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APP
2025-04-01 14:39:33
近日,浙商银行发布《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全面展示浙商银行在环境、社会和治理等方面的责任实践与成效。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2477.37亿元,较年初增长21.78%,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助力发行绿色债券融资71.37亿元;理财资金投资绿色债券13.15亿元;成立31家善行工作室,结对帮扶33所乡村小学,全年捐赠支出2429.13万元,较上年增长6.99%。
这是该行连续第九年发布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还显示,该行深入践行“善本金融”理念,凭借过去一年的社会责任表现,在MSCI(明晟)ESG评级中连续三年保持A级,获“最佳ESG金融服务机构奖”等多项社会责任重要荣誉。
探索“善本金融”实践,提升社会价值
“大家好,这里是《点石财经》理财小课堂……”每周三下午,一档由浙商银行嘉兴分行联合当地新闻传媒中心推出的电台金融类宣教节目如约而至,专业金融顾问为嘉兴五县两区及周边城市居民、车友带来“财富之声”。
理财课堂正是浙商银行擎旗金融顾问制度的生动体现,致力于当好政府的“金融子弟兵”、企业的“金融家庭医生”和居民的“金融理财咨询师”。目前,金融顾问制度已从浙江走向全国,设立了235家工作室,覆盖全国24个省市区,组建起4200余名金融顾问队伍,建立了富有浙银特色的金融志愿队伍和服务体系,帮助10万多家企业累计融资10878亿元。“金融顾问”金融帮扶志愿服务品牌获浙江省委社工部2024年省级示范品牌殊荣。
图:该行“金融顾问”金融帮扶志愿服务品牌获浙江省委社工部2024年省级示范品牌殊荣
这一实践背后,折射出浙商银行“善本金融”理念更多的创新探索。作为“善本金融”理念的首倡者和践行者,该行坚持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将金融服务与社会价值紧密融合,形成金融顾问制度、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善本信用、善本信托等“六大支柱”体系,结出丰硕成果。
以“善本信用”为例,善本信用工程致力于推动社会价值评估体系融入授信风控逻辑,构建覆盖业务全流程、企业客户全生命周期及特定场景的陪伴式授信模式。“浙银善标”体系是其重要载体。有别于传统依靠抵押物价值的风控逻辑,“浙银善标”从社会价值视角出发,将客户的社会责任表现纳入评判体系,并以此为依据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引导金融资源更多地投向“善”的客户。
汪女士经营的家庭农场采用稻渔共生模式,带动村里数十位妇女、残障人士及百余户家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超万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价值,符合“浙银善标”一级标准。因此,即便农场规模不大且缺少抵押物,汪女士仍然快速获批“浙个好·数易贷”信用贷款,用于翻新鱼塘和扩大经营规模。目前,像汪女士这样的“浙银善标”一级客户约10万户。
图:金融顾问走进“善标一级”企业提供服务
此外,报告显示,“善本金融”实践探索在其他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3386”模式从试点走向全面推广;“善本信托”工程提质拓面,累计规模达3789余万元;成立31家善行工作室,打响“一行一校”“浙银拥军”等特色公益品牌,结对帮扶浙江山区海岛县、贵州、四川、甘肃等地33所学校,累计投入4200余万元,受助学生上万人。
聚焦“五篇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
2024年,“五篇大文章”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202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
浙商银行快速响应,第一时间成立推进工作专班,研究制定《浙商银行金融科技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浙商银行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完善相关政策体系,为“五篇大文章”的落地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云深处科技专注于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等,是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朱博士是浙江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机器人控制、人工智能等领域有着丰富研究经验。浙商银行通过人才银行服务为其提供1000万元授信额度,借助善融资产池等综合服务助力企业技术创新与业务拓展,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贡献力量。
图:杭州科创企业“云深处”研发的轮足机器人山猫
据了解,早在2016年,浙商银行就以人才为锚点,推出全国首个“人才银行”金融服务品牌,打造“人才贷”系列产品,初创企业凭人才认定证书等最高可申请3000万元贷款。截至2024年末,该行服务科技型企业30712户,融资余额达3674亿元,服务高层次人才3925户。
与此同时,浙商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致力于解决社会痛点问题,如,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推动绿色发展等。
普惠金融方面,该行凭借二十年深耕经验,持续推动普惠业务数智化、场景化。截至目前,已累计投放小微贷款超2万亿元,惠及小微企业超70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3500亿元,较年初增长11%,提升了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捷性。
绿色金融方面,该行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绿色金融理念及低碳要求嵌入全流程管理,在衢州、湖州和丽水等区域设立绿色金融和气候投融资试点分行,开创“ESG贷款+保险”业务模式,将企业碳排放数据等与金融服务挂钩。截至2024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2477.37亿元,较年初增长21.78%,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
对浙商银行而言,持续推进“五篇大文章”,既是金融聚焦主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天职,亦是在夯实下一阶段的发展动能。
夯实社责管理体系,构筑长期主义壁垒
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变,银行业越发重视社会责任,不仅关注自身经济效益,也关注其业务活动对社会、环境产生的长远正向影响。
报告显示,浙商银行积极倾听回应利益相关方诉求,坚持共创共享发展成果。推出“123人才计划”,支持员工职业成长,全年实施1607个培训项目,覆盖97万人次;丰富员工生活,打造“年轻人喜欢的银行”“幸福生活的倡导者践行者”特色文化品牌;注重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全年开展金融教育活动9427次,触及消费者12857万人次。
同时,该行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成立“浙银公益基金会”,长期在乡村振兴、捐资助学、赈灾扶困、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公益实践和志愿服务,累计捐赠2.08亿元。
面向未来,浙商银行将围绕“善”和“数”两大基因,不断探索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持续提升在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价值贡献。
观察者网
2025-04-02
乐居财经
2025-04-02
风财讯
2025-04-02
乐居财经
2025-04-02
证券市场周刊
2025-04-02
观点
2025-04-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