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兰州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024-04-27 16:12:03

(原标题:兰州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兰州银行(001227)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2023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特征。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完成年初制定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6.1%,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收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10月份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举旗定向。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给银行业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和服务实体经济指明了方向。银行业积极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不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尤其关注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强监管严监管要求全面落实,《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等制度相继发布。

银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服务高质量发展。银行信贷保持合理增长,全年新增贷款22.7万亿元,同比多增1.3万亿元。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3.5%和31.9%;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12.6%,较上年末高1.6个百分点。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3年12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5%,较上年同期低0.22个百分点;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7%,较上年同期低0.29个百分点。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作为甘肃省唯一一家A股上市城商行,本行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将服务实体经济放在首要位置,立足兰州、辐射全省,经有关监管机构批准,并经登记机关核准后,经营下列各项商业银行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折借;提供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提供保管箱;办理地方财政信用周转使用资金的委托存贷款;从事银行卡业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办理结汇、售汇业务;国际结算等外汇业务;基金销售业务;经营贵金属及代理贵金属;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扎根西北重镇,践行初心使命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桥的中间区段,是连通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以及中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通道,省会兰州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受益于一系列的国家战略及地区政策,未来兰州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作为成长于兰州市、扎根于甘肃省的本土城市商业银行,本行的基础客户、网点渠道等重要资源主要聚集在兰州及周边地区。本行将紧扣市委1139工作部署,聚焦"强省会"行动目标,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下沉深耕地方经济发展,积极促进各项业务快速健康发展。

(二)规模首屈一指,客户高度认可

报告期内,本行在甘肃省的市场份额保持稳定,资产规模突破4,500亿元大关,达到4,534.11亿元,增长174.68亿元,增幅4.01%;存款规模在省内的市场份额达到12.47%,吸收存款达到3,373.4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位;贷款规模在省内的市场份额达到10.27%,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垫款2,380.68亿元,保持全省第二位第一位为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

(三)机构布局优化,网点优势显著

本行各项业务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分布广泛且布局合理的分销网络。本行深耕兰州,是兰州市营业网点数量最多的金融机构之一;此外在甘肃省天水市、金昌市、酒泉市、平凉市、庆阳市、敦煌市、嘉峪关市、张掖市、武威市、白银市、兰州新区、定西市、临夏州、陇南市、甘南州设立了分行,营业网点实现甘肃省各市州全覆盖,区域战略布局逐步优化,市场影响力逐步扩大。作为网点体系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本行还建立了功能齐全、全面渗透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视频银行、微信银行等电子银行交易渠道体系。凭借网点优势,本行既可以维护老客户、发展新客户,又可以通过获得丰富的反馈信息提升本行服务水平。

(四)专注小微金融,厚植产品优势

本行践行"相伴成长"理念,坚持"回归本源",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持续创新、优化中小微企业特色贷款产品,全面对接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遵循"线下与线上相结合、便民与惠企相结合、政策制定与落地实施相结合、提升效率与强化效能相结合、一体推进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决策链条短、效率高的一级法人体制优势,不断提升民营小微企业服务水平。针对中小微企业设计更加个性化、高效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和产品,加大对小微业务的资源倾斜,拓展小微企业"首贷""续贷"力度,丰富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等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产品,实现信贷供给总量稳步增长。推出"兰银链信"线上理融业务和"医保贷"等产品,优化政采e贷和陇商e贷业16.26%801.74 932.09务流程,集中推广中征平台数字证书确权模式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业务并实现全省覆盖,不断满足不同客群的多元化金融需求。截至2023年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含转贴现)932.09亿元,较上年增长130.35亿元,增幅16.26%, 2022年2023年占公司贷款余额的50%。

(五)深化科技赋能,增强服务质效

本行高度重视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深入推进科技赋能工程实施,成功上线新信贷和数据项目群,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进一步补齐技术短板,夯实金融科技底层支撑能力及自主可控能力,为全行业务发展提供高效的科技支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内在动力,结合金融业务场景,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在各业务系统的应用,通过创新营销模式、丰富应用场景、重塑业务流程、优化客户体验、强化数据支撑、探索敏捷架构等举措,逐步构建以用户、场景为中心的金融服务模式,以科技创新优势,筑牢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的基础,提升了数字化、智能化、开放化服务水平,助推业务高质量发展。

