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渤海证券又收警示函:年内四触监管“红线”,上半年自营业务缩水七成拖累业绩

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17:53:35

证券之星 赵子祥

近日,渤海证券北京一营业部因员工委托第三方招揽客户、合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再领监管警示函,相关责任人同步被追责。这已是该券商年内第四起监管处罚,此前其不仅因股权财务顾问项目核查不实被罚没超200万元,旗下北京、广东等地分支机构也因违规销售、账户操作不当等问题接连触碰监管红线。

证券之星注意到,合规乱象之下,渤海证券业绩颓势同步显现,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21%,归母净利润降幅超34%,核心的自营业务收入更是大幅下滑。加之分管自营的副总裁近期离职,推进九年的IPO进程前景愈发难料,渤海证券正深陷内控重塑与业务转型的双重考验,上市之路步履维艰。

合规漏洞频出,年内监管措施密集落地

10月24日,北京证监局发布公告表示,经查,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渤海证券北京广顺北大街证券营业部存在部分员工委托第三方进行客户招揽的情形。

对于上述情况,时任营业部负责人曹硕、时任营业部合规专员强晓彤未尽到合规管理责任,违反了相关规定,决定对渤海证券北京广顺北大街证券营业部及责任人曹硕、强晓彤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同时,北京证监局指出,上述违规情况反映出营业部合规管理不到位,方健作为直接责任人,根据相关规定,决定对方健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这并非渤海证券年内首次遭遇监管措施,2025年1月,因在某股权财务顾问项目中,对资金来源及实际控制人核查未勤勉尽责,导致出具的核查意见存在虚假记载,渤海证券被没收业务收入56.6万元(扣除增值税),并处以169.81万元罚款,罚没金额合计226.41万元。

2月20日,北京证监局对渤海证券北京广顺北大街证券营业部发出警示函,指出该营业部存在员工私自销售私募产品、未按制度追责违规行为等问题,认定其从业人员管理失效,反映出合规体系薄弱。而到了10月,该营业部再次因严重违规被监管点名。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证券旗下分支机构的合规问题并非北京地区独有。2025年8月,广东证监局对渤海证券广东分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原因包括知悉下辖营业部发生重大事件后未及时报告,以及营业部负责人违规操作客户证券账户。

从南到北的分支机构相继触碰监管红线,印证了渤海证券在分支机构管理上的普遍性漏洞。业内合规专家分析,委托第三方招揽客户的违规行为,本质是“业绩焦虑”下的铤而走险,在行业佣金率持续下行、客户获取成本攀升的背景下,部分营业部为冲规模,默许员工通过无资质第三方招揽客户并进行利益输送,最终自酿苦果。

证券之星注意到,渤海证券的合规问题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早在2020年10月,公司就曾因天津津诚国有资本项目未严格履行内核程序、中泰证券债券项目未执行回避规定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2023年因发布证券研究报告业务制度不完善被天津证监局警示;2024年11月又因B股业务违反外汇账户管理规定,被国家外汇管理局天津市分局罚款7.5万元,成为首家涉B股外汇处罚的券商。

面对密集的监管处罚,公司每次都表态“诚恳接受并落实整改”,但从实际处罚情况来看,上述整改措施似乎并未能从根本上重塑合规文化,系统性的合规缺陷仍在持续暴露。

业绩指标下滑,自营业务收入缩水

证券之星注意到,合规乱象的持续发酵,直接拖累了渤海证券的经营业绩和资本市场进程。过度依赖单一业务的结构弊端在2025年集中爆发,核心业务大幅下滑导致业绩承压。

根据公司披露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渤海证券上半年营业总收入仅9.47亿元,同比下降21%;归母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大幅下滑34.6%,每股收益仅0.03元。业绩下滑的核心症结,在于公司的“营收压舱石”自营业务的断崖式下跌。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自营业务营业收入仅1.8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6.35亿元减少4.54亿元,降幅高达71.45%,占总营收的比重也从46.44%骤降至19.11%。

对于自营业务营业收入减少,渤海证券解释主要原因为受资本市场震荡影响,公司自营业务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投资收益降低。而尽管经纪、投行、资管等业务收入在2025年上半年有所提升,但由于体量相对较小,根本无法对冲自营业务的下滑缺口。

中诚信国际在渤海证券的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中就明确点出,公司的收入结构中自营业务占比较大,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而财富管理转型效果尚需持续观察,与同等规模券商相比,公司投行业务竞争力较弱,盈利贡献程度低。

管理层突逢变动,IPO之路步履维艰

公开资料显示,渤海证券于2001年6月8日开业。2008年7月,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渤海证券在天津、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和地区设有22家分公司和46家证券营业部,泰达国际为公司控股股东,天津市国资委为公司实控人。

渤海证券自2016年启动上市进程以来,公司IPO多次因合规问题中止审核,目前上交所官网显示其审核状态为“已问询”,但距离成功上市仍有相当距离。

雪上加霜的是,核心业务管理层的变动进一步增加了不确定性。2025年9月,分管自营业务的副总裁李辉离职,其在任期间曾推动自营业务收入从2023年的7亿左右规模增至2024年的11.17亿元,但2025年上半年业务即遭遇“腰斩”。

高管离职可能影响自营业务的策略连贯性,而新团队的磨合与策略调整需要时间,短期内恐难以扭转业务颓势。

此外,公司股东股权分散问题也不容忽视,天眼查显示,截至10月29日,公司前十大股东中有2家存股权质押,同时还有股东处于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状态。2024年1月还曾出现股东持股因债务纠纷被司法拍卖的情况,股权结构的稳定性也一度引发市场担忧。

九年IPO征途漫漫,合规与业绩的双重枷锁让渤海证券举步维艰。2025年密集的监管罚单,揭开了公司合规管理体系的深层漏洞,从总公司的业务违规到分支机构的管理失控,从短期操作失当到长期系统性失效,合规文化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

而过度依赖自营业务的结构弊端,在市场波动中集中爆发,导致业绩大幅下滑,进一步加剧了其经营压力。对于渤海证券而言,IPO之路能否继续推进,关键在于其能否用实际行动证明内控有效性的提升和业务结构的优化,这家天津本土券商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其能否真正痛定思痛、刮骨疗毒,否则,九年的坚守或将沦为一场徒劳。(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赵子祥)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