原标题:医周见丨中疾控预警:这种病毒存在暴发风险;上海试管婴儿费用可医保报销;“牙茅”通策医疗月内被警示两次)

  01、药闻Top3

1、中疾控:与重症手足口病相关病毒正在演变 存在暴发风险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关于手足口病的健康提示。一项关于手足口病病毒的调查研究显示,柯萨奇病毒A6已成为导致我国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体。目前与重症手足口病相关的柯萨奇病毒A6正在演变并存在暴发的风险。

研究团队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婴儿和儿童,症状通常以发烧、口腔溃疡和皮疹为主,症状一般较轻,在7至10天内缓解。然而,部分重症病例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神经、呼吸或循环系统并发症。

点评:虽然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血清型,但EV-A71仍是引起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的主要“元凶”。接种EV71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

2、国产四价流感疫苗降价30%

5月20日,江苏省对部分疫苗的供应价格进行了调整。其中,国药集团下属的长春所、武汉所、上海所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中标价格从128元/支降到88元/支。

点评:国药集团三大所的四价流感疫苗自2022年底开始陆续获批,市面上的四价流感疫苗供应商还包括华兰疫苗、科兴生物、金迪克等。对于此次降价行为,相关咨询分析师表示,国药集团的四价流感疫苗上市时间较晚,已没有先发优势,抢先降价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在政府采购项目中占据价格优势。降价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3、上海医保局:试管婴儿费用可医保报销

5月22 日,上海市医保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将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工伤保险支付范围的通知》,宣布自今年6月1日起,将12个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包括取卵术、人工授精等。据介绍,这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12个项目涵盖辅助生殖所需的大部分技术,将极大地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预计每年可为参保人员减轻负担约9亿元。

点评:2023年以来,已有多地宣布将部分辅助生殖类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包括北京、广西、内蒙古、甘肃、新疆、山东、江西。湖南、浙江等地医保部门也提及,下一步将逐步探索将常见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02、药企动态

1、片仔癀(600436)子公司被暂停参加军队采购

5月19日,据军队采购网,联勤保障部队采购管理部门发布了《关于片仔癀(漳州)医药有限公司暂停公告》,自即日起暂停其参加联勤保障部队范围采购活动资格。公告显示,此次片仔癀(漳州)医药被处罚,是因其在参加荧光定量PCR仪项目采购活动中,涉嫌存在违规失信行为。至于涉及的具体行为,公告中并未详细说明。

点评:片仔癀(漳州)医药是A股上市公司片仔癀药业子公司,前身为漳州医药有限公司,是漳州药品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2005年3月,漳州片仔癀药业、福建省漳州医药、福建同春药业等共同出资建立片仔癀(漳州)医药,主营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等,也销售一些医疗器械。通过股份制改革,片仔癀(漳州)医药成为福建省级国有医药商业企业。2021年,片仔癀医药流通板块总收入31.46亿元,其中片仔癀(漳州)医药总营收17.2亿元,净利润3388万元。

2、百洋医药8.8亿收购百洋制药60%股权

5月20日,CXO行业龙头百洋医药(301015)公告称,公司拟通过收购百洋制药、百洋投资、百洋伊仁和百洋康合的股权进而持有百洋制药共60.199%的股权,总交易价格为8.8亿元。交易完成后,百洋医药控制百洋制药61.794%股权,直接或间接方式持有百洋制药共60.199%的股权,成为百洋制药的控股股东。

点评:作为医药流通领域内企业,百洋医药现阶段的主营业务涵盖品牌运营、批发配送及零售三个板块。2023年,百洋医药实现营收75.64亿元,同比增长0.72%;归母净利润6.56亿元,同比增长29.55%。

3、康龙化成(300759)与阿斯利康中国达成战略合作 并追加9100万元投资

5月20日,国内cxo企业康龙化成宣布,与阿斯利康中国就包括小分子、大分子和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在内的,贯穿药物发现、临床前及临床开发全流程的研发和商业化生产一体化服务以及创新药研发领域投资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同时康龙化成拟于近日向无锡阿斯利康中金创业投资基金追加投资9100万元。

