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11-25 20:11:00
(原标题:创投观察:连续“跌停”,软银怎么了?)
如果日本股市有10%的涨跌停限制,那么软银集团已经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板了。整个11月,软银集团的股价跌幅超过40%。市值蒸发逾千亿美元。而在11月之前,软银集团股价曾走出了历史级别的上涨行情,仅仅用了6个月时间股价翻了3倍,并且成为继丰田汽车之后日本第二家市值突破40万亿日元(约2550亿美元)的公司。
软银集团究竟经历了什么?
软银集团的股价异动,本质上是市场对其核心投资逻辑的改变,而导火索正是孙正义全力押注的AI赛道。11月11日,软银集团发布了一份远超预期的财报。但让人意外的是,软银集团宣布清仓了英伟达的股票持仓,同时宣布向OpenAI追加投资225亿美元。
尽管软银称这是“战略性资源重配”,但显然,市场并不认可这次“换仓”操作。投资者更担忧其错失科技巨头后续增长红利,要知道2017年软银曾因过早清仓英伟达错失千亿美元收益,历史重演的担忧让投资者用脚投票。
更值得警惕的是投资收益的“账面幻象”。软银2025财年二季度166亿美元净利润中,146亿美元来自OpenAI估值从2600亿美元飙升至5000亿美元的增值,但其中80亿美元是尚未实际出资的“远期合约”收益。这种会计处理下的浮盈,在OpenAI估值波动时极易蒸发,MST Financial分析师大卫·吉布森直言:“市场终于意识到,软银的盈利数据远没有表面那么坚实”。
如果说投资组合承压是内因,那么宏观环境与行业周期的共振则成为压垮股价的外部稻草。11月的全球资本市场正经历“流动性收紧预期”的冲击,美国就业报告喜忧参半让市场质疑美联储降息决心,金融环境收紧直接引发风险资产抛售潮。对于负债率高企且依赖融资的软银集团而言,这种环境的杀伤力尤为显著。
与此同时,美股市场的剧烈波动直接传导至亚太,纳斯达克指数因英伟达财报上演“大涨转大跌”的戏码,作为日经225指数权重股的软银,成为市场避险情绪的主要宣泄对象。
AI行业的“循环式交易”进一步动摇投资者的信心。英伟达公司宣布将向OpenAI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作为交换,OpenAI承诺在这些中心部署数百万颗英伟达芯片。类似这种交易在科技巨头之间不断发生。这种资金循环制造的增长假象,让投资者联想到互联网泡沫时期的行业乱象。当市场开始审视AI投资的可持续性时,押注最激进的软银自然首当其冲。
孙正义将软银集团未来押注于AI的逻辑并非毫无支撑:AI Agent的商业化落地加速、科技巨头资本开支持续增长,确实为AI基建带来长期需求。但短期来看,资金链紧张与核心资产变现风险已迫在眉睫。
数据显示,软银已承诺的对外投资总额达1130亿美元,而可动用资金仅约585亿美元,545亿美元的资金缺口亟待填补。尽管CFO后藤义光强调,将通过项目融资而非出售核心资产解决资金问题,但“星际之门”这类缺乏短期现金流的项目,很难说服投资者买单,最终可能仍需减持ARM等核心股权——而这将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战略资产贬值。
软银集团的困局本质是“激进投资与风险管控的失衡”。孙正义曾凭借对阿里的早期投资封神,但近年多次在科技周期拐点误判——过早清仓英伟达、在WeWork等项目上巨亏,暴露其战略缺乏弹性的问题。此次AI豪赌若成功,或将重塑集团格局;若失败,核心资产被稀释的风险将彻底动摇软银根基。
校对:冉燕青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