四、总体经营概述

202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各种超预期的困难挑战,本行紧扣‘战略落地"这个核心,围绕"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两大目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在逆境中保持了良好业绩。

五、业务回顾

(一)公司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锚定"对公朋友圈进一步壮大、银政企合作进一步稳固、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存款成本进一步压降、客户价值进一步增加"的奋斗目标,强化金融供给保障,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深化金融服务机制,全力服务"四强"行动,推动本行公司业务提质增效、突破发展。

实施"客户建设"工程,推动有效客户扩容。开展"开户送印章"等活动,狠抓新注册企业营销,对行业龙头、招商引资等重点客群开展名单制营销。畅通"一网通办"等获客渠道,对公朋友圈持续扩大,新增对公客户2.49万户。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持续深挖长尾客户潜在需求,积极拓展低成本公司存款,实现公司存款成本较年初下降14个BP。

优化服务质效,推进战略客户深度合作。加强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长期合作,与国际物流集团、电气装备集团、甘肃药投集团、兰石集团、甘肃金融集团等省属重点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紧盯招商引资企业,瞄准招商引资三个"500强"、行业"100强"、上市公司等"上榜"企业,跟进业务落地:建立总、分、支三级客户分层管理体系,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梳理战略客户名单,形成总行牵头营销管理、分支行协同营销支持的服务模式;开辟绿色审批通道,在信贷利率、担保方式、业务品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供高质高效的授信服务。

加大重点领域投放,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创新推出重大项目"三库"营销管理,省市重大项目新增投放76.43亿元;聚焦"专精特新"及科创客群,持续加强金融产品和营销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助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贷款净增41.06亿元。

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实现重要业务新突破。将"绿色化"作为三大发展方向之一,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成立绿色金融发展委员会及绿色中心;创新绿色信贷产品,落地省内首笔碳减排贷款及首笔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绿色贷款净增33.31亿元。

交易银行持续创新,打造数字金融新生态。财资e管平台功能不断丰富,增加跨银行资金管理功能并与多家重点客户实施对接;电子保函系统功能持续优化,重构电子投标保函业务流程,先后与兰州、武威、酒泉、金昌等10家市级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平台对接,实现全流程线上化出函;推进兰银链信、陇商e贷等创新业务增量扩面,政采e贷和中征平台业务实现全省覆盖,新增供应链融资31.60亿元,较上年增长92.92%。

发挥平台获客作用,机构业务取得新进展。加强政银企合作,与酒泉市、平凉市、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住宅维修资金系统使用效果持续提升,在21个市县区落地专项业务;积极推进"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资金监管"业务,为中小学提供课后服务费管理服务;紧跟"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开展养老服务机构专项营销。

开展专项债财顾业务,推动项目链式营销。组建专业工作团队,拓展"融智"型中间业务,为城关区财政部门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助力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同时推动专项债项目上下游企业链式营销,实现资金有效沉淀。

(二)零售银行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紧紧围绕战略目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精心布局实现零售各项业务稳健发展。

多点发力促进个人存款提质增效。全力以赴保存量,稳增量,着力优化个人存款结构,以标准化产品为抓手,厅堂活动为支撑,围个人存款余额绕重点客群促增长,实现存款平稳增长。坚定不移压成本,提质量。充分把握市场契机,细化存期分档定价,推动长期2,103.76 2,260.98丁限存款向中短期限转化,存款结构进一步优化。截至报告期末,个人存款余额2,260.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7.22亿元。

(三)普惠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普惠金融业务坚持政策引领,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聚焦实体经济和民生领域,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服务机制,支持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以高质量普惠金融助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优化完善业务机制。以提升质效为目的,充分发挥金融职能。合理制定普惠金融考核指标,强化年度信贷指标统筹管理,增强普惠贷款信贷计划的指导性;推动尽职免责落地实施,强化"敢贷愿贷"内生动力;制定年度普惠业务营销奖励方案,推动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加大普惠信贷投放。实施"普惠金融质效提升行动",推出"稳客户、促投放"措施,致力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普惠型小微贷款户数8,557户,余额125.92亿元,增速10.7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持续巩固实体经济让利成果,全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43%,较上年下降28个BP。

