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百奥泰(688177)2024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4-09 11:02:48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百奥泰(688177)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公司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专注于创新药与生物类似药的研发,致力于为全球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可负担的优质药物,满足重大疾病的治疗需求。2024年,公司在研项目按计划推进,多个产品取得阶段性成果,海外授权合作顺利开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1)产品多地获批上市,研发创新稳步推进

    报告期内,公司首款国家1类创新药贝塔宁(枸橼酸倍维巴肽注射液)获得NMPA批准上市,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带来新的抗血小板治疗选择;BAT1706(贝伐珠单抗)成功获得EMA和ANVISA的上市批准,实现了中美欧和巴西四地获批上市,成为首个且目前唯一获得FDA、EMA、ANVISA批准上市的国产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BAT1806(托珠单抗)成功获得EMA上市批准,实现了中美欧三地获批上市,成为首个且目前唯一获得FDA、EMA批准上市的国产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公司研发项目稳步推进,报告期内,BAT2206(乌司奴单抗)向NMPA、FDA、EMA递交的上市申请均获得受理;BAT2306(司库奇尤单抗)的上市申请已于2025年1月获得NMPA受理;BAT2506(戈利木单抗)的上市申请已分别于2025年1月和3月获得EMA和NMPA受理;BAT5906已完成湿性老年黄斑变性(wAMD)临床III期受试者入组;BAT3306(帕博利珠单抗)在晚期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开展的I/III期临床研究顺利推进;BAT2406(度普利尤单抗)的临床试验申请于8月获得NMPA许可,是中国首个获批的度普利尤单抗生物类似药临床试验。

    (2)全球市场覆盖不断提升,驱动营收稳步增长

    公司布局于全球,积极寻求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在报告期内,公司于全球多区域就多个产品开展了全球化合作:公司就BAT1706(贝伐珠单抗)授权MacterInternationalLimited在巴基斯坦以及阿富汗市场的独家分销权及销售权;公司就BAT2506(戈利木单抗)、BAT2606(美泊利珠单抗)和BAT2306(司库奇尤单抗)授权SteinCares在巴西以及其余拉丁美洲地区市场的独家分销权及销售权;公司就BAT2506(戈利木单抗)授权STADAArzneimittelAG在欧盟、英国、瑞士以及其他部分欧洲国家市场的独占的产品商业化权益;公司就BAT2206(乌司奴单抗)授权GedeonRichterPlc.(吉瑞医药)在欧盟、英国、瑞士、澳大利亚以及其他部分欧洲国家市场的独占的产品商业化权益,以及授权TABUK在沙特阿拉伯市场的独占的产品商业化权益;公司就BAT2306(司库奇尤单抗)授权PharmaparkLLC在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市场的独占的产品商业化权益。

    报告期内,公司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荣获了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格乐立荣获2024年广东省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公司已上市的4款产品全部列入《广州市创新药械产品目录》产品清单。未来公司将继续努力,期待给全球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可负担的生物制剂。

    (3)产线升级持续推进,助力产品研发

    公司已实现了格乐立、普贝希、施瑞立和贝塔宁的商业化生产,并具备组织商业化生产的经验和能力。同时,公司已建设完善的GMP管理体系,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定标于国际先进水平,已通过NMPA、FDA、EMA、ANVISA等全球核心监管机构的GMP认证及常态化核查,实现中国、美国、欧盟、拉美等主流医药市场的准入资质全覆盖。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永和2期扩建项目,原液生产线总容积已达66500L,包括:6个6000L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及其配套的2条下游纯化生产线,4个4000L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及其配套的下游纯化生产线,2个3500L不锈钢生物反应器及其配套的下游纯化生产线,3个2000L一次性反应器及其配套的下游纯化线,3个500L一次性反应器及其配套的下游纯化生产线。另设有:1个200L抗体药物偶联体反应釜及其配套的隔离器系统及纯化生产线,1条西林瓶无菌注射液洗烘灌封联动生产线,1条预灌封注射器灌装生产线,1条冻干制剂生产线,1条智能化隔离器预灌封注射液高速联动线和1条西林瓶高速联动线。此外,位于生物岛的研发中心预计于2025年将全面投入运营,进一步加速公司的药物发现和开发进程。

    (4)打造精益管理模式,持续强化人才梯队

    公司始终将企业管理置于战略核心位置,持续优化涵盖研发管理、质量管理等关键领域的管理体系,全方位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与风险防控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筑牢根基。报告期内,公司成功通过了ISO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认证,这不仅是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的关键标志,更是业务稳定性的重要保障。公司将继续秉持严谨的态度,确保业务流程的稳健运行,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持续创造长远价值。

    公司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体系,人才质量稳步提升,队伍规模日益壮大。公司汇聚了多位具有海外科研与产业背景的专家,核心团队在药物研发全周期(从早期发现到商业化生产)及药企战略管理领域拥有丰富经验,覆盖靶点筛选、临床开发、注册申报、GMP生产、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关键环节,具备国际化视野与本地化落地能力。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共计399人,占比31.89%;其中研发人员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147人。公司将继续深化团队建设,全方位支撑公司持续成长与壮大。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公司秉承“创新只为生命”的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眼科以及其它危及人类生命或健康的重大疾病。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有4款产品获NMPA上市批准,包括:格乐立(阿达木单抗)、普贝希(贝伐珠单抗)、施瑞立(托珠单抗)和贝塔宁(枸橼酸倍维巴肽);2款产品获FDA及EMA上市批准:TOFIDENCE(托珠单抗)和Avzivi(贝伐珠单抗);1款产品获ANVISA上市批准:Bevyx(贝伐珠单抗)。

