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11-20 16:12:48
(原标题:纳芯微A+H上市在即,国产模拟芯片迎来转折点)
在国产模拟芯片被视为“最难啃的硬骨头”时,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纳芯微”)一举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即将在香港主板完成A+H上市。
从表面看,纳芯微只是排在中国模拟芯片市场第五的中型玩家;但在汽车模拟芯片、数字隔离芯片、磁传感器等高壁垒赛道中,它却是国内第一。
这种整体虽不突出,但细分极强的反差,让它既不像巨头那样稳,也不像初创公司那样轻,反倒成为国产模拟芯片行业转折点上一抹独特的风景。
只是高速增长背后,毛利率持续下探、亏损反复扩大、产品结构尚未完全稳固,其业绩表现与扩张路径之间的张力,可能比外界看到的更具挑战。
模拟芯片的增长困境,高增长与亏损并存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纳芯微收入增长惊人。2022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16.7亿、13.1亿、19.6亿,2023年受周期影响,2024年大幅反弹;2025年前9个月营收23.66亿,同比增长73.18%,上半年营收15.24亿,同比增长80%。
这由于纳芯微选择的是单点突破路线,其押注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这三类构成智能化设备底座的产品,布局“感知→信号处理→供电”的完整链路,形成不可替代的结构性位置,如同掌握身体平衡的核心肌群。
然而,纳芯微也未能摆脱国产模拟芯片公司上市前亏损的“行业通病”。
毛利率连续下滑,利润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从2022年的48.5%降至2024年的28%,2025年上半年约33%。这源于其拓展产品矩阵后进入成本敏感领域,使得成本受下游压价形成制约,短期内难以支撑毛利的稳定。
2022年盈利2.5亿元,2023年至2025年前9个月分别亏损3.05亿元、4亿元、1.4亿元(扣非后1.77亿)。
一直以来,做高壁垒产品需重研发,做汽车与能源客户需漫长验证周期,做系统级链路需承担多产品并行开发成本,这导致增长越快,短期越亏,但不快速扩张又难以追赶外资巨头和实现未来盈利。
毕竟,现阶段国内模拟芯片市场虽潜力巨大,但竞争格局固化,外资巨头占据核心,本土企业多集中在红海领域。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国内模拟芯片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211亿元增至2024年的1953亿元,预计2029年达3346亿元,2025至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1%。
总体来看,纳芯微的高速增长与持续亏损并存,是其所选择押注三大底座产品的必然代价,这意味着纳芯微需要以更高研发投入、更长客户验证周期和更重的产品矩阵扩张来换取未来位置。
也正因如此,纳芯微的上市不会是终点,而是一个迈入下一阶段的起点。
A+H上市后,纳芯微面临的三场硬仗
在中国模拟芯片市场扩容、竞争格局固化的大背景下,纳芯微必然要面对三场决定其未来走向的硬仗。
其一是在汽车电子时代能否守住领先优势。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每辆车模拟芯片价值量上升,辅助驾驶、高压电控等环节对其需求大增。
尽管,2024年纳芯微汽车模拟芯片排名中国厂商第一,但汽车芯片验证周期长,ASP不高,规模化后毛利易被压缩,海外Tier 1厂商竞争激烈,而国内车市“价格战”也将传导至上游供应链。
这意味着纳芯微需要在扩张中保持稳定盈利能力,而这对fabless公司是能力与成本管理的极限测试。
其二是传感器市场增长下的竞争加剧挑战。招股书显示,中国传感器市场潜力巨大,2024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2725亿元,其中压力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643亿元。
尽管纳芯微在磁传感器领域市占率中国第一,但未来面临海外厂商在高端领域的壁垒、国内厂商的价格竞争,且扩展多矩阵传感器对研发资源要求较高。未来能否稳住磁传感器优势并实现多品类规模化突破,将决定其能否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
其三是毛利下探与扩张的平衡难题。规模化扩张与毛利稳定是国产模拟芯片公司的普遍矛盾。纳芯微若继续扩大产品线,短期毛利承压;若收缩,则可能失去增长动力。
上市后,市场将持续关注其毛利走向、产品线能否做大、研发体系能否支撑长期增长。纳芯微或成国产模拟芯片企业第二增长曲线的分水岭。
而且,在长期扩张与短期压力间找到战略平衡点,这不仅是纳芯微的挑战,也是中国模拟芯片产业的共同命题。
在大盘扩容、竞争洗牌的背景下,纳芯微既处风口,也临悬崖,上市只是开始,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11-20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11-20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11-20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11-20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11-20
证券之星港美股
2025-11-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