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跨国药企的困局与破局:AZ逆势扩张剑指800亿美元,辉瑞再度刀刃向内挖效益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5-24 19:51:48

(原标题:跨国药企的困局与破局:AZ逆势扩张剑指800亿美元,辉瑞再度刀刃向内挖效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近年来,全球医药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增强,新兴国家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和各国医疗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全球医药市场呈持续增长趋势;另一方面,受到专利悬崖、成本控制、战略调整以及提升研发效率不同等因素的考虑,大裁员、砍管线、停临床成为全球大药企的“关键词”。

眼下,部分跨国药企的市场布局策略就一直徘徊于“扩张”与“收缩”之间,有的选择“降本增效” ,进行组织管理结构重组,优化产品管线;有的则选择内生和外延并举扩大创新布局。

5月22日,辉瑞宣布启动一项新的多年期计划,以降低成本,同时努力从新冠业务的快速下滑中复苏。在一份证券备案文件中,这家制药巨头表示,其新计划的第一阶段侧重于提高运营效率,预计到2027年底将为公司节省约15亿美元。与裁员初期相关的一次性成本预计约为17亿美元,其中包括为数量不详的下岗员工提供的遣散费。该公司预计今年将记录其中的大部分费用。

在辉瑞官宣“降本增效”新计划之际,另一家跨国药企则选择加大市场布局,投资建厂扩充产能。5月20日,阿斯利康透露,将预留15亿美元在新加坡建造一个端到端的抗体药物复合体(ADC)生产设施,预计今年底开始设计和建造,并于2029年投入营运,这将是阿斯利康首个一站式ADC药物生产基地。

此外,在两天后的投资者日上,阿斯利康掷下豪言:2030年实现800亿美元的总收入,并在2030年后实现持续增长。

作为当前全球市场上排名前列的跨国巨头,两家药企的处境为何如此悬殊?

“宇宙大药厂”受困

其实,辉瑞此次的战略调整是有迹可循的。辉瑞在2023年就宣布了另一项40亿美元的成本削减计划,因为其新冠疫苗和口服药物Paxlovid的需求大幅下降。

而在2023年底,根据辉瑞发布的财报数据不难看出,新冠产品下滑给其业绩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根据辉瑞发布的2023年财报数据,辉瑞全年总营收584.96亿美元,同比下滑41%。此外,辉瑞全年的研发投入为106.79亿美元,同比下降6%。

在当时的业绩发布会上,辉瑞将2024年的营业收入预期确定为585-615亿美元(包括新冠产品预计收入)。辉瑞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也在今年JPM大会上表示:“辉瑞曾是业界明星,但去年新冠产品的销售额大幅下滑确实对我们有所打击。不过,辉瑞将在业务重组后进入‘执行年’,2024年的辉瑞值得期待。”

除了新冠疫苗,作为辉瑞在中国销售的唯一一款疫苗产品,2016年11月获批上市的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疫苗,商品名为“沛儿13”)在部分市场已失去先发优势。以中国市场为例,据西南证券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批签发68批次。其中辉瑞8批次,民海生物15批次,沃森生物45批次。

2023年12月1日,辉瑞将沛儿13交由科园贸易进行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进口、分销和推广,此次合作意味着辉瑞将结束自建团队卖疫苗的传统,开启全新疫苗业务模式,由本土企业代理推广。

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中国市场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相对充分的医疗保障,曾经是跨国药企最为重视的市场之一。但现在变化很大,对于跨国药企来讲,如果想要更好的在国内发展下去,核心思路是做好本地化。在创新研发、生产、营销、流通、合作项目等各个方面与国内公司与政府部门加大合作。

“不过,在与本土创新药企建立合作后,跨国药企能否有重磅产品强势补位,能否找到新的增长点成为一大现实性问题。”上述分析师说。

在受到种种因素造成的市场冲击下,辉瑞2023年股价下跌近50%,成为2023年表现最差的制药股,而股价下跌也使得辉瑞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的市值,如此也使得辉瑞的“降本增效”计划被认为是情有可原。

对于此次“降本增效”新计划,辉瑞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表示,该计划还将涉及“产品组合增强”和公司制造及供应网络的变化。该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该计划将专注于简化我们的工作方式,降低复杂性,提高辉瑞全球供应的生产率。”

其实,从当前的大环境来看,“降本增效”并非辉瑞一家独有。今年以来,BMS、诺华、罗氏、拜耳等大型跨国药企都在行动。

趁势寻市场增量

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为了可持续发展甚至实现更好的增长,跨国药企也在启动应对市场的策略。

在辉瑞忙着提升效率之际,阿斯利康提出了“2030年实现800亿美元的总收入”的目标,而从2023年的营收来看,全球仅有强生公司一家销售额超过800亿美元。

根据阿斯利康披露的2023年业绩,全年营收458.11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产品净销售额437.89亿美元,同比增长2%。

