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5 22:11:43
(原标题:佛山储能突围:开辟长时储能新赛道,制造业生态成竞争关键)
南方财经记者赵晓晨 实习生陈丽虹 佛山报道
近期,广东环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亮向客户展示的业务新焦点,已从氢燃料电池双极板转向液流电池双极板。这家从佛山氢能产业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正将燃料电池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应用于一个更具潜力的新赛道——液流电池。
“这是除锂电池之外,降本空间最大、最有望实现大规模应用的长时储能技术之一。”邓亮告诉南方财经记者,该公司在南海区丹灶镇打造的液流电池双极板生产基地预计明年3月投产,已经和客户达成约6000万元的意向订单,预计每年可创造1.5亿至3亿元的经济价值。
环华氢能转型背后,是新型储能正从单一锂电主导走向多元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
当风电、光伏装机量激增,电网面临的挑战已从短时调峰升级为应对更长时间尺度的能源缺口。解决“数日无风”或“连日阴雨”的难题,需要一种能稳定放电4小时以上的长时储能技术,液流电池快步走到聚光灯下。2024年,我国液流电池装机规模较2023年增长10倍,被业界称为从“1”向“N”的关键一步。在这个新兴赛道上,佛山与大连、北京等城市站在了相近的起跑线上。
作为全国工业第四城,佛山正以其庞大的应用场景和制造业根基为支点,在液流电池、氢储能等非锂电技术路线上开辟“第二战场”,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佛山有持续增长的区域能源需求带来丰富的应用场景、完善的制造业体系支撑储能产业链纵深融合、逐步成熟的市场化机制创造可观的运营收益空间。这三重优势相互叠加,形成了佛山在新型储能产业中的独特竞争力。
此外,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佛山还能够联合周边城市推动跨区域资源调配,进而在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与产业链协同上实现更多更深入的突破。随着更多像环华氢能这样的企业在细分领域持续深耕,佛山有望在未来的能源变革中卡住关键身位,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宝塘储能站是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新型储能电站。
坐落于佛山南海狮山镇的宝塘储能站,占地58亩,规模相当于5.5个标准足球场。站内,88套磷酸铁锂储能系统分七个区域整齐排布,一座两层主控楼立于中央,两回110千伏线路经铁塔接入区域电网,构建起一个高效、集成的储能运行体系,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新型储能电站。
宝塘储能站的建成投运,是佛山在大湾区能源体系中角色升级的一个缩影。佛山从一个能源消费城市,开始向兼具调节、调度功能的区域能源节点城市演进。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其在储能产业上日益坚实的规模基础。
据统计,佛山现有新型储能产业相关企业约50家,已建、在建和拟建的新型储能项目超200个、总投资超1500亿元。在南海区,这条产业链已经实现了从上游材料、中游装备到下游应用的全链条覆盖。2024年,佛山全市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56.4万千瓦,位居广东全省第一。
在锂电池领域,瑞浦兰钧投资103亿元在狮山镇建设年产30GWh的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在液流电池领域,广东环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丹灶镇建设双极板生产基地;在储能装备领域,一批本土企业专注电力转换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
而随着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叫停“强制配储”政策,新型储能产业正加快从“补短板式的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的价值适配”的新周期。佛山初步形成的新型储能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布局也迎来一个新风口。
长时储能正成为佛山企业积极布局的潜力赛道。
从全球视野看,长时储能技术竞争已超越企业层面,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能源部推出的"长时储能攻关"计划、欧盟的"电池创新路线图"都将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列为重点。在这场全球性赛道上,许多中国城市正通过差异化布局抢占制高点。
而相较于锂电池产业已形成的巨头垄断格局,液流电池领域仍处于群雄逐鹿的早期阶段,为佛山企业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机遇。
“相较于锂电,液流电池的规模经济效应还远未充分发挥,佛山可以此为切入口找到新的增长点。”仙湖实验室氢能与燃料电池测试中心主任张锐明表示。这一判断正在得到市场验证。在佛山控股集团的战略布局中,液流电池与钠离子电池、固态及半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并列,成为重点投资方向。
当前,液流电池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实践路径多以液流电池+锂电混合储能为主。这种混合模式能够兼顾液流电池的长时储能优势和锂电池的高功率、快速响应特性,也更符合今年发布的《广东省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路线图》中鼓励的"锂电为主+非锂电为辅"的发展思路。
邓亮介绍,若全部采用液流电池,成本过高,投资回报周期长,会影响企业投资意愿,通过混合配置、政府补贴、技术攻关等支持方式,可推动液流电池产业加速发展。在他看来,佛山完全可以在已有多个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的基础上,探索出更具经济性的混合储能模式。
除了液流电池,佛山在氢储能领域的布局更为深入。“‘电-氢-电’转化的效率虽然相对较低,但当需要跨季节、跨地域的能源储存和调配时,氢储能的能量密度和储存周期优势是电化学储能都无法比拟的。”一位氢能企业负责人指出。
2024年4月,总投资约103亿元的瑞浦能源华南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在狮山镇竣工投产。这个瑞浦兰钧落地广东的第一个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基地,将建成年产量为30GWh的高端动力与储能锂离子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配套制造基地。
"两个小时车程内,所需配套基本都能找到。"广东瑞浦兰钧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森曾表示,佛山有两个明显优势:一是市场广阔,佛山及周边城市有着很好的新能源产业基础,一汽-大众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众多;二是产业链完善,发展能源动力与储能产业所需的绝大部分配套材料和设备供应商都分布在广东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
在储能产业进入“市场化深水区”的今天,区位竞争维度正从传统的资源优势转向市场距离和供应链响应速度。佛山地处大湾区负荷,其高密度制造业生态能够助力于“响应速度”,符合当前储能产业竞争的新逻辑。
另一方面,佛山8万多家的制造业企业正在催生多元化的储能需求。陶瓷厂需要应对持续的生产用电,数据中心要求毫秒级的供电可靠性,重型机械装备则需要高功率的瞬时能量支撑。这些差异化需求,催生了锂电之外的技术创新空间。
实践已在佛山多处落地。位于天庄冷链物流园的广东能源天业冷链光储充示范站,是全国首个将钙钛矿光伏组件应用于建筑立面并配套半固态电池储能的一体化项目。而在顺德川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由南方电网打造的近零碳示范项目,每年为园区节约电费超百万元,减排二氧化碳约920吨,更助力园区企业产品获得国际低碳认证,实现2024年订单翻倍增长。
佛山三水区首个独立储能电站。
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王子缘表示,遍布佛山五区的制造业企业,尤其是陶瓷、家居等用电大户,对利用储能系统进行峰谷电差价套利、优化用能成本有着迫切需求,为工商业储能提供了最直接的市场动力。仅在南海,8万余家制造业企业的储能需求规模就达8000兆瓦时,市场潜力合计超过百亿元。
在佛山多个储能示范项目积累的海量运行数据,正成为这座城市在储能产业竞争中最宝贵的资产。这些来自真实场景的数据,不仅为技术优化提供了依据,更让佛山在行业标准制定中拥有了独特的话语权。同时,佛山还让储能产业发展融入本地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形成"制造业需求牵引储能技术迭代,储能技术升级反哺制造业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逻辑下,佛山不再仅仅是能源消费城市,更逐步演进为具备调节能力的区域能源节点;而佛山的新型储能产业,也成为“需求驱动+制造赋能”发展模式的一大样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25
智通财经
2025-11-25
观点
2025-11-25
观点
2025-11-25
智通财经
2025-11-25
和讯财经
2025-11-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