    此外,公司BAT2206(乌司奴单抗)已向NMPA、FDA、EMA递交上市许可申请并获得受理,BAT2506(戈利木单抗)已向EMA和NMPA递交上市许可申请并获得受理,BAT2306(司库奇尤单抗)已向NMPA递交上市许可申请并获得受理;5款产品(BAT4406F,BAT3306,BAT1308,BAT8006,BAT5906)处于临床III期或关键注册临床研究阶段,公司还有多款产品处于临床研究及临床前研究阶段。

    (1)公司主要已上市产品情况

    BAT1406(阿达木单抗,商品名:格乐立):格乐立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于2019年11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是国内首个获得上市批准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格乐立是由CHO细胞表达的重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通过与TNF-α特异性结合并中和其生物学功能,阻断其与细胞表面TNF-α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断TNF-α的致炎作用。格乐立已在国内获批八个适应症且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其中包括五个成人适应症: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和葡萄膜炎,以及三个儿童适应症:儿童斑块状银屑病、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儿童克罗恩病。

    本品为40mg/0.8mL和20mg/0.4mL双规格。

    BAT1706(贝伐珠单抗,中国商品名:普贝希,欧美商品名:Avzivi,巴西商品名:Bevyx):BAT1706(贝伐珠单抗)是一款由公司根据NMPA、FDA、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属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其通过与VEGF结合,阻断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阻断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BAT1706(贝伐珠单抗)于2021年11月获得NMPA上市批准,中国商品名为普贝希,获批适应症包括:晚期、转移性或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结直肠癌,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宫颈癌。

    BAT1706(贝伐珠单抗)于2023年12月获得FDA上市批准,美国商品名为Avzivi,获批适应症包括:转移性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成人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转移性肾细胞癌,持续性、复发性或转移性宫颈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

    BAT1706(贝伐珠单抗)于2024年7月获得EMA上市批准,欧洲商品名为Avzivi,获批适应症包括: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性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宫颈癌。

    BAT1706(贝伐珠单抗)于2024年10月获得巴西ANVISA的批准,巴西商品名为Bevyx,获批适应症为转移性结直肠癌、转移性或局部复发性乳腺癌、转移性和/或晚期肾细胞癌、原发性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宫颈癌。

    本品为400mg/16mL和100mg/4mL双规格。

    BAT1806(托珠单抗)于2023年1月获得NMPA上市批准,中国商品名为施瑞立。施瑞立是国内获批的首个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亦是全球首个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施瑞立在国内获批适应症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BAT1806(托珠单抗)于2023年9月获得FDA上市批准,美国商品名为TOFIDENCE。TOFIDENCE是公司第一个获得FDA上市批准的产品,是FDA批准的首个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亦是第一个由中国本土药企自主研发、生产且获得FDA上市批准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TOFIDENCE在美国获批的适应症包括:中到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截至本报告披露日,OrganonLLC通过收购获得TOFIDENCE静脉注射剂型在美国市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

    BAT1806(托珠单抗)于2024年6月获得EMA上市批准,在欧洲获批的适应症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和COVID-19。本品有80mg/4mL、200mg/10mL和400mg/20mL三种规格。

    公司与Biogen签署授权许可与商业化协议,将公司的BAT1806(托珠单抗)在除中国地区(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以外的全球市场的独占的产品权益有偿许可给Biogen。2025年4月1日,OrganonLLC通过收购获得BAT1806(托珠单抗)静脉注射剂型在美国市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公司同日从Biogen重新获得开发、生产和商业化BAT1806(托珠单抗)皮下剂型的全部全球权利及BAT1806(托珠单抗)静脉注射剂型的除美国以外的全部全球权利。Biogen不再享有与公司BAT1806(托珠单抗)相关的任何权利。具体事项详见公司于2025年4月2日披露的《百奥泰关于BAT1806(托珠单抗)业务发展最新情况的公告》(公告编号:2025-020)。

    BAT2094(枸橼酸倍维巴肽,商品名:贝塔宁):贝塔宁为百奥泰自主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化学药品,是一种肽类的β3整合素受体抑制剂,于报告期内(2024年6月)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用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包括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降低急性闭塞、支架内血栓、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的风险。2025年1月1日,贝塔宁已正式进行首批发货。

    枸橼酸倍维巴肽是人工合成的小分子多肽类药物,其能够特异的与β3整合素受体结合抑制其功能。血小板糖蛋白受体αIIbβ3(又称为IIb/IIIa)受体是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血小板表面受体。枸橼酸倍维巴肽阻止纤维蛋白原、VonWillebrand因子和其它粘附配体与糖蛋白受体αIIbβ3结合,因而阻断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的聚集。同时枸橼酸倍维巴肽也能抑制与血管壁细胞增生相关的整合素受体αvβ3,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的生长,降低动脉血管再阻塞风险。

    (2)公司主要在研药品情况

    BAT2206(乌司奴单抗)目前已向NMPA、FDA、EMA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BAT2206是百奥泰根据NMPA、FDA、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乌司奴单抗注射液,乌司奴单抗是一款靶向白细胞介素IL-12和IL-23共有的p40亚基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IL-12和IL-23是天然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够参与炎症和免疫应答过程,可以与p40亚基以高亲和力特异性地结合,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破坏IL-12和IL-23介导的信号传导和细胞因子的效应。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已于全球多区域开展了BAT2206(乌司奴单抗)注射液的商业化进程