在提出这一“800亿美元”目标的同时,根据公开信息,阿斯利康也提出了其商业化计划。阿斯利康方面披露,预计将在2030年前推出20个新药,高于此前预估的15个。其中6款新药已按预期的上市计划如期获批,它们分别是靶向CTLA-4的人源化单抗Imjudo (tremelimumab) ,AKT激酶抑制剂Truqap (capivasertib) ,补体因子D抑制剂Voydeya (danicopan),反义寡核苷酸疗法Wainua (eplontersen),长效抗RSV单抗Beyfortus (nirsevimab) 和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固定剂量配方产品Airsupra。

另外,包括口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降解剂camizestrant、TROP2 ADC、PD-1/TIGIT双抗、PD-1/CTLA-4双抗、新一代PARP1抑制剂saruparib等已处于临床三期阶段,在阿斯利康看来这些产品均是具有较大潜力的重磅产品。

阿斯利康在产品管线方面也在加大与本土企业的授权交易合作。5月23日,和铂医药发布(2142.HK)公告称,旗下子公司诺纳生物与阿斯利康达成合作协议,将一款临床前阶段肿瘤靶向治疗单抗新药授权给阿斯利康。根据协议,阿斯利康支付1900万美元预付款,1000万美元近期里程碑付款,5.75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按此计算,此次交易总金额最高可达6.04亿美元。

从全球范围来看,跨国药企与Biotech已然有一套成熟运行的商业合作模式,在当下资本寒潮中,资金链充裕的跨国药企更是屡屡“出手”。在谈及“出手”方向时,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在细胞治疗、ADC双抗等领域有诸多创新能力很强的生物科技企业,这是其看中的重点项目之一,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技术有限且研发成本高,选择与跨国药企合作也是明智之选。

也是基于与合作伙伴在ADC赛道的合作,阿斯利康宣布了耗资15亿美元将在新加坡建造ADC生产基地的计划。阿斯利康表示,该厂将得到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的支持,也将成为阿斯利康首个端到端ADC生产基地。预计该生产基地将于2024年底启动建设,目标是在2029年投入使用。

“做创新研发的企业我们很愿意去沟通合作的可能。无论亘喜生物、康诺亚、诚益生物还是和铂医药,我们选择与他们合作也是由于我们热衷于选择好的创新产品和技术,通过收购它们对我们拓展研发布局来说意义重大。至于价格问题,我们不能嫌贵,毕竟其技术含量很大,有了资金的支持,也可以让更多初创企业及其科学家静下心来做研发。”王磊进一步说道。

能否穿越周期?

根据IQVIA数据,全球生物医药投资于2022年开始放慢脚步。尽管投资组合类型已经发生变化,并且IPO活动明显减少,全球生物医药投资仍然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

无论是“扩张”还是收缩,跨国药企做出的市场战略调整也是基于目前全球药品市场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对跨国药企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所有跨国药企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组合、研发,以及原研药和创新药的营销模式。

此前波士顿咨询在分析报告中就提出,当前的跨国药企必须问自己几个问题:我们的产品组合应该如何转型,才能在降低对原研药依赖的同时继续保持增长?我们是否应该根据原研药的定价变化和医保支付标准来调整资源分配?市场、政策变化对我们公司的原研药和创新业务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应该重新考虑外部合作?

与此同时,跨国药企必须针对现有产品组合中的每个成熟品种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需要考虑的要素如下:一是竞争情况。现有产品管线的竞争对手的布局形势如何?二是市场门槛。在保证质量和成本的前提下生产相关品种难度多大?三是对产品的依赖程度。这种药在公司的产品组合中占多大比重?新产品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填补业务空缺?四是价格。受相关药品市场政策变化,这种药将面临的价格压力有多大?

针对这些问题,跨国药企也在寻求解决方案。对此,上述分析师指出,毫无疑问,近一两年,全球生物制药行业遇到了重大挑战。然而,一些重要的趋势也将推动未来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变革。具体而言:

首先,不同学科之间融合步伐的加快,将催生新的治疗方案和技术,和提高它们的可及性,尤其在肿瘤、神经病、代谢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等领域。

其次,医疗保健行业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长空间,在医疗和研发的不断投资也在持续提升中国的创新的能力。

再者,尚未释放新兴技术的潜力,特别是人工智能(AI)在药物发现、患者洞察、商业运营和医疗服务等领域的潜力。

“虽然市场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但我们可以依赖某些指标,例如全球资本市场表现、投资水平(包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跨国公司的战略投资等)、管线推进、和技术突破来观察市场变化。”上述分析师说,尽管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但一些积极信号已经出现。例如,美国利率转向的前景正在改善全球股市的情绪;尽管医疗保健行业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仍然低迷,但跨国公司继续投资以扩大其产品线,并在近几个月收购意向趋于明显;全球及中国药品管线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关键领域持续推进;中国创新药不断获得国际主要监管机构的认可等。

这些信号都意味着,医疗保健是一个高速增长的市场,生物制药市场鉴于其大量未满足的需求和不断的技术进步更是如此,值得跨国药企从中挖掘增量信息,穿越周期,长期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6-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6-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