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海目星中红外飞秒激光关键技术获重大突破 为全球开创性产品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24-05-20 19:36:00

(原标题:海目星中红外飞秒激光关键技术获重大突破 为全球开创性产品)

近年来开启医疗激光领域技术、业务拓展的海目星(688559),5月20日晚间公告近期在中红外飞秒激光(国内把波长超过5μm的中红外称为长波红外)关键技术及其医疗领域应用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海目星表述,该研发成果为全球开创性产品,目前全球尚无对标产品。目前该研发成果取得的第三方权威评审鉴定结果,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实施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比于相对成熟的可见光和近红外激光,中红外激光能在同等脉冲强度下提供更大的原子有质动力和更强的场隧穿电离,因此中红外飞秒激光源在超快电子衍射成像、强场分辨红外光谱学、超快分子结构探测、拍赫兹电子器件以及产生孤立的阿秒脉冲等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气体分子的特征共振吸收峰都在3-15µm的中红外波段,且中红外波长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大气窗口,即3-5µm和8-14µm波长,因此,高功率宽带可调谐中红外激光器是呼出气体疾病检测、红外高光谱成像、工业标准气体实时监测、环境气体分子精准遥感、全新信道高速信号传输和大气空间通讯等应用的理想工具。

海目星称,早在1994年科学界依赖大型自由电子激光设施仿制发出中红外超快激光(占地数公里,造价在百亿元量级、且需高昂的使用费和维护费)初步证明了6-6.4µm的中红外超快激光的微创切割效果明显优于例如波长在3µm的其他激光器。

然而近30年内虽然全球有多个国家在该领域不断研究,但始终受限于6至9µm高功率中红外飞秒激光的缺失和组织共振消融的机理不明,导致基于中红外飞秒激光的微创消融手术还未被实现。主要瓶颈一是功率不足,二是无法调谐。

不过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已经成功开发长波红外连续可调谐的台式飞秒激光器(LWIRFS),该激光器调谐范围为5-11µm,最大输出功率>1W,最大脉冲能量>2µJ,脉宽<300 fs,重复频率为500kHz。

作为激光装备技术创新型企业,海目星以激光技术应用的前沿需求为导向,十五年来先后开发了应用于消费电子、动力及储能电池、光伏电池及新型显示和钣金加工等重要领域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同时,近年来公司积极拓展医疗激光等新兴业务板块,以巩固并增强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及核心竞争力。

对于医疗激光业务,海目星在2023年年报中就表述,医疗器械市场具备市场规模大、技术门槛高、产品价值突出的特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强盛,整体市场规模保持稳定高增长态势。在医美激光领域,国内医美市场随着认知和接受度上升,用户规模持续增加。

根据新氧研究院和Frost&Sullivan数据,预计2030年非手术类医美市场规模可达4157亿元,按照2022年光电类占非手术类项目比例为53.3%测算,预计2030年光电医美消费市场规模可超2000亿元。

彼时海目星就称,公司目前已自主研发成功并即将推出新型高功率长波长可调谐中红外飞秒激光器产品。该技术为新型微创医疗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工具,其医疗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主要为:胶原再生类年轻化医美应用、皮肤剥脱式和非剥脱式微创治疗、角膜微创切割和移植、动脉粥样硬化微创消融、胰腺肿瘤选择性消融等。该技术的多项学术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顶刊,同时已经获得了相关专利授权。

2023年,海目星全年新签订单约48亿元(含税),截至2023年12月31日,在手订单约为75亿元(含税)。2024年一季度,公司新签订单约8.5亿元(含税),在手订单累计约71亿元(含税)。

而对于此番技术突破的影响,海目星也表述,公司在中红外飞秒激光技术以及在医疗应用领域关键技术上实现的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公司的自主研发及持续创新能力,为公司向医疗激光、医疗大健康以及医疗美容领域布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公司将依托该技术的不断创新,重点实施逐步推进产业化进程。争取尽快完成相关医疗器械产品的临床实验,并获得相关产品的二类以及三类医疗许可证;相关医疗器械产品在获取二类以及三类医疗许可证后,公司争取在三到五年内实现医疗相关产业的产业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如果以上计划能顺利推进和实现,将可为公司带来持续的长期运营收益,预计该项目将对公司未来的业绩和利润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证券时报网

2024-06-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