用好用足政策工具。继续争取支小再贷款等普惠金融支持政策,利用低成本资金优势,传导政策红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全年投放支小再贷款78.90亿元,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1,145户。与政策性银行签署转贷款业务合作协议,有力推动小微企业转贷款工作开展,加强全面业务合作,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小微企业转贷款余额达18.65亿元。

(四)金融市场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金融市场业务前瞻性研判市场趋势变动,靠前谋划资产投放布局,紧盯核心资产的高质量价值投资,着力提升投研与交易能力,发力同业合作扩容,突出投资稳利增效,完善系统科技支撑。合理把握营运节奏,强化资金调度,持续推动金融市场业务做优做强,全面推进全行发展战略规划纵深落实。

多策略筑牢投资基本盘。采取组合策略应对市场利率变动,有效拓展标准化债券利润空间。深挖存量机构价值空间,精准发掘新机构合作契机,重构金融资产投放格局。

渠道优化助推降本增利。着力强化资产负债平衡匹配管理,释放资负综合管理效能。积极拓展同业融资渠道,密切跟踪同业存单一级市场发行利差"线上+线下"省内+省外"的多元负债路径加快形成,负债端降本效应充分释放。

丰富交易促轻型化转型。不断丰富交易品种,开展机构间差异化合作,非息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全年债券借贷交易发生额同比增长228.79%;二级市场现券交易量突破千亿,现券交易性投资收益同比增长79.16%数字化赋能全周期管理。强化金融市场业务科技支撑,成功上线RPA交易机器人,业务管理系统全面对接风控中台、数据中台等多个数字化管控平台,资产全周期管理效率稳步提升。

(五)理财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理财业务从"结构调整、收益提升、框架搭建"三方面入手,构建理财业务投研与风控体系,有效串联产品管理、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运营管理各个业务板块,守住理财业务基本盘,持续做强本土理财品牌。

优化理财产品结构,巩固产品管理基础。首发"久享如意最短持有500天净值理财产品",填补本行最短持有期产品空白。有序减少封闭式产品数量,理财产品只数多、规模小的结构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产品管理绩效有效提升。

研究投资齐推共进,提升理财投资效益。在债券收益水平振动下行和"资产荒"延续的行情下,理财投资通过多元配置、杠杆策略增厚投资组合收益,保持理财产品净值稳定。2023年全年理财资金累计投资资产256.80亿元。

风控管理体系初步成型,全面风险管理渐入正轨。理清理财业务"风控线"核心节点和整体脉络,形成以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为核心的分类风险管理策略,构建覆盖资产端全流程和产品端全周期的风险和内控管理框架,理财业务风险管理路径逐步清晰。

(六)网络金融业务

报告期内,本行深耕电子渠道精细化运营,延伸金融场景的服务界限,提升客户触达和服务能力。

不断提升手机银行运营效率,优化风险防控和升级用户体验。个人手机银行新增资金归集、公积金查询等100项业务功能,优化130项业务功能落地个人手机银行客群营销策略工具,持续开展各类主题营销活动,提升客户活跃度;构建电子渠道客户安全行为特征库,完善生物识别和移动数字证书认证应用场景,对客户交易行为进行更加精准和有效的安全控制。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手机银行月活用户增长至81.04万户,较年初增长22.55%持续优化对公电子银行功能,强化对公业务的数字营销能力。新增企业网银城银清实时贷记、企业手机银行对公百合理财等17项业务功能,优化限额管理、银企对账等54项业务功能。截至报告期末,企业手机银行月活用户达1.6万户,较年初增长70.42%。

积极拓展活跃特约商户,提升收单规模推动业务提质增效。深入研究商户收单特点,以拓展活跃商户为目标,优化商户管理流程,形成高效管理模式;提升收单支付合规管理水平,启动银联收单云风控系统建设,不断强化数字化风控能力。报告期内特约商户收单交易1.05亿笔、较上年同比增长26.2%,交易金额284.3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34.08%。