    BAT2506(戈利木单抗)已向EMA和NMPA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BAT2506是百奥泰根据NMPA、FDA、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戈利木单抗生物类似药。戈利木单抗是靶向TNF-α的抗体,能够以高亲和力特异性地结合可溶性及跨膜的人TNF-α,阻断TNF-α与其受体TNFR结合,从而抑制TNF-α的活性。

    BAT2306(司库奇尤单抗)已完成全球III期临床,已向NMPA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BAT2306是百奥泰根据NMPA、FDA、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司库奇尤单抗是一种全人源IgG1单克隆抗体,能够选择性结合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A(IL-17A)并抑制其与IL-17受体的相互作用。

    BAT5906(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目前正在我国开展治疗湿性(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和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适应症的Ⅲ期临床研究。BAT5906是一款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生物创新药,通过与人VEGF-A进行特异性结合,抑制VEGF与其受体VEGFR的结合,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达到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病变的效果。目前wAMD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抑制新生血管性形成和黄斑区的渗出、水肿,改善或恢复AMD患者的视力。

    BAT4406F目前正处于关键注册临床研究阶段,BAT4406F为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糖基优化的全人源抗CD20抗体,特异性与B细胞及前体细胞表面的CD20分子结合,通过抗体Fc段,在补体、NK自然杀伤性细胞、吞噬细胞等存在的情况下,诱发ADCC、CD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等生物学效应从而达到清除B细胞的目的。BAT4406F适应症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BAT3306(帕博利珠单抗)目前正处于全球III期临床试验阶段。BAT3306是百奥泰根据NMPA、FDA、EMA生物类似药相关指导原则开发的帕博利珠单抗(可瑞达)生物类似药。帕博利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属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它能够特异性地结合位于淋巴细胞上的PD-1受体,通过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和PD-L2的结合,从而解除肿瘤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进而实现对多种类型癌症的治疗效果。

    BAT8006是百奥泰开发的靶向叶酸受体α(FRα)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拟开发用于实体肿瘤治疗。FRα是一种位于细胞膜上的叶酸结合蛋白,在多种实体肿瘤如卵巢癌、肺癌、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中过表达,在正常人体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使得FRα成为开发为抗肿瘤药物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BAT8006由重组人源化抗FRα抗体与毒性小分子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的可剪切连接子连接而成。临床前研究表明,BAT8006具有高效的抗肿瘤活性,毒素小分子有很强的细胞膜渗透能力,在ADC杀伤癌细胞后能释放并杀死附近的癌细胞,产生旁观者效应,可望有效克服肿瘤细胞的异质性。

    截至报告期末,BAT8006已在国内完成了单药剂量爬坡、剂量优化以及扩展等研究。单药用于铂耐药卵巢癌适应症的确证性Ⅲ期研究正在启动前的准备阶段;联合BAT1308(PD-1抑制剂)的Ib/Ⅱ期研究已完成联合剂量爬坡,目前正在进行剂量扩展研究;联合BAT1706的全球Ⅱ/Ⅲ期研究目前也在入组前的准备阶段。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是一家以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研发为核心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主营业务为药物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和商业化体系。

    1、研发模式

    药物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公司的研发主要通过内部团队自主研发方式。药物研发一般需要经过发现抗体、筛选、临床前试验、IND申请、临床研究、上市申请、批准上市及上市后研究。

    公司的研发团队致力于药物发现、制剂及培养基开发、工艺开发、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研究,同时参与药物注册及知识产权管理。多年来,公司已建立综合临床前研发平台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试验经验。公司的研发团队在设计及执行研究项目方面担当主导角色,并积极参与临床前研究、药物临床申请、临床试验及监管批准过程;同时,知识产权部门、临床部门、生产部门等也会参与公司早期的研发流程,协助公司选择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并降低在制造阶段可能遇到的技术风险。

    2、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原材料包括临床试验对照药、培养基原料、填料、药用辅料以及其他研发试剂耗材等。研发阶段公司依据临床试验研究计划,按需采购临床试验对照药,并根据临床试验研究计划制定试验用药的生产计划,再根据生产计划、实际库存情况等作出采购原材料品种、规格、数量等计划。在确定主要原料、包装材料等供应商时,公司会对市场供应情况、市场价格等信息进行调查,在商务谈判的基础上择优选择。公司通常会与供应商订立采购合同或采购订单,以确定双方购销合同关系。公司采购的服务主要包括临床试验服务、技术服务等,由公司在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中择优遴选。临床试验服务主要是公司直接委托医院开展临床试验服务,技术服务主要是指公司委托第三方CRO(非医院)协助开展临床前试验服务及临床试验服务。

    3、生产模式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守药品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公司搭建严格质量管理系统,建立了符合欧美和中国监管要求的一体化的CMC研发到商业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平台的质量科学技术与能力已与国际接轨,包含了从项目研发到物料管理、产品生产、质量控制、产品放行、产品供应链以及产品上市后跟踪的全生命周期,为公司产品在中国和海外其他地区的商业化奠定扎实基础。公司秉承“质量第一,与时俱进”的理念,实施质量体系的数据完整性、可追溯性及质量风险管理,持续不断地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的药品。