点评:2023年年报显示,康龙化成营收115.38亿元,同比增长12.39%,归母净利润16.01亿元,同比增长16.48%。另据2024年一季度业绩公告,公司一季度营收约26.71亿元,同比减少1.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31亿元,同比减少33.8%。

4、凯莱英(002821)医药完成首个欧洲研发生产基地布局

5月21日,凯莱英医药集团宣布,取得前辉瑞英国Sandwich Site的API Pilot Plant及R&D Laboratory(以下简称“Sandwich Site”), 完成公司首个欧洲研发生产基地布局,进一步提升CDMO业务的全球供应能力。

点评:受美国《生物安全法》草案事件扰动,在今年3月业绩交流会上,凯莱英表示,将加快海外建设布局,加快欧洲小分子研发到商业化生产的产能落地,不仅是为了分散不确定性潜在风险,也是为了承接更多海外客户API(原料药)项目。凯莱英一季度业绩公告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约14亿元,同比减少37.76%;归母净利润约2.82亿元,同比减少55.27%。

5、阿斯利康设立远景目标,2030年营收翻一倍至800亿美元

5月21日,英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表示,其目标是到2030年销售额达800亿美元,较2023年的458亿美元增加近一倍。

阿斯利康表示,这一目标将通过现有肿瘤学、生物制药和罕见病产品组合的大幅增长,以及在2030年前推出预计20种新药来实现。此前投行杰弗瑞(Jefferies)曾预测,到2031年,该公司的年度销售额将超过700亿美元。

阿斯利康称,将继续保持对研发的战略承诺,同时注重提高整个公司的生产力,实现到2026年核心营业利润率达到30%左右的目标。

于前一日,阿斯利康宣布计划在新加坡建造一座价值15亿美元的抗体偶联药物(ADC)制造工厂,以增强其ADC产品组合的全球供应。阿斯利康的目标是在2024年底开始设计和建造,预计将从2029年开始运营。

6、法国制药商赛诺菲牵手OpenAI,利用AI驱动软件加速药物开发

5月21日,法国制药公司赛诺菲宣布与OpenAI和Formation Bio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合作构建AI驱动软件以加速药物开发,更高效地为患者提供新药。赛诺菲表示,与OpenAI的合作将使其能够访问专有数据,Formation Bio则将提供额外的工程资源。赛诺菲的目标是成为首家在规模上完全由AI支持的生物制药公司。

点评:赛诺菲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总部位于法国巴黎。赛诺菲拥有超过100个国家的业务网络和超过100,000名员工。公司在全球设有70个生产基地和20个研发基地,从事于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多种医药产品,包括处方药、疫苗和消费者保健产品。2023年6月,赛诺菲就曾宣布“All in AI”,全面加速数字化转型。

7、重药控股(000950)与京东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5月22日,重药控股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简称:京东集团)为促进双方建立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领域,围绕消费品供应链、药品医疗、批发零售、仓储物流及供应链等开展合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8、九洲药业(603456):拟950万美元在德国建设CRO服务平台

5月22日,九洲药业公告称,公司拟以自有资金通过公司在新加坡境内全资子公司 Raybow life sciences (Singapore) PTE. LTD 在德国设立全资孙公司建设 CRO 服务平台,项目预计总投资约950万美元。将根据实际市场需求和业务进展等具体情况分阶段实施建设。

点评:据业内人士表示,欧洲是CDMO企业的大本营,在“生物安全法案”事件后,不少CXO巨头选择转战欧洲市场。

9、“牙茅”通策医疗(600763)一月内被警示两次,市值已蒸发千亿

5月23日,国内口腔行业龙头公司通策医疗(600763.SH)公告称,公司及董事长、总经理王毅,财务总监徐国喜、董事会秘书张华收到浙江证监局警示函。警示函显示,通策医疗未在2023年半年报、2023年年报中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情况。时任董事长吕建明、(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毅、财务总监徐国喜、董事会秘书张华对上述行为承担主要责任。在5月16日,通策医疗实控人吕建明还因关联方未能如期还款而收到监管罚单。