多措并举加快推进场景建设,大力打造亲民金融服务场景。发力优势领域,重点拓展药店、停车场、物业、超市等特色行业支付场景,同时推进微信生活缴费对接,报告期内存量微信生活缴费商户交易9.65万笔、1.82亿元;开展各类主题营销活动,通过体验优化不断沉淀活动口碑,有效提升客户活跃度,报告期内新增微信、支付宝绑卡用户70.49万户,快捷支付交易额654.81亿元、同比增长23%。

做精做优客户权益,提升百合生活本地生活服务平台运营效率。围绕客户高频消费场景,面向持卡人开展积分兑换、会员权益等专享促销活动,充分满足客户多样的消费及权益需求;常态化开展陇南茶叶、天水樱桃、静宁苹果等系列乡村振兴兰银助农活动12场,累计吸引13万人次观看。

(七)金融科技

报告期内,本行认真贯彻落实监管部门政策,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上,聚焦科技赋能,持续提升科技管理效能,深化金融科技对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全力做好信息科技支撑。

重点项目建设成果显著。成功上线新信贷项目群,额度管理、押品管理、贷后管理、资产保全等环节实现专业管控,信贷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搭建数据资产管控、数据仓库、统一监管报送三大平台,开展数据标准化落标,数据质量逐步提升,数据应用能力进一步强化。

自主可控能力逐步提升。按照2023年度《兰州银行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方案》,从国产化机制落实、核心及业务系统改造、国产分布式数据库选型等八个方面开展信创工作,加强信创基础设施建设及安全设备升级替换,上线新版OA、消息推送等全栈信创应用系统。

数字化技术底座更稳固。顺利完成核心万兆网升级、云平台扩容,开展基础设施、容灾体系、网络区域和存储架构升级、扩容,规划数据中心整体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向高效、节能、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为自身金融服务提供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务。

风险防控水平持续加强。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及防御体系,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监测、处置及数据安全管理,强化内部风险防控,持续开展系统安全测试、网络安全自查及应急演练,提升安全管理水平、风险应对能力及全员信息安全意识。

科技管理体系愈加完善。遵从CMMI3级标准,加强研发治理体系建设,优化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能。引入敏捷开发管理机制,搭建软件研发、软件资产、一体化测试、运维大脑等平台,打造开发、测试、运维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线上业务敏捷化开发转型。

科技服务质效不断增强。强化科技赋能,做好各项技术支撑,丰富、优化个人及对公线上产品、流程,新增对接10余款联合贷产品,上线商户贷、种植贷,做好信贷业务支撑;强化内部管理,丰富和完善应用生态,保障交易安全性和服务便捷性;加快RPA场景应用,持续提升工作效率,增强数字金融服务能力。

金融科技赋能持续深化。创新服务模式,搭建数字化移动营销平台,丰富数字化营销渠道;优化客户体验,提升手机银行数智化能力,全方位满足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拓展线上渠道功能场景,构建小程序生态圈,提升场景化输出能力;自主研发UNIAPP私域小程序平台,实现多端统一调用,丰富移动金融服务场景。

(八)兰银金租

报告期内,兰银金租加强党建引领、坚持稳健发展、加快转型步伐,各项监管指标全面达标,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制定《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公司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工作规则》,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履职能力明显提升。配合集团公司全面审计,完成首次关联交易专项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职能。

拓展业务领域,审慎做好投放。调整《2023年业务准入指引》,成立零售业务部,专注于小微、涉农和直租业务。学习机器人和二手车租赁项目经验,加大直租业务投放。2023年,公司共发放融资租赁业务32笔、金额37.06亿元,其中实体类项目9笔、投放金额4.36亿元,基础设施类项目23笔、投放金额32.70亿元。

加强融资管理,增强资金保障。全年累计融资67笔,金额90.20亿元,融资余额51.40亿元,用信额度36.48%,有效满足了投放需求。加入兴业银行、邮储银行(601658)同业合作平台,与属地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甘肃征信公司等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步入同业合作新领域。

