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巨潮WAVE
2025-11-18 20:29:16
(原标题:欧美汽车加速脱钩中国)
文 | 侯恬
编辑 | 杨旭然
近期汽车行业多条重磅新闻引发关注,字里行间透出行业供应链博弈升温的信号。
先是路透社报道,通用汽车公司已要求数千家供应商将中国零部件从供应链中剔除。最早的类似指令始于2024年底,今年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之后,这项要求突然变得紧迫。部分供应商甚至被明确要求“在2027年前彻底和中国解除采购关系”。
紧接着,《华尔街日报》透露,特斯拉正推动其在美国的生产线停用中国零部件,目前公司已开始采用其他国家生产的零部件,并计划在未来1至2年内完全剔除中国供应商。
另外,欧洲的三家主流车企——Stellantis、宝马和大众,也已集体要求供应商在未来1年半内替换所有中国产半导体,转向所谓的“中国-free”方案。
欧美国家已经推动制造业回流多年,包括汽车制造在内的各个产业,均在探索尝试减少对中国相关供给的依赖。今年以来,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变得更加紧张,欧美汽车企业对供应链自主性的诉求愈发强烈,特别是美国,对多个国家均出台了相关的关税限制措施。
全球汽车产业想摆脱对全球、特别是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并不容易。
百年历史中形成的汽车产业链,规模庞大且深度全球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虽然在燃油汽车领域有充足积累,但成本较高。且在新能源、智能汽车等新兴领域的竞争力较弱。想在短期内削减旧体系的成本,并重建一套新型汽车的完整供应体系,有相当大的难度。
对中国企业而言,与欧美市场脱钩造成的压力也是实打实的。国内汽车零部件出口占比较高,如今被“排外”,必然面临全球需求的下滑。尽管中国已经在汽车制造的效率和成本上积累了优势,但在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仅靠制造优势、价格优势,已难支撑产业的长远发展。
向品牌价值、高附加值环节跃升、补链强链、推进海外布局,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下一阶段必须要做的选择。这一次,中国汽车产业链开始真正面对一场没有下限的全球封锁战争。
本文是来自《巨潮WAVE》内容团队的深度价值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
01 回流
此次欧美车企急于摆脱中国供应链,和近日安世半导体断供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有关。
安世半导体是中国芯片制造商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是全球车规级半导体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其二极管、晶体管、功率器件等产品在全球车规市场市占率超过30%,从宝马、大众,到Stellantis、奔驰,都在使用安世的汽车电子产品。
上个月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暂停向安世供应晶圆,导致其出口停摆。欧美与日本多家车企的供应链也因此受到扰动。美国汽车协会甚至直接向白宫发出警告,称如果安世芯片供应无法恢复,美国数周内可能出现大规模汽车停产。
在此背景下,欧美车企对于“供应链可控性”的焦虑达到顶点。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的持续紧绷以及反复波动的关税政策,再加上此次安世事件的冲击,使得欧美车企对“下一次停摆”的可能性倍感焦虑。尽快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几乎成为发达国家车企的共识。
这次重塑供应链的尝试,不单单针对中国,本质上是各国都在尝试把产业链的主动权重新握在自己手中。比如此次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同样发表指令,要求减少对委内瑞拉、俄罗斯等国相关供应的依赖,以达到降低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目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西欧发达国家便大规模将制造业外迁,中低端产能不断出走,这让欧美资本获得了规模相当庞大的成本红利,却也导致了本国制造业的空心化,以及部分关键环节受制于人等一系列弊端。
