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COP30进入下半场,“贝伦一揽子计划”成谈判焦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9 19:39:52

(原标题:COP30进入下半场,“贝伦一揽子计划”成谈判焦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 报道

在巴西贝伦举行的持续了八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已步入下半场。

虽然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某些进展,但围绕气候资金的深层分歧仍未化解。关于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和1.3万亿美元融资路线图的谈判仍未启动,1.5℃温控目标的前景依然不明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警示,面对气候危机,“绝不能将时间浪费在战术拖延或蓄意阻挠上。”

业内普遍认为,COP30大会谈判进入胶着状态,在会议开启前期已有端倪。从关键缔约方的行动来看,一方面,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全然缺席COP30谈判;另一方面,欧盟204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在COP30开幕前“匆匆交卷”,部分目标被业内认为“缩水”或“妥协”。

随着第一周谈判的收尾,COP30迈入紧张的第二周高级别谈判阶段。各国将对接下来的“贝伦一揽子计划”抱殷切期望。

适逢《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COP30于11月10日至21日在巴西贝伦举行,核心在于“加快落实”,让全球气候治理需从承诺转向可衡量的行动交付。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COP30中国角边会上表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

当前,COP30谈判进度条已经过半,首周的谈判进程遇到考验,资金谈判颇为“慢热”。

COP30官网信息显示,全球198个缔约方均有参会资格,其中194个缔约方已派出代表团参会。其中,美国作为人均碳排放强度第一的国家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并在COP30关键谈判阶段陷入缺席状态。再看欧盟的行动,当地时间11月5日,距离贝伦气候峰会仅一天,一度“难产”的欧盟2040年减排目标终于出炉,设立了到2040年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下降90%的目标。

UNFCCC发布的《2025年全球气候行动年鉴》显示,COP30有六大气候行动主题轴,一是能源、工业与交通转型,二是森林、海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是农业与食品系统转型,四是城市、基础设施与水资源的韧性建设,五是人类与社会发展促进,六是支撑和加速器,包括金融、技术和能力建设。

作为COP30提出的核心创新举措之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放联盟”(Open Coalition on Compliance Carbon Markets)在首周宣布成立,旨在建立一个跨国合作框架,协调各国碳定价机制、排放交易体系及相关政策,实现“互通、透明与可信”的全球合规碳市场网络。

第一周内,新NDC提交数量也在增加。UNFCCC更新《NDC综合报告》,截至11月初《巴黎协定》已有113个缔约方提交了86份国家自主贡献,2035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预计将比2019年水平下降12%,但全球气候雄心仍与1.5℃目标存在巨大差距。

此外,巴西、日本、意大利、印度等23个国家签署可持续燃料增加4倍的承诺,目标到2035年将全球可持续燃料的生产和使用量翻两番。

对于首周成果,斯蒂尔总结道,各国表态将投入万亿美元推动清洁能源与电网建设,支持将可持续燃料增加4倍的全球计划。仅2024年,流入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资金就超过2.2万亿美元,这一数额超过了180多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

值得注意的是,COP30资金的谈判颇为“慢热”,伦敦大学教授梁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减缓目标、退出化石能源的雄心和路线图、公正转型、气候资金安排、气候适应目标等议题谈判,还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第一周的进展主要在于多边合作,例如巴西提出的碳市场国际联盟倡议、可持续燃料消费2035年扩大4倍的承诺以及热带雨林基金(TFFF)。

对此,多位受访者对记者表示,许多国家希望在看到其他国家承诺后再做表态,这种“观望态度”在谈判初期很常见。特别是对于一些政治敏感的资金承诺,各国更倾向于在谈判后期的高级别阶段再做决定。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斯蒂尔也在呼吁各国部长为谈判扫清障碍,将第一周的意向转化为最后决定文本中的行动,“现实经济的变化速度并未与这些谈判室内的进展速度相匹配。精神可嘉,但速度不够。面对气候我们绝不能将时间浪费在战术拖延或蓄意阻挠上。‘表演式外交’的时代已然过去。”