坚持稳字当头,夯实风控基础。紧扣监管要求,完善风控架构,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偏好、限额等,同步开展各类风险排查。突出尽调作用,精准掌握客户实际融资需求,科学测算单笔投放额度,强化红线意识,严守租赁物和资金用途规定,从源头把控风险。

六、本行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本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报告期内,本行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筑牢业务管理、风险合规、内审纪检三道防线,设定适当的风险限额及控制流程,建立稳健的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新建或优化各类管理系统,通过相关的信息系统来分析、识别、监控和报告风险情况,持续提升内部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确保本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得到识别和计量,资本水平与风险偏好及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资本规划与经营状况、风险变化趋势及长期发展战略相匹配。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而导致本行产生财务损失的风险。本行信用风险主要存在于贷款、同业拆借、债券投资、票据承兑、银行保函等表内、表外业务。

2023年,本行紧扣"战略落地"这一核心,全力攻坚克难,完善信用风险管理,资产质量保持稳定,风险抵补能力不断增强。

1.强化前瞻性分析研判。本行依据国家发展战略及规划,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主线,加强信用风险识别,准确研判经济金融形势,做好重点行业及客户的排查及准入工作,深入剖析行业动态结合甘肃省"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四强行动,制定和完善了2023年度信贷投放行业指导意见,加强对新投放贷款的指导和管理。

2.完善信用风险管控手段。成功上线投产新一代信贷系统项目群,实现了从人工流程驱动到智能驱动的核心动能的全面转换,标志着本行信贷管理正式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有效提升业务办理效率,实现业务风险全流程精准管控,强化信用风险管理。

3.强化风险额度管理。本行制定了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办法,新建额度管理系统,强化对公司客户、个人客户的管理,引入大数据风控模型,应用第三方数据等公开数据,筛查客户基本信用信息,搭建风控模型,测算客户信用风险限额,在客户准入阶段实现精准风控及风险提示。构建强大的计算引擎,搭建额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线上线下(300959)业务实现统一额度管控,为客户和业务人员提供实时决策管理服务,有效加强本行信用风险管控能力,提升资产质量水平,促进资产结构优化,防范信用风险集中暴露

4.重塑押品管理流程。本行新建押品管理系统,修订了押品管理办法制定了2023年度押品授权管理意见,将押品价值评估独立于授信业务审批,提高押品管理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提升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效果。

5.扎实提升全行数据管理水平。上线数据项目群,建成全行各类数据标准3.3万个并持续迭代更新,数据仓库、新建信贷项目群落标率均达到90%以上。开展数据质量专项提升,加强行内数据指标口径的统一管理,数据治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6.全力改善资产质量。报告期内,本行在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各类监管日益趋严的大环境下,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一是动态、前瞻性做好资产风险研判,积极落实金融资产风险分类新规,严格实行大额贷款"名单制"管理,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不良贷款率保持基本稳定。二是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模式以"结构化交易+反委托处置"模式完成全省首单不良资产结构化处置。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和股票价格等)的变动而使本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本行的自营交易和代客交易业务中。本行的利率风险主要包括公司、个人银行业务以及资金业务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本行部分业务的内在风险,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重新定价日的不匹配是利率风险的主要原因。本行的汇率风险是指汇率变动导致本行因外汇敞口而蒙受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通过加强账户分类、交易对手准入、风险监测、优化产品组合等管理方式降低或规避市场风险。

1.加强汇率风险管理。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管理理念,通过资金来源与用途相匹配的方式管理汇率风险,构建新模型测试计量持有的外币资产负债不匹配产生的风险敞口,分析汇率变动趋势带来的潜在影响,采取限制高汇率风险交易、监控日常资产负债结构等策略,进行灵活的外汇风险敞口调整提高汇率风险管控能力。

2.完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持续优化限额指标,分账户、业务品种等维度实施分类管理,设定相应的敞口限额、敏感度限额、止损限额等

3.定期开展市值重估。严格依据监管要求对交易账户各类资产按期开展市值重估。

4.发挥压力测试作用。用于分析假定的、极端但可能发生的不利情景对产品整体或资产组合造成的冲击程度,并评估其对产品质量、盈利能力和流动性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本行在履行以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方式结算的义务时发生资金短缺的风险。如果出现资产负债总量失衡或期限结构失衡,银行流动性储备不足,又不能以合理的成本及时融通到所需的资金,导致没有足够的现金支付给客户,则会引发流动性风险,严重时可能导致挤兑风险。