点评:通策医疗是国内口腔医疗服务龙头,于2006年借壳上市。截至2023年底,公司旗下共有84家医疗机构和2133名医生。通策医疗已连续两年出现净利润下滑,2022年、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48亿元、5亿元,同比下降21.99%、8.72%。目前,通策医疗最新市值194.5亿元,相较于最高市值时期已跌超1100亿元。

  03、政策聚焦

1、广州医保出台支持创新医药发展二十一条措施

5月20日,广州市医疗保障局发布了《广州医保支持创新医药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从四个方面,共计二十一条措施,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出,加快创新医药进院使用。建立广州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交易平台(GPO平台)创新药械绿色挂网采购专区,完善创新药械快速挂网机制,优化创新药械采购挂网流程,简化企业申报资料。除国家谈判药品和集中带量采购的药械外,其他药械由企业和医疗机构自主议价。对于议价挂网品类的创新药械,广州GPO平台常态化开展价格联动。拓展医用耗材挂网品种,对取得国家医保耗材编码产品,企业可直接申请挂网采购。做好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备案。对已立项的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医疗机构可随时备案并开展应用。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召开药事会并及时将国谈药品、创新药械纳入医疗机构采购范围,相关情况纳入医保考核评价。

点评:除了国家谈判药品和带量采购的药械外,广州此次还推出新举措:非医保的创新产品由企业与医疗机构自主议价。但业内人士指出,自主议价并不代表医院可以二次议价,而是挂网价由企业和医院商议定价,但需要低价联动。

2、北京医药健康产业新政:到2026年产业总规模达到1.25万亿元

5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到2026年,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1.25万亿元(其中,医药工业营业收入达到2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每年100亿元以上。实现引领全球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5-8项,新增获批上市创新药10个、创新医疗(002173)器械30个;“三医”联动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新建1-2家研究型医院;引进培育多层次专业人才1万人以上;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风险投资每年200亿元;高品质特色园区10家。产业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04、药企投融资

1、「脂禾生物」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老股东小米雷军持续追加

近日,脂禾生物科技(常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脂禾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常州高新区科技人才基金、星空资本、银杏谷资本、三泽创投、鼎心资本、乾道集团共同投资,老股东顺为资本持续追加。

点评:脂禾生物基于合成生物等技术,聚焦于油脂类化学品的微生物制造。作为一类营养化学品,油脂主要应用于食品、保健品、药品、饲料等,全球市场规模达数千亿,是产业链成熟的消费品上游市场。

2、多肽创新药物研发商兴普泰获数千万元战略融资

近日,泰州兴普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普泰”)宣布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战略融资,该轮融资由医药上市公司兴齐眼药(300573)、人福医药(600079)、产业方弗瑞尔医药以及专注多肽领域的新锐风险投资基金Purple Knight Capital共同投资,本次投资也是兴齐眼药和人福医药两家上市公司首次布局多肽领域。

点评:兴普泰由CRDMO平台公司胜普泽泰于2019年发起设立。兴普泰项目位于泰兴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0.3亿元,占地120亩,项目已入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可承接多个国内外知名药企的多肽创新药CDMO业务。兴普泰开发了10余个高附加值多肽类原料药产品,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热门产品。

3、AltruBio(全心医药)获得2.25亿美元B轮融资

5月21日,AltruBio(全心医药)宣布完成2.25亿美元B轮融资,B轮融资由BVF Partners LP领投,跟投方包括RA Capital、Cormorant Asset Management、Soleus Capital和aMoon Fund、黑石等老股东。AltruBio称,资金将用于推进核心管线ALTB-268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II期临床试验。该公司在2021年4月完成6300万美元A轮融资。

点评:AltruBio(全心医药)是一家致力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医疗需求高度未满足的免疫疾病的临床阶段生物技术公司,成立时间超过20年。此前的名称为台湾新药控股(AbGenomics)。2020年12月,前拜耳生物技术高级副总裁兼全球负责人周慧泉(Judy Chou)加入任总裁兼CEO。2021年,AbGenomics更名为AltruBio,公司研发中心也从肿瘤转向自身免疫。