    4、商业化模式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四项药物在中国市场获批上市,分别是格乐立、普贝希、施瑞立和贝塔宁。其中,托珠单抗(TOFIDENCE)和贝伐珠单抗(Avzivi)均获得FDA和EMA上市批准,托珠单抗(TOFIDENCE)已在美国上市销售。公司对不同的产品及市场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不同的商业化策略。

    公司商业化部门由市场推广、国内销售、商务事务、医学项目4个团队组成。其中,市场推广团队主要负责产品定位和宣传、市场策略分析及营销活动策划、执行;国内销售团队主要负责市场销售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学术活动的推广、客户管理和拓展等,在各自的区域工作,以确保充分市场覆盖,提高市场渗透率;商务事务团队主要负责销售渠道、流向及物流、市场准入及政府事务等工作;医学项目团队主要负责上市后临床研究与医学支持、产品介绍、培训和专家答疑等。商业化部门下设的各个职能团队人员都具备丰富的创新药和自免领域药品推广、商务、医学和商业化经验。公司注重对整体商业化团队的管理和培训,同时通过科学的内部组织架构设计,有效提升销售团队运营效率。公司销售以自营分销、代理销售以及针对特定产品的授权许可销售分成的三种形式相结合;在选择市场推广商时,公司有严格的准入筛选与审核机制,包括实施网上检索,调查了解其经营状况、管理模式、合规情况是否满足公司的基本要求,必要时会安排人员现场考察,同时,也会开展年度评估工作及不定期现场评估检查,建立了“淘汰机制”。公司已建立严格的销售推广内部控制,依托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供应商管理制度》《市场营销部管理章程》及《市场营销部人员行为守则》等内控管理制度,对销售人员及销售推广相关活动供应商进行规范与约束,包括:要求销售人员入职时签署《反贿赂承诺书》;对销售人员开展防止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的职业教育培训等。

    公司与多家具有GSP资质的经销商签订《产品经销协议》,将产品销售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将药品在授权区域内配送至医院或者零售药店,并最终经临床医生处方用于适合的患者。公司产品主要通过经销商销售进入医院或零售药店,由经销商各自与医院或者药店签署合同。

    在全球主要市场,公司采用以全球性合作伙伴为主的商业化策略;在国际新兴市场,则采用全球性合作伙伴及区域性优势合作相结合的策略。

    公司通过海外合作不仅展示百奥泰在研发和生产方面的国际化能力,也能够将公司产品带给全球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生物类似药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内市场环境下,通过海外商业战略合作,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基于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商业合作可以优化公司的产品组合,强化企业发展重心,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未来,百奥泰将坚持自主研发,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外部合作机会。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是一家以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研发为核心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行业分类属于“医药制造业(分类编码:C27)”;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4754-2017)》分类,公司所处行业为“C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C27)”小类。

    (1)行业发展阶段

    ①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医药制造行业不仅是保障国民健康的基础产业,也是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中国制造2025》将发展医药制造列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把健康医药事业放到了战略高度;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创新药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开辟生命科学等新赛道等内容列入了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这标志着我国将把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命科学放在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近年来,全球老龄人口数量逐年上升,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世界人口展望》,到本世纪70年代末,全世界65岁或以上的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22亿,超过18岁以下人口的数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按照联合国有关老龄化的划分标准,我国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同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从近十年数据来看,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近十年增长了79.65%,其中医疗保健增幅最大,十年增长118.63%。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促进了医药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医疗支付能力的提升,居民医疗意识的增强也共同促进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

    ②医药市场概况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在过去保持着稳定增长,2019年至2023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从13245亿美元上升至14723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17667亿美元和20694亿美元。其中,中国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医药市场,位居全球第二,在2023年达到2315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2030年将分别增长至2911亿美元和3732亿美元。③公司主要产品所在领域的市场概况

    i.肿瘤治疗领域概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数据,全球癌症新发病例数持续上升,从2019年的1852.9万例上涨到2023年的2078.1万例,预计2050年全球将有超过3500万例癌症新增病例。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但是近年来数据显示,癌症发病率在上升的同时总体呈现低年龄组发病构成增加的趋势,即人群癌症发病年龄前移。

    受癌症发病率上升、癌症发病年龄前移以及医疗技术进步的影响,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持续上涨。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分析,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已经从2019年的1435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228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2.4%。预计到2030年,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19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1%。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82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416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7.2%,预计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在2030年将会达到人民币5484亿元,2023-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4%。

    近年来,抗肿瘤药物在获批数量和疾病范围上均取得了极大突破。2000年至2004年间,FDA平均每年批准的药物为7.4个,而在2023年,FDA的药物评估与研究中心批准了55种新药,这一变化主要是由靶向药物和生物制剂获批的增加驱动。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分析,2023年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以靶向药物(包括抗体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等)为主导,占整体市场规模的60.7%,不过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和普及,预计到2030年,免疫治疗将占据全球抗肿瘤药物市场的47.9%,肿瘤免疫治疗将会成为抗肿瘤药物市场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而2023年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以化疗药物为主,占整体抗肿瘤药物市场的47.5%,国内靶向药的引进及自主研发和临床普及程度相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仍旧存在差距。