2023年,本行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及时满足全行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引发的流动性需求,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水平,保障支付和清算安全。同时充分、合理运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平衡全行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报告期内,为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本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持续优化资金调控反馈机制。逐步建立高效、全面的资金管理体制,积极做好系统内资金调拨工作,做好资金头寸管理,实时监测资金头寸、预测预报资金流动情况。

2.加强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优化。提升各类业务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结合度,合理安排存贷业务等的期限结构,减少期限错配,保持资产和负债期限的对称性,实现资产负债总量平衡、期限匹配、结构合理。

3.丰富流动性资产储备和资金来源。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准备,在资产组合中持有一部分优质流动性资产,在有效保障全行备付资产充裕的同时降低风险资产占比。通过使用政策工具,丰富流动性资金的来源。

4.全面合作保持流动性互助关系。继续保持与同业的良性沟通,与多家金融机构在同业业务、票据业务、债券业务等多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流动性互助合作关系日益深化,实现多方业务合作和资源信息共享。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瑕疵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故障以及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不断优化操作风险管理,将操作风险管理融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强化操作风险管理与内控管理、合规管理、内部审计监督等的互联互通,进而有效识别、评估、监测、缓释、控制操作风险。

1.完善风险治理框架体系。从内部管理提升出发,借助内控体系建设项目契机,逐步补齐操作风险职能架构。

2.建立新产品新业务风险管控机制。按照统一性、全面性、客观性、动

态性原则,从产品和业务源头设计层面入手,有效识别评估操作风险。

3.积极推进操作风险三大工具应用。不断探索操作风险前瞻性管理模式、开放式的管理思路、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加快操作风险标准化、工具化的进程,有效量化操作风险管理。

4.优化员工异常行为排查机制。搭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下查一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格长作用,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和行为动态,严防关键岗位人员和重点业务领域操作风险。

5.强化业务前台、风险中台和审计后台三道防线的协同作用。通过业务审查、合规检查和审计监督,结合远程监控、轮岗交流等,强化制度遵守和流程执行的管控力度,严控操作性风险事件的发生。

6.持续提升柜面风险管控能力。上线会计集中作业系统,柜面高频高风险交易由总行统一、集约化处理,柜面运营风险管控得到加强;柜员登录、授权身份认证由动态密钥变更为指纹认证,柜员身份认证更加安全;持续优化反洗钱机制体制,有效履行反洗钱义务;开展各类应急预案演练,认真做好各类风险事故案件的防范工作。

(五)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合规风险管理:

1.完善全行内控合规体系建设。本行秉持审慎稳健的经营理念,从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制度建设和流程优化等层面不断健全内控体系,补齐机制短板,从架构、岗责、制度、工具、文化等方面传导先进理念,完善覆盖三道防线的内控治理架构,营造"人人懂合规、事事守合规"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全行合规管理水平。

2.严格开展责任认定与追究工作。本行制定《兰州银行员工违规失职行为处罚办法》,建立拟处理意见预通知机制、增加党员违纪的处罚规定,强化问责力度,提升负面惩戒的震慑作用,体现了从严治党、从严治行的要求,优化了责任认定和责任追究工作程序,细化处罚种类、处罚适用、处罚执行等规定。本行坚持违规问责、尽职免责的问责工作原则,严格按照制度规定

开展责任认定与追究工作,在履行从严治行要求的基础上保护员工工作积极性。

3.持续完善全行规章制度。报告期内,本行全面梳理了原有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废旧立新,查漏补缺,打造科学、完整、准确、有效、执行度高的规章制度体系和流程链条,力求实现规章制度与本行合规文化的深入融合,尤其是让合规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个员工的思想、行动之中,寓理念于制度规范之中,融文化于行为约束之中。本行建立了统一制度管理规范,明确了制度后评价的工作开展要求,有效提高全行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4.加强员工行为管理。本行修订印发《兰州银行员工异常行为排查管理办法》,明确排查方式,对排查事项进行梳理与分类,创新建立了网格化的日常排查机制,按季在全行范围开展员工异常行为排查,对部分机构员工行为管理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并做好现场辅导工作,对排查发现的异常行为及检查发现问题进行全行通报、督促整改。