4、主营业务“0”收入,盛禾生物港交所上市

5月24日,盛禾生物-B(02898)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国内“抗体细胞因子第一股”。招股书显示,盛禾生物发行3415.18万股股份,每股定价13.50港元,募集资金总额约4.61亿港元,所得款净额约3.92亿港元。截至今日收盘,股价上涨7.56%,报14.52港元,港市值22.7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盛禾生物不仅“无收入”“无利润”,同时也无商业化产品。招股书显示,在2022年和2023年度,盛禾生物收入分别约为0.14亿元和0.21亿元。2023年,因为公司尚未商业化,未产生主营业务收入,所以增加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补助的1740万,以及银行存款产生的利息,占总收入比重超82%。在亏损方面,盛禾生物负债净额由截至2022年的150万元增加至截至2023年的1.04亿元。同时,公司营运已消耗大量现金。在2022年和2023年,公司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分别为0.35亿元及0.41亿元,研发开支分别为5317万元及4304万元。

点评:盛禾生物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临床阶段生物医药公司,专注于发现、开发和商业化用于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生物制剂。该公司研发管线中包括了9种创新产品,涵盖单抗、双抗和抗体细胞因子药物等,进展最快的产品已经进入2/3期临床研究阶段。

  05、新药上市

1、Hims推出199美元平价型减肥药,价格比诺和诺德低85%

近日,美国平价医疗保健公司Hims & Hers Health宣布,将首次推出复合GLP-1减肥注射剂——Compounded Semaglutide。不同于诺和诺德和礼来每月注射费用高达1350美元的昂贵减肥药,这款仿制减肥药每月仅需199美元,每针较诺和诺德的Wegovy和礼来的Zepbound便宜85%。

据介绍,目前持有处方的客户可以通过Hims & Hers平台获得复合GLP-1药物。Hims & Hers表示,一旦供应稳定,它计划向客户提供GLP-1品牌药物。尽管诺和诺德等制药商正在全力增加减肥药的供应,但过去一年这些药物一直面临间歇性短缺。而Hims & Hers和其他远程医疗公司找到了一个变通办法:出于供应短缺,在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保证的情况下,FDA允许这些公司生产复合版本的GLP-1药物。

2、信达生物「替妥尤单抗」申报上市获受理,用于治疗甲状腺眼病

5月21日,信达生物宣布替妥尤单抗注射液的新药上市申请(NDA)已获中国CDE受理,用于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TED)的治疗。替妥尤单抗(研发代号:IBI311)是一款重组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抗体。

据悉,替妥尤单抗是中国首个申报上市的IGF-1R抗体,有望填补国内TED治疗领域60年来无新药可用的空白。

3、礼来替尔泊肽(穆峰达)在中国获批上市,减肥药市场争夺战升级

5月21日,国家药监局官网(NMPA)显示,礼来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双重激动剂替尔泊肽(Tirzepatide,Mounjaro)获批上市,用以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穆峰达是替尔泊肽在中国的商品名,据悉,其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的GIP/GLP-1 受体激动剂。

点评:在纷争不断的GLP-1和减重市场,除了诺和诺德和礼来之间的巨头之争外,国内市场亦风起云涌。其中,仁会生物自主研发的贝那鲁肽注射液已在国内获批上市,是全球首款也是唯一一款完全人源的GLP-1受体激动剂;信达生物递交了GLP-1R/GCGR双重激动剂玛仕度肽的上市申请,恒瑞医药(600276)也在近期启动了GLP-1双靶点减重药HRS9531的Ⅲ期临床试验。据Insight数据库显示,目前国内已有超百款GLP-1类新药进入临床阶段,但整体来看,国内药企仍在与时间赛跑。

  
(责任编辑:蒲莎莎 )

证券时报网

2024-06-17

斑马消费

2024-06-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