    随着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的上市和普及,未来中国相关药物的市场占有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分析,预计到2030年,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中,靶向药市场份额将有所上升,免疫疗法的市场份额将得到大幅度提升,预计到2030年达到43.9%,成为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的主力军,支撑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ii.自身免疫治疗领域概况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被打破,从而攻击自身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引起损伤所诱发的疾病,目前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风湿、皮肤和胃肠三大类,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近年来,自身免疫细分治疗领域整体市场保持快速增长,据美国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协会(AARDA)统计,近几年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群体约占全球总人口比例的7.6%-9.4%。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全球各类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规模近5亿人,2022年全球自身免疫药物市场规模约达1323亿美元,已成为继肿瘤之后的第二大疾病市场,预计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市场在2030年将增长至1767亿美元,而中国自身免疫药物市场起步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有望于2030年达到247亿美元,较2020年实现十倍增长。

    中国自身免疫市场以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为主,其中银屑病患病率最高,达到2.7%,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患病率接近,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病率较低。自身免疫疾病过去主要通过非甾体抗炎药等传统的抗炎药进行治疗,随着医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目前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常用的创新药已经转变为创新靶向制剂,包括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如抗TNF(肿瘤坏死因子)制剂、抗IL(白介素)制剂和JAK1抑制剂等。

    iii.心血管治疗领域概况

    当前,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加之人口老龄化加速,心血管病仍是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疾病现患人数3.3亿。《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显示,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23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多个部门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90.7/10万以下。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临床综合征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加。全球每年约有700多万人被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虽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常见于老年人群,但是年轻人群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国民医疗支付能力和意愿的增强,以及政策支持和介入心血管手术的可及性提高,中国的PCI手术量预计将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技术质控中心数据,2023年中国大陆冠心病介入治疗注册总病例数为163.61万例,PCI病例数增长率为26.44%。

    iv.眼科治疗领域概况

    伴随着人口增长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眼病负担尤其是年龄相关性眼病,如白内障和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患病人数均呈上升的趋势。据《中国眼病疾病负担现状及三十年变化趋势》202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眼病患病人口总数为2.1亿,除去近视力丧失和屈光性眼病之外,眼科疾病危害较大的眼科疾病主要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老年性黄斑变性等。2019年因眼病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相比1990年增加了113.0%。其中,白内障和老年性黄斑病变导致的DALY增幅显著,分别为158.8%和142.1%。

    《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显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群低视力乃至失明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MD的患者数量也在持续上升,我国AMD患者数量从1990年的1201万例增加至2015年的2665万例,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至5519万例,其中70岁以上人群AMD的患病率为20.2%。

    (2)行业基本特点和主要技术门槛

    生物制造行业是高度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药物研发和生产依赖于先进的研发技术和生产工艺,投入大,周期长。主要门槛在于技术和资金。技术方面,生物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技术,随着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技术越来越集中在少数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和国际医药巨头手中,新进入企业难以突破专利壁垒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竞争优势;资金方面,为构建符合GMP要求的生产设施、保持研发技术优势和生产工艺技术优势,生物制造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资金支持,而巨大的资金需求也显著提高了行业的进入门槛。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百奥泰是一家创新驱动型新药研发公司,自创立以来就建立了具有领先技术水平的研发平台和具有成本优势的生产技术平台,并通过不断优化升级,突破新药研发和生产中的技术断点和瓶颈,持续开发并商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有效、患者可负担的创新药物,以实现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生物药进入海内外市场、惠及全球患者、树立领先生物制药国际品牌的目标。

    在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24年发布的首批《广州市创新药械产品目录》产品清单中共有7款为药品,公司已上市的4款产品全部被列入清单:

    公司自主研发的阿达木单抗(格乐立)于2019年11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国内唯一获批2个规格及8个适应症的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格乐立上市以前,阿达木单抗原研药的费用高昂;格乐立上市以后,原研药价格大幅降低。格乐立八大适应症已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患者可用上优质的生物制剂。报告期内,格乐立荣获2024年广东省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公司依凭格乐立的突出表现荣获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公司自主研发的贝伐珠单抗(中国商品名:普贝希,欧美商品名:Avzivi,巴西商品名:Bevyx)已在中美欧和巴西四个全球主要市场获批上市,是目前唯一进行全球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的国产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是首个且目前唯一获得FDA、EMA、ANVISA批准上市的国产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是目前唯一具有400mg/16mL规格的国产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公司自主研发的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中国商品名:施瑞立,美国商品名:TOFIDENCE)已在中美欧三个全球主要市场获批上市,TOFIDENCE是第一个由中国本土药企自主研发、生产且获得美国FDA上市批准的单克隆抗体药物,是首个且目前唯一获得FDA、EMA批准上市的国产托珠单抗生物类似药。

    公司自主开发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化学药品枸橼酸倍维巴肽注射液(贝塔宁)于2024年6月获得国家药监局的上市批准。贝塔宁是全国首个自主研发双功能抗血栓β3整合素受体抑制剂,用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包括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降低急性闭塞、支架内血栓、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的风险。2025年元旦,贝塔宁正式进行首批发货,将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带来新的抗血小板治疗选择。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2024年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国家药监局(NMPA)共批准了46款1类创新药上市,其中国产创新药数量为39款,较2023年的38款1类创新药(国产)有明显增长。此外,创新药国际化进程呈现出加速趋势,2023年,累计License-out交易58起,License-out项目的数量首次超过了License-in的项目数量。在2024年6月召开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共有426项研究被选为口头报告,其中55项来自中国,这一数量较2023年翻倍有余,再创历史新高,与5年前的19项相比更是增长了近两倍。此外,还有5项国产原创新药的临床研究入选了最新的突破性研究(LBA)类别。