5.加强合规宣教。一是在梳理行业及监管政策热点问题、解读新法新规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兰州银行法律合规期刊》,切实提高全行员工的法治素养及依法合规经营能力;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合规培训,通过举办"全面风险管理"合规管理与案件防控"等培训,进一步提升全行员工合规自律意识,引导和督促员工遵章守纪、依法合规操作。

(六)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本行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本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于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通过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规范创新产品和服务,有效应对各类声誉风险,全力创造积极正向舆论环境,维护本行声誉,促进高质量发展。

1.前瞻研判评估。在产品、业务发布前拟定声誉风险评估报告,深入分析研判声誉风险点,立足行业特性和自身实际,在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事件、重要信息披露中,下发声誉风险提示通知,制定声誉风险应对预案,全力预防声誉风险的发生。

2.不断加强舆情监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把握"时度效",建立全行声誉

风险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通过"四位一体"机制加强舆情监测,常态化监测与重点跟进相结合,确保第一时间捕获舆情。

3.深入开展声誉风险应急演练及培训。以夏季防汛关键期自然灾害突发为引线,将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股价承压纳入演练预案,开展总行各部门、分支机构6轮次细致推演,分层级开展声誉风险防控重点、网评的方式方法等专题培训,有效提升全行处置声誉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声誉风险联防机制建设。积极与省市宣传、网信、监管部门联动及时报告重要声誉风险隐患,主动寻求处置指导和帮助;采用正面发声、主动联系发帖当事人说明情况、接受媒体采访、加强与网络媒体平台沟通协调、发挥网评员队伍作用等方式,努力做到快速响应、快速处置。

5.开展舆论引导。利用外部媒体平台和自有宣传平台,通过宣传本行总冠名2023年"兰马"、总冠名首届甘肃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等活动,以及对亮点、特色工作的动态宣传,进一步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

(七)信息科技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2023年,本行高度重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搭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管理流程与职责,整体协调信息科技部、风险管理部、审计部三道防线的分工合作、互相监督,从信息科技组织和人员风险、信息安全风险、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业务连续性管理风险、运维管理、安全管理、开发测试等方面开展信息科技风险防控工作,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有效性稳步提升。

1.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完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持续优化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办法及管理流程,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结合网络安全等保2.0标准,开展重要系统等保定级评审;组织信息安全意识宣贯教育专场培训,不断提升员工信息安全意识。

2.增强风险技防能力。搭建桌面安全管理平台,定期开展杀毒安全管理系统及病毒库升级维护;开展手机银行、企业手机银行等移动APP隐私合规检测、业务系统漏洞扫描及安全渗透测试;部署国产化安全设备,加强外部攻击防护,防止敏感数据泄露。

3.降低系统运行风险。遵循IT设备生命周期管理,优化关键基础设施,完成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升级替换;加强数据中心容灾能力建设,开展数据中心优化扩容;按照年度应急演练计划开展应急演练,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

4.加强信息科技外包管理。明确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原则和相关策略,修订相关制度及办法;补充外包人员现场行为规范并组织学习;开展外包服务商现场检查并进行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总体评价,有效防范信息科技风险。

(八)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是指因经营战略和管理策略不当、战略执行偏差或未能及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对银行盈利、资本、声誉或市场地位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战略风险管理能力缺陷可能直接影响银行战略规划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强化战略风险管理,密切关注外部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及政策变化,审慎经营,聚焦战略重点任务,推进"一三六三"战略落地执行,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开展以下工作:把准方向,确保与国家政策导向一致。结合宏观经济环境、监管环境、行业环境的变化和情况,本行经过多轮次的修改,最终制定了新一轮的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受人尊敬的特色精致银行"这一战略愿景,坚持"轻型化、数字化、绿色化",重点实施"客户建设、零售转型、资产提质、兰外提升、科技赋能、管理强基"六大工程,将本行打造成为业绩优良、管理精细、服务一流的上市城商行。本战略与中央经济、金融工作会议要求保持一致,与现有经济环境相匹配。

