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11-25 12:42:00
(原标题:锚定7万亿目标 体育产业构建消费增长新动能)
11月21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璀璨的夜色中落下帷幕。这场跨越粤港澳三地举办,为期12天的体育盛会,不仅展现了中国运动健儿的蓬勃生机,更以体育为纽带,推动大湾区协同发展。
据统计,截至11月16日,本届全运会市场开发收入(包括赞助、捐赠、特许经营、门票)达到18.4亿元,广州和深圳共接待游客总量1804.9万人次,旅游消费金额分别同比增长15.33%和24.48%,展现赛事活动对文旅消费的强劲拉动。
本届全运会设竞技比赛项目34个大项419个小项、群众赛事活动23个大项166个小项,共计吸引14252名专业运动员和约1.1万名健身爱好者的参与,真正将体育赛事延伸到民间,绘就一幅“全民全运”的生动画卷。
不止是全运会,地方各具特色的球类联赛,也吸引着大众目光。首届“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打造了现象级的“体育盛宴”,现场观看达243.3万人次、线上观看达22.2亿人次。在“苏超”火爆出圈后,“赣超”“川超”“蒙超”等各省市足球联赛相继崛起,在2025年的夏天,为中国草根足球写下最为滚烫的注脚。它们不仅点燃了无数国人的足球梦想,更以席卷之势,将全民健身的热潮推向新高。
赛事经济:撬动体育消费的有力杠杆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群体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顶级赛事凭借高水平竞技的观赏性、不可复制的稀缺性、深远的品牌价值以及跨越文化壁垒的强大号召力,成为媒体平台上有能力吸引数亿观众实时关注的“超级内容”。
从赞助企业来看,体育赛事与企业的“联姻”,其本质上是一场通过专业化分工与资源整合,实现价值共创、互惠共赢的战略合作。以刚刚结束的全运会为例,本届全运会赞助规模创历史新高,总额近16.5亿元,并吸引了40家扎根大湾区的品牌参与赞助,充分体现了市场对全运会这一IP商业价值的认可。
企业投身赛事,一方面是借助赛事巨大流量进行品牌曝光,强化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另一方面则是通过体育赛事推广实现产品“破圈”,触达不同年龄、地域、行业的受众。
从举办城市来看,体育赛事举办期间,相关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中,对所在城市的旅游、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产业起到强大的辐射和拉动作用。2025年“苏超”实现“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显著杠杆效应,充分证明了赛事巨大的“乘数效应”和消费带动力。
与此同时,顶级赛事作为连接政府、主办方、赞助方、观众等多方力量的“超级枢纽”,历来对城市发展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一方面,赛事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更新,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实现“赛事+”融合,为城市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通过赛事,更加广泛地宣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体育赛事的导向价值,在于它通过对运动项目“力与美”的展示,打通了观众“观看—参与—消费”转化链条。顶级赛事的影响力激发国人运动参与热情,催生装备购买、技能培训、场地租赁等需求,进而激活大众体育消费市场。2024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报告数据显示:杭州亚运会期间,体育及相关消费高达489.6亿元。
舒华体育在接受证券时报·数据宝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水平体育赛事对消费的拉动效应非常显著——赛事不仅激发公众的运动热情,同时也带动体育装备、健身服务和观赛体验等多方面的消费升级。
舒华体育认为,要让顶级赛事更好地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真正推动大众体育消费,在设计与运营上可以侧重几个方面:一是在赛事周期中嵌入大众可参与的环节,让顶级赛事成为“可触及的体验”;二是注重赛后场馆与设施的综合利用,推动专业场地向公众开放,延伸赛事服务功能;三是发挥运动员和赛事IP的示范效应,通过明星互动、运动科普等传递健身理念,引导大众形成科学锻炼习惯,从而激发持续的消费需求。
体育产业:剑指7万亿市场规模
体育不但提升国人身体健康、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催生了庞大的消费市场。这种由全民健身热忱转化而来的消费动能,正日益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不断提振体育消费,增强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消费组组长何伟在接受证券时报·数据宝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国经济工作的重心从过去几十年强调发展生产力转向同时兼顾生产端和需求端,体育产业过去长期聚焦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聚焦于荣誉的争取而非体育消费。如今中国已是全球体育强国,未来注重发展体育消费和发展体育产业,是符合时代特征的转向。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体育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由小众领域向支柱产业的跨越。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我国体育产业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71万亿元快速增长至2024年的3.8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9.56%。
从企业层面看,体育相关企业注册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9日,国内现存体育用品相关企业多达1754.11万家。从注册量来看,2021年以来,体育相关企业年注册量显著提升。2023年达到峰值,全年企业注册量多达473.3万家,同比增长55.53%。2025年以来已注册企业达到421.72万家,全年有望超越2024年水平。