    仿制药方面,随着政府出台政策调控药品价格、推动医改控费力度,市场对仿制药的需求不断上升,同时,未来几年,无论是小分子化药或是大分子生物药,均有多款重磅药物的关键专利到期,原研药失去市场独占权意味着仿制药企将迎来机遇。目前,仿制药行业已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状态,沙利文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全球仿制药及生物类似药的市场规模以1.4%的复合增长率从4367亿美元扩大至4620亿美元,未来增长趋势将延续预计2026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5355和6000亿美元。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抗体文库与展示技术:公司建立了拥有数以千亿计的独特抗体克隆库容和噬菌体与酵母展示平台。公司进一步优化抗体药物平台,建立了IDEAL(IntelligentDesignandEngineeringAntibodyLibraries)抗体药物开发引擎,为公司的抗体药物开发提供了进一步资源与保障,能够产生针对不同特征靶点的特异性抗体,即使对于新型靶点或独特表位,亦具更高的成功率。

    酵母展示库:为我们发现及生产全人源化抗体或功能域的核心技术。凭借酵母的真核特性可对蛋白质进行复合重组后改造,我们能在酵母展示库的丰富人源化抗体组合中,产生具有高特异性及稳定性的所需抗体。

    抗体结构与工程设计:公司已利用平台设计及开发一套完整的计算方法,以满足抗体研发中的精密计算需要。主要应用于抗体人源化、亲和力成熟以及其他多功能抗体工程与优化改造过程。此外,公司近期已开发的免疫原性预测技术,结合抗体序列及结构分析,可识别和解决候选分子开发初期出现的潜在瑕疵,优化抗体的结构与功能,使公司专注于更具潜力带来临床获益及商业价值的药物分子。

    抗体偶联药与偶联新技术:ADC药物是由单克隆抗体和细胞毒性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是一种定点靶向癌细胞的强效抗癌药物。通过这种靶向作用使得药物直接作用在癌细胞上,极大降低了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减少了毒副作用。ADC由于具备了抗体和细胞毒素的双重细胞杀伤机制,因此比单一的原代抗体具有更强的杀伤力,疗效更好,而且有效克服了原代单抗治疗易产生耐药性的缺陷。百奥泰的ADC通过自主研发的可剪切连接子,将抗体与毒性小分子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连接而成。公司的新ADC具有高效的抗肿瘤活性,毒性小分子有很强的细胞膜渗透能力,在ADC杀伤癌细胞后能释放并杀死附近的癌细胞,产生旁观者效应,有效克服肿瘤细胞的异质性。同时,公司的新ADC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血浆中释放的毒性小分子极低,降低了脱靶毒性的风险。

    ADCC增强与Fc工程:公司建立有多个抗体表达的不同宿主细胞。基于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改造的宿主细胞能够产生完全不含岩藻糖修饰的抗体。正常抗体的Fc区的岩藻糖阻碍抗体与FcγRIIIa(CD16a)结合,无岩藻糖基化的Fc区增加了抗体与FcγRIIIa的亲和力,因此去岩藻糖改造后的抗体能募集更多效应细胞被至肿瘤部位以增强ADCC效果(癌症治疗中治疗性抗体的主要机制之一)。

    双特异性与多功能抗体:公司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特异性与多功能抗体的技术,包括双靶点的选择和评估,双特异性抗体形式(Format)的选择和评估,双特异性抗体的表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公司目前正在开发针对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多种双特异抗体分子,其抗体形式包括共用轻链、IgG-scFv。

    工艺与生产技术:抗体药物一般由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生产,其核心技术和商业化成本主要取决于宿主细胞、高效表达载体、自主开发的个体化培养基和生产工艺条件研发与优化。公司的自主培养基开发技术为产业化生产和降低成本提供了保证。针对项目的个体化培养基和补料配方优化,调控产品的酸碱异构体与糖型,提高产品蛋白纯度,降低不完整片段等杂质的含量,对提高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公司具备自主培养基开发技术,与依赖外部技术相比,将显著地降低公司成本,同时减少对外部供应的依赖。

    产品质量研究与技术开发:公司建立了一体化的质量研究平台,对标欧盟、美国和中国监管需求,具备了覆盖早期研究、赋能上市申报及支持商业化生产整个药品生命周期的全方位的产品质量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为单抗、双抗、ADC、重组纳米疫苗等药物研发到商业化生命周期保驾护航。该中心协同工艺制造流程,可提供早期新药候选分子成药性评价、抗体高表达细胞株开发、细胞上游培养、下游纯化和制剂生产工艺开发和放大、生产技术转移到商业化生产等面向产业化的工艺开发、表征、验证的质量研究。该分析和质控中心拥有国际先进尖端大型分析仪器设备数百余套,提供终端产品从初级到高级结构,纯度和杂质谱分析,生物活性和免疫原性,安全性评估,及工艺过程分析与在线检测,内外源性污染物安全性分析,可提取物和浸出物分析,工艺可比性和质量相似性评估,体外药效分析和全套的稳定性检测与研究,含长期、加速、强制降解因素、临床使用配伍、运输稳定性质量研究等。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累计提交专利申请75项;获得专利授权9项;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已授权的境内外专利66项,249项待审批专利申请,覆盖中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世界知识产权组织(PCT)、美国、欧洲专利局(EP)、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新西兰、以色列、墨西哥、新加坡和卢森堡。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丰富的研发管线储备,坚实未来可持续发展