统一思想,引导战略执行不偏差。紧扣"战略落地"这一核心,开展覆盖全行的战略宣贯,凝聚发展共识;成立发展战略规划推进领导小组,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战略规划有效推进。

紧抓落实,完善管理机制。通过战略宣贯、任务拆解、执行过程管理、定期监督检视,实现从战略规划到年度计划、运营管控、绩效考核的一体化管理闭环,推动战略目标落地生根。

跟踪调整,把稳战略方向。本行一直密切关注并持续评估宏观政策、产业发展对业务的影响,深入研判,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确保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稳定性。本行秉持稳健经营理念,坚持合规发展、创新发展,不断完善风险防范的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推动规模、盈利、风险的平衡,促进全行高质量发展。

2024年,本行将坚持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持续推进新一轮战略规划的落地实施,加强战略规划在经营发展中的统领作用。本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二十大精神、监管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助力本行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管控战略风险,将开展以下工作:执行评估。根据战略规划的目标,基于2023年战略拆解,结合经营情况,对前一年的战略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梳理,寻找解决办法调整研究。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省市政府重大战略布局,对外部环境、行内经营策略的变化,研判是否需要对战略进行调整,讨论制定战略调整方案。

推进落实。根据六大工程工作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表,由战略规划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定期进行检视和通报,针对问题及时组织召开推进小组会议,探寻问题、困难等的解决方案。形成常态化汇报机制,由战略规划推进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战略规划推进情况汇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序推动战略落地。

七、本行未来发展展望

(一)行业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2024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处于修复阶段,增长或将进一步放缓。尽管中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但我国经济韧性强,内生动能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国家政策将促进消费、投资提质增效,推动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循环,经济持续修复、金融需求回暖可期。

2024年,银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金融强国"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路径,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宏观经济提质换挡,银行业发展迎来新机遇。但与此同时,受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银行业盈利增长将承压。整体看,银行业规模、盈利将保持平稳但经营业绩趋于分化。

银行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重点领域拓展,突出产品创新研发,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将成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策略。

(二)本行发展战略

2024年,本行将扎实推动战略规划落地,按照"一三六三"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受人尊敬的特色精致银行"这一战略愿景,坚持"轻型化、数字化、绿色化"三大方向,重点实施"客户建设、零售转型、资产提质、兰外提升、科技赋能、管理强基"六大工程,形成中小微、零售和金融市场"三轮驱动'业务格局,将兰州银行打造成为业绩优良、管理精细、服务一流的上市城商行。

(三)经营计划

本行将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基础上,积极"拥抱变化",转变观念、思路和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变革、流程优化、场景创新、管理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筑牢风险防控底线,确保资产质量稳定。将"资产提质"工程作为全行的生命工程,不断夯实风险管理基础,着力提升信贷管理水平,切实改善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效果,扎实推进内控合规案防管理。

聚焦重点业务突破,孕育全新发展动能。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断实现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深耕有效客户扩容,拓宽多元营收来源。继续深入实施"客户建设"工程,推动增量客户拓展、存量客户挖潜,持续夯实客户基础,不断扩大优质资产投放,有力拓宽多元化收入来源。

狠抓负债结构优化,实现成本持续下降。切实加强资负管理,实现负债结构优化、存款成本下降,努力推动全行降本增效,提升盈利水平。

加速金融科技应用,强化科技赋能发展。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夯实数据治理底座,切实强化金融科技与营销、风控、运营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科技赋能发展。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一是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稳固。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地缘政治冲突走向存在不确定性,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这些都对银行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二是银行风险防控压力依然较大。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风险的化解仍然需要一个过程,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挑战。三是息差收窄的趋势可能持续。多方面因素推动银行不断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息差持续收窄将增加银行的盈利增长难度。

面对以上难题,本行将密切关注并持续评估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及宏观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积极应对,同时进一步加强风险防控,努力孕育发展新动能,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推动特色化发展,努力实现经营业绩的稳定。

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024-05-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5-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5-0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