“今年会场的显著变化是趋于务实,整体氛围没有往年热闹。”中创碳投董事长唐人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1.5℃温控目标已告紧迫的背景下,相较于提出新的雄心目标,各方更专注于紧盯既有承诺的落实。

从11月6日起,COP30中国角向世界不断展示中国制造、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角现场桌椅全部由可降解、可循环的升级版纸基材料制成,一次性水杯用稻壳制作,环保可降解。

在COP30中国角举办的“适应气候变化中国方案”主题边会还发布了2025年度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典型案例集、中国方案“妈祖”早期预警工具和人工智能气象预报训练数据集全球普惠公共产品等成果,展示了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和中国早期预警的创新实践。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发布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推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开展39个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形成‘国家战略+省级落实+城市示范’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在上述边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表示。

多位在COP30现场的受访者一致认为,中国企业在此次大会广泛分享绿色实践经验,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绿色发展路径。

能链集团副总裁翟宇博参加了COP30工商业多边大会,他在会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的气候行动一直以产业实践为核心,有效将1.5度目标、新NDC承诺转化为具体项目落地与效益转化。此外,中国的能源转型有效通过技术协同、产业联动等方式,实现了减排目标与当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生态保护的多元共赢。

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21年格拉斯哥举办的COP26起,中国专注于清洁能源与低碳领域的企业和智库,正以越来越高的参与度出现在每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COP)中。

“COP30中国角是热点场馆,我看到中国角集中展示了中国气候行动成果、政策主张和前沿技术方案。”孙蕊介绍,多家中国企业展示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技术与应用。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舞台的领导力使其能通过分享与合作,支持更多的国家一起为巴黎协定的目标而努力。这样的国际合作也正为中国企业拓展了更广阔的商业市场和投资机遇。

在COP30中国角举办的“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主题边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联合发布《逆风前行:中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压舱石”》研究报告,中国在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等领域的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不仅有力支撑了国内减排,也为全球市场供给了质优价廉的绿色产品与技术。

“贝伦一揽子计划”成为COP30下半场谈判的焦点。

“我们计划在明晚前完成大部分工作,以期在本周中期能举行全体会议,敲定‘贝伦一揽子计划(Belém Package)’。”COP30主席安德烈·杜拉戈在17日当晚发布了第十一封公开信,为下半场的谈判划下重点。

具体来看,“贝伦一揽子计划”的重点议题包括《共同体决定》(Mutirão decision)、全球适应目标、国家适应计划、全球盘点(三项议题)、损失与损害基金的报告及对该基金的指导、适应基金的报告等事宜。

斯蒂尔在第三次气候融资高级别部长级对话上表示,气候融资是气候行动的命脉。当前,全球气候合作正在发挥作用。公共和私人气候资金流动正在增长,新的伙伴关系正在建立,数十亿美元流入世界各地的清洁能源、韧性和公正转型。

“然而,气候融资还不够充分或不够可靠,而且没有得到足够广泛或公平的分享。我们知道挑战的分量:气候影响正在扩大,但适应资金缺口仍然太大。与此同时,债务负担正在上升,太多的最脆弱国家仍然难以获得已经认捐的资源。”斯蒂尔表示。

斯蒂尔敦促发达国家缔约方到今年将其集体适应资金至少比2019年的水平增加一倍,到2030年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基金的资金流出增加两倍。“在为下一阶段《巴黎协定》第9.5条工作做准备时,我敦促大家使成果尽可能清晰和可操作,以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真正的前瞻性视野,并展示在提供资金方面取得的切实进展。”

展望第二周,唐人虎对记者表示,全球碳市场规则议题也值得关注。第6.4条关于国际碳市场机制的谈判仍存分歧,需要在环境完整性、双重计算等关键技术问题上取得突破。此外,目前仍有80多个国家未提交2035年NDC目标,如何推动这些国家加快承诺更新,关系到《巴黎协定》的有效性。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