    公司为一家研发主导的生物制药公司,在药物开发、注册批准及商业化方面拥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公司已建立卓越的经验证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和充足的技术储备。在创新药领域,公司自主开发的用于心血管疾病的1类化学药品:贝塔宁(枸橼酸倍维巴肽注射液)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公司专门设计用于眼底病变治疗的单克隆抗体BAT5906已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公司ADC技术平台下已有4款产品处于临床阶段。同时,公司新一代靶向PD1,HER2,CTLA-4,CD20,OX40抗体和新一代双特异抗体BAT7104(CD47和PD-L1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PD-L1/IL-15双功能抗体融合蛋白(BAT7205)已经逐渐逐个进入临床研究;更多的针对肿瘤免疫检查点、肿瘤靶点、肿瘤微环境的新型抗体项目已经完成临床前研究。

    在生物类似药领域,公司重点关注关键性肿瘤产品和集中于自身免疫领域产品。在自身免疫领域,公司目前已有阿达木单抗(格乐立)在国内上市,托珠单抗(施瑞立,TOFIDENCE)在中美欧三地获得上市批准,乌司奴单抗(BAT2206)已分别在中美欧三地递交上市许可申请并获得受理,戈利木单抗(BAT2506)向NMPA和EMA的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得受理,司库奇尤单抗(BAT2306)已获得NMPA的上市许可申请受理,产品管线还有多个自身免疫领域的产品,靶点包括IL-5,IL-4Rα等;在肿瘤领域,公司已有1款生物类似药:贝伐珠单抗(普贝希,Avzivi,Bevyx)已在中美欧和巴西四地获得上市批准,帕博利珠单抗(BAT3306)目前正处于全球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2)全面的抗体开发技术与能力

    公司已开发全面的抗体药物研发技术,涵盖由抗体发现、筛选至设计、过程开发及过程验证的全面开发过程,此等技术相辅相成,为公司提供灵活性及兼容性,以合乎成本效益的方式精确设计及开发一系列出众且合适的候选药物。

    公司拥有卓越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已构建6大研发平台,包括:噬菌体展示全人源抗体库、酵母展示库、抗体结构设计平台、ADCC改造平台、ADC技术平台、双特异与多功能抗体,确保了可持续的创新能力,以及完整的创新药研发能力。通过充分应用自身的核心技术,公司获得了多项“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工程实验室、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

    (3)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及按照全球标准而操作的严格质量管理系统

    公司已拥有多项产品的生产能力,包括研发用药、临床用药、商业化生产等不同阶段的单抗药物的原液到无菌制剂的生产。

    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原液生产线总容积已达66500L,单克隆抗体原液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更好地满足多个候选药物的临床样品需求及商业化需求,同时为公司带来更具有竞争力的生产成本优势,为公司当前及未来创新药物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保障和灵活性。

    公司始终秉持“质量源于设计、质量源于文化”的核心理念,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的国际化质量管理体系,以超越行业标准的严苛要求驱动产品质量升级,为全球患者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生物医药解决方案。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已通过NMPA、FDA、EMA、ANVISA、等全球核心监管机构的GMP认证及常态化核查,实现中国、美国、欧盟、拉美等主流医药市场的准入资质全覆盖。公司以ICHQ10、ISO9001等国际指南为框架,建立全员参与的持续改进机制:①质量文化渗透:通过分层级GMP培训体系与质量KPI考核,将质量意识深植于企业DNA;②精益管理实践:运用六西格玛工具开展偏差管理、CAPA(纠正与预防措施)及变更控制;③科学技术理念:运用QbD理念,搭建从细胞株筛选、自主培养基开发、生产制造工艺、检验方法到验证管理的技术平台,确保产品质量一致性,工艺稳健性;④严格标准执行:从原料采购到成品放行,全程执行经过验证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关键生产工艺参数实行实时监控与数据完整性管理;⑤先进技术支撑:引入现代化检测设备与信息化管理系统(如LIMS、DMS、WMS),提升质量控制效率与精准度;⑥风险管理机制:基于ICHQ9原则构建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实现质量风险识别、量化与缓释的动态闭环管理。定期开展质量回顾分析,运用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工具系统性识别并管控潜在风险。

    (4)不断完善的营销体系,全球化的商业合作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公司积极拓展国内市场,销售网点已覆盖中国除西藏及港澳台地区外的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销售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目前,公司四款已上市药品:格乐立(阿达木单抗)、普贝希(贝伐珠单抗)、施瑞立(托珠单抗)和贝塔宁(枸橼酸倍维巴肽)均已在中国除港澳台地区的其他省、直辖市、自治区成功挂网。其中,格乐立已与超过1500家处方医院及超过1500家药店达成合作;施瑞立已覆盖全国各大连锁药房、100多家各省级商业公司和300多家医院终端;贝塔宁已覆盖全国近百家各省级商业公司和医院终端;普贝希与百济神州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由百济神州有限公司进行普贝希在中国市场(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开发和商业化。在全球主要市场,公司采用以全球性合作伙伴为主的商业化策略;在国际新兴市场,则采用全球性合作伙伴及区域性优势合作相结合的策略。公司通过海外合作不仅展示百奥泰在研发和生产方面的国际化能力,也能够将公司产品带给全球更多有需要的患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在生物类似药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环境下,通过海外商业战略合作,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基于公司的发展策略,通过商业合作可以优化公司的产品组合,强化企业发展重心,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5)多元化、国际化且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及研发团队

