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上海出台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行动方案,专家划重点,出口型产业需重视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3-28 20:35:57

(原标题:上海出台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行动方案,专家划重点,出口型产业需重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郝文琪、周洲 北京报道

碳足迹管理是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足迹管理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3月16日,上海市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结合上海市实际,制定发布了《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近日,就上海市《行动方案》相关内容,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李志青主任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深度解读碳足迹标准计量标准体系、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采信依据、碳市场政策机制、绿色低碳专业服务机构资质和能力等内容。

李志青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国内相关的测算比较碎片化,尚未形成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希望能够出台国内互认的碳足迹核算标准,满足国内市场化应用的同时,也得到国际承认。”

李志青认为,从企业角度来看,全面建成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体系对上海的龙头企业影响较大,包括上海电力、汽车、电子制造等行业,另外还涉及集成电路产业。上海的优势产业和出口型产业,不论排放系数高低,都会受到重点关注。

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21世纪》:什么是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李志青:形成碳足迹需要测算产品碳排放。碳排放指产品生命周期中生产环节所产生的碳排放之和。首先要了解产品生产的基础工艺,以及上游产业链和供应链。另外,碳足迹生产过程中的数量和生产过程中投入的能源数量匹配形成碳排放因子。

不同地区、不同能源的排放系数也不同,这些都需要纳入规则体系和标准体系的考虑。此外,《行动方案》提到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即在产品上面做标识,欧盟称为碳标签。碳标识可以溯源产业链,获得每个生产环节的碳排放。

《21世纪》:上海市《行动方案》提出开展企业绿色低碳评价,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产品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提供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服务的重要采信依据。据你了解,目前国内外金融机构将产品碳足迹核算结合有哪些尝试?

李志青:上海浦东新区是生态环境部的23个气候投融资试点之一,目前正在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该项目库针对投融资项目进行气候、碳方面的评价,在同行业中表现优秀的企业会被优先推荐给金融机构。

将投资与产品碳足迹挂钩的行为是中国一大特色。从国际社会来看,主要是各大银行自己评判项目的气候风险,很少将投资和产品碳足迹进行挂钩。部分金融产品可能会标明是可持续挂钩贷款、可持续挂钩债券,但它只是对项目总碳排放进行认定,不会和产品自身的碳足迹挂钩。

严约束企业碳排放

《21世纪》:你如何理解《行动方案》对于上海的意义?

李志青:第一,相较于之前宏观层面的指导,《行动方案》明确了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指向。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提供了一条具体实现路径以及相应的要求、标准和工具。

第二,推动建构国内国际认可的碳足迹测算标准。国际社会有多种碳足迹测算的方法学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出台相关碳排放统计、核算、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则和要求。我们希望能够出台国内互认的标准,满足国内市场化应用的同时,也具备国际影响力。

第三,推动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碳足迹管理体系不只是供给侧的产品探测器,还需要落实到需求侧,尽可能从生产、消费到第三方服务形成系统化的建设框架,尤其要多维度丰富产品应用场景。《行动方案》提到希望政府、国有企业、链主企业、消费者全面参与,这有利于协同供给和需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落实到社会方方面面。

《21世纪》:上海市《行动方案》提出“推进完善市场机制”,制定出台实施绿电绿证交易相关政策机制。探索产品碳足迹统计核算、标准计量等规则在上海碳市场相关核算核查中的应用。你如何看待绿电绿证交易相关政策机制问题?

李志青:核心是与碳市场进行联动。只有对于企业施以更强的碳排放约束,才能促使企业使用更多的绿电绿证。目前,绿电绿证交易和碳市场联动机制较弱。一方面,碳市场目前纳入行业较少。另一方面,碳市场交易量不大、流动性不高,交易价格非常有限,这大大降低了企业采用绿电绿证的积极性。

《21世纪》:《行动方案》提出建立产品碳足迹标准计量体系,并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产品碳足迹服务平台体系,哪些企业首当其冲?

李志青:从企业角度来看,对上海的龙头企业的影响较大,包括上海电力、汽车、电子制造等企业。另外还涉及集成电路产业。虽然集成电路产业的排放率比较低,但出口时也必须计算碳足迹,提交相关报告。上海的优势产业和出口型产业,不论排放系数高低,都会受到重点关注。此外,上海市经信委也提到要将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开展碳足迹评价和碳标签试点。

培育国际化碳认证服务机构,亟待建立国内国际互认的核算标准

《21世纪》: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与国际标准存在哪些差异?

李志青:目前国内相关的测算比较碎片化,尚未形成统一的碳足迹核算标准。碳足迹核算的产品范围非常广,每个产品都要形成碳标签,目前我们尚未真正启动这一进程。

国际上的相关数据库和方法建设方面,总体上形成了一个比较体系的框架。这要求我们形成一套国际互认的测算标准和体系,需要提高标准背后的数据库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并运用该标准服务好中国企业,帮助他们更好应对国际社会提出的碳关税方面的挑战。

《21世纪》:如何推动建立一套符合国情市情、衔接国际规则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将“上海”标准推广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李志青:一方面是技术驱动下的标准的国际化过程。在数据库中纳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形成一套相对公开透明的数据体系,实现数据可溯源。此外,《行动方案》专门提出,要培育国际认可的第三方机构。除了数据基础、方法学、相关数据技术以外,第三方机构也必须获得国际认可,从数据库的搭建到机构品牌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

《21世纪》:《行动方案》中提到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服务水平的绿色低碳专业服务机构,你认为这些第三方机构需要具备哪些资质?

李志青:我认为第三方机构的资质认证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需要通过市场进行反向筛选。比如想要得到欧盟国家的认可,意味着机构必须全面消化和吸收这些国家最新提出的制度政策规则,包括会计财务的准则和标准,最终靠行动和结果的科学性证明合格。如果服务质量高,得到广泛认同,可以逐渐参与到行业的评价体系,形成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这需要长期的基础能力的投入和建设,同时注重对外品牌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4-27

证券时报网

2024-04-2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