大众体育:打造消费增长新引擎
近些年来,各类新兴运动相继涌现,成为助推大众体育消费的新增长极。
路跑运动、路跑赛事正加速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路跑人群消费与赛事经济发展趋势与特征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路跑赛事参赛者年度消费总规模达168亿元,相较于2023年增长了26%。
冰雪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已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2015年以来,中国冰雪产业规模显著增长,从2700亿元迅速扩张至2024年的980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53亿元。
同时,跑马热、骑行热、户外热持续升温,攀岩、冲浪、马术等小众新兴运动项目加速“出圈”。京东《2024年体育消费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京东运动销售金额较2019年同期有数倍增长,其中滑雪运动、户外鞋服、体育用品、棋牌麻将、户外装备增长均在100%以上。
从体育用品细分产业来看,运动鞋服是规模最大、消费最活跃的品类。根据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为5425亿元,同比增长10.13%,预计2025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将达到5989亿元,同比增长10.40%。健身器材赛道同样未来可期,2024年中国健身器材市场规模为819.50亿元,同比增长11.63%,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1.40亿元。
何伟对于中国大众体育消费市场表示看好。他指出,大众体育蓬勃发展的关键是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转向体育产业、体育消费,后者是经济导向、需求导向,这是模式的转变。成功的产业、商业模式能够将体育与娱乐相结合,提供更多的情绪价值,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
他指出,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政府作为裁判,需要提供适合业态发展的土壤。“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都是在朝向一个更宽松、公正的市场环境。
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如今,体育(赛事)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其真实内涵早已超越竞技较量和商业开发的表层价值,不断延伸至更为广泛且深刻的导向意义,从而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体育强是国民健康之基。于个人而言,体育是“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实践场。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的理念以及“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指明,人民良好的身体健康水平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与此同时,体育对于个人精神力量的塑造也大有裨益。在运动(竞技)中所锤炼出的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品格,会从体育场内延续至场外,使人在面对困境时也有迎难而上的勇气。
近些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场地设施建设,就是为了解决全民健身道路上所面临的“牛鼻子”问题。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体育场地增至484.17万个,同比增长5.42%;体育场地面积为42.3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3.0平方米。
体育强是民族精神之魂。在宏观层面上,体育则升华为一种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与凝聚力,成为塑造国人身份认同、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既表现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幅以科技绘就的“和”字文化画卷,也蕴藏在刘翔、中国女排、樊振东等奥运健儿逆转夺冠的传奇瞬间。这些高光时刻共同构成了国人关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图腾,也向世界清晰传达了东方古国的文明底色。
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将体育强国建设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这是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全面发展体育事业,不仅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还有体育产业、文化等都要发展,才能实现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当今中国,“东亚病夫”的屈辱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从运动健儿赛场拼搏激荡民族精神,到全民健身筑牢健康华夏根基,体育事业早已深度融入国家发展的血脉。“体育强”“体育兴”不仅代表着竞技体育的成功,更是人民健康的标识、国家形象的窗口、社会活力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当体育强国梦汇入中国梦的时代洪流——在那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止由金牌的荣耀铸就,更由无数心怀热爱、勇于挑战的灵魂共同加冕。
声明:数据宝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校对:王蔚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时报网
2025-11-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