    公司拥有一支实力强、国际化的研发团队,参与过多项国际知名跨国制药企业药品的研发、产业化和国际上市申报工作以及多个生物药产品的上市前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工作。公司在新药发现、药学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药品注册和药品生产等方面均有相应的高级人才牵头和管理,具备推动临床候选药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丰富实践经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已被验证。公司团队核心人员曾任职于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及领先的国际制药公司,核心技术成员包括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广东省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创业团队等。

未来展望: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医药研发行业具有高精尖技术密集、资本投入大、开发周期长、创新风险高等特点,随着研发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管线日益丰富,药物数量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医药研发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License-out交易金额和首付款不断创下新高。政策层面,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为医药研发营造了全方位的利好环境。同时,数字化技术与生物医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有力加速了新药研发进程,进一步推动医药研发行业向智能化、精准化迈进。不过,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完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链条、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这将促使企业综合考量战略规划与转型升级,把握机遇,加速自身成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秉承“创新只为生命”的理念,基于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发现,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其它危及人类生命或健康的重大疾病。公司的近期目标是为全球患者研发、生产和提供同类最优和生物类似药等可负担优良药剂,通过建立全球和区域市场合作伙伴关系,让这些产品以最快的速度覆盖全球,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公司的长期目标是扩大产品组合,重点关注PD-1后时代的肿瘤免疫治疗、创新和同类最优的ADC产品肿瘤靶向治疗,关注心血管、眼科、重大传染病防治以及其他未满足的全球医疗需求。

    (三)经营计划

    1、技术研发

    公司将持续聚焦核心治疗领域,以创新为主导,同时兼顾生物类似药的开发,推动公司的长远发展。

    创新药开发:在肿瘤领域,公司全力推进新一代抗体偶联药物(ADC)平台的研发,凭借在该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研发经验,不断优化ADC平台,旨在开发出疗效更优、安全性更高的产品,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提升公司在肿瘤治疗市场的竞争力。在自身免疫领域,公司在积极布局双特异抗体的研发。双特异抗体可以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从而发挥独特的免疫调节作用,有望攻克传统疗法难以解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难题,或者加强单药疗效。公司将积极开展相关研究,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探索双特异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潜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生物类似药开发:公司将积极布局后续具有潜力的生物类似药品种,涵盖肿瘤和自身免疫等核心治疗领域广泛应用的热门生物药,力求在生物类似药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进一步丰富公司的产品线,为更多患者提供可及性更高的优质药品。

    临床联合用药:公司高度重视临床联合用药的研究。在肿瘤和自身免疫领域,联合用药能够整合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产生协同效应,提高治疗效果。公司将基于扎实的临床前研究,精心设计联合用药方案,积极开展临床试验,评估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动临床治疗模式的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治疗策略,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制药领域的领先地位。

    2、生产管理

    公司将以“全球合规,智能高效”为核心战略,持续优化生产体系,构建覆盖研发到商业化的全链条制造能力,支撑创新药国际化战略落地。

    智能化产能升级:推进已完成建设的永和二期36000L原液和制剂产能投入运行和使用,更高的自动化生产线提升公司产品供应能力和在研品种的生产便利性;生产系统不断引入先进技术,赋能生物制造。

    全球化质量合规体系:持续改进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满足全球市场监管要求。引入精益制造理念,制定质量活动KPI,持续保障药品质量安全性。

    供应链韧性强化工程:推进原辅料、耗材的供应商开发与质量对标,实现关键物料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继续优化计划、储存、发运等供应链环节,提高药品供应的安全性和及时性。生产技术的迭代:通过从源头的优化和改进,提高单抗产品产量,提升供应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3、商业化合作

    公司将继续建立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关系,拓展市场版图。公司的部分产品按照NMPA、FDA及EMA相关指导原则,在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将符合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商业化的监管条件。随着药物项目的推进,公司的知识产权的价值逐渐显现。转让或许可若干在研药物的海外权益既可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收入,又可为公司带来品牌影响力。通过与国际知名药企和国内药企建立合作关系,开发国内外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公司业务的地域覆盖。公司会继续开拓、评估及选择性地向知名生物药业公司透过共同发展或特许协议寻求策略性合作关系的机会,以丰富产品组合及以低成本及风险扩大全球版图。公司会综合评估研发能力、药物组合及开发经验、管理及研究团队的强项、业务规模和影响力等因素选择合作伙伴。

    4、企业管理

    公司将不断完善公司制度与治理结构,提升内部管理效率,提高管理质量与水平。公司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现行制度进行细致的完善与更新,进一步明确管理层职责;同时,公司将着力加强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以提升治理效率与成效;此外,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内部控制机制,优化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公司各项业务合规运行,保障公司运营的合规性和稳健性。

    5、人才建设

    公司将进一步扩充人才团队,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公司强大的产品组合乃基于公司团队在研究及开发抗体药物方面的优秀专业知识,亦包括高效的研发执行能力。为巩固此竞争优势,公司将继续于境内外招聘中高层的研发技术人员,并持续完善研发人员的绩效管理系统。此外,公司预计将于未来数年推出新产品,新产品的市场推广需要更为专业的销售人员,公司会继续加强对于销售人员的专业生物制药知识要求,注重提高销售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4-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