近十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关键矿产、半导体、能源装备等领域的对外依赖度均较高,而中国的工业体系却越来越完整,供应链韧性不断增强。
在现实的对比之下,欧美国家对制造业回流的诉求变得愈发迫切。
汽车是制造业体系中综合性极高的行业之一,其产业链跨度极广,覆盖钢铁、铝材、电子、电机、化工、材料、稀土、玻璃等各个工业部门,是工业体系的“集大成者”。
一旦汽车产业链开始重建,就能带动多个工业制造领域的全面重启。
数据上看,汽车产业对各国经济与就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在中国,汽车产业占GDP和税收的10%左右,是第一大工业产业;在德国,汽车产业同样占GDP近10%,贡献了近一半的制造业增加值;而在日本,汽车产业对GDP的贡献高达20%,行业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劳动人口的10%。
正因如此,欧美把汽车产业视为“必须夺回的战略高地”,这不单单是为了去中国化,更是他们试图通过重建汽车产业链,重新稳住工业制造根基的选择。
02 供应
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北美,产业链回流都不是一句口号能够完成的事。尤其是对于像汽车这样供应链高度全球化、分工极端精细的行业来说。
美国是最典型的例子。自上世纪80年代制造业大量外迁,其汽车产业就不断向韩国、墨西哥、中国等国家转移。美国制造业占比持续下滑,供应链越来越依赖于外部的低成本生产。
1994年北美自贸协定(NAFTA)实施后,该趋势进一步加速。当时美国本土汽车制造业就业人数为28.2万,到2018年已降至23.4万,减少17%。大量生产环节迁往墨西哥。美国国内工厂关闭,汽车工业的完整性被彻底打破。
到如今,美国汽车行业约60%的零部件依赖进口,主要来源包括墨西哥、加拿大、中国和日本。其中墨西哥占比超过40%,中国约11%。
其中,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涵盖车身、底盘、轮胎、玻璃、汽车电子、电控系统、锂离子电池等各个环节,涉及整车系统多个模块。这意味着,美国即便想加速“去中国化”,也难在短时间内真正快速重建这些环节的供应能力。
目前,欧美针对汽车供应链的博弈基本围绕燃油车展开。欧美燃油车经过百年发展,已经在发动机、变速箱、燃油喷射系统、排放控制等关键产业领域有了深厚的积累,这些环节高度技术密集,同时具备成熟产业集群,这也是欧美在汽车领域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底气。
在新能源赛道,欧美制造业体系显然缺乏话语权和竞争力。无论是充电桩密度还是电网等基础设施,或者是上游动力电池、电控、电机、IGBT、智能驾驶软硬件等中游制造领域,中国都领先欧美不止一个身位。
美国和欧洲虽然试图通过政策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但无论是产业基础设施能力,供应链完整性,还是成本控制能力,它们都无法在短期找到中国的“替代品”。这意味着,一旦强行推进脱钩,欧美将不得不面临本土生产成本上升,交付期大幅度拉长等一系列问题。
03 博弈
电动车时代,中国已经是全球汽车产业不可替代的供应链中心。
在新能源车上游最核心的动力电池领域,中国目前的全球供应占比超过60%,永磁电机需要的稀土,更是近90%都来自中国。欧美国家虽然也有锂、稀土等矿产资源,但加工能力、产业集群和能源基础都相对薄弱。
在中游制造环节,中国企业的成本和效率优势明显。例如有数据显示,在线束生产上,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相比外资低约40%,响应周期也比国外短30%左右。
电控、结构件等领域,中国供应商成本更低、配套更全、规模更大。在铝压铸件等生产环节,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具规模的产能基地之一,能够兼顾产量、良率和交付速度。
以上种种优势,都使得美国、欧洲车企即便想“去中国化”,也难在短期内找到同时满足成本、良率和稳定交付的替代供应商。从商业理性的角度看,全面脱离中国供应链并不现实。
因此,中短期内海外车企最有可能采用的策略并不是彻底和中国脱钩,而是绕开中国本土生产,但继续利用中国供应链企业的能力。具体而言,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前往墨西哥、越南等地布局产能,以承接特斯拉、通用、奔驰等北美与欧洲整车厂的海外订单。
文灿股份、爱柯迪、旭升集团、立中集团、拓普集团、永茂泰、均胜电子、三花智控等一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此前已经陆续在墨西哥落地建厂,覆盖了车轮、底盘、结构件、压铸件、电子控制等核心环节,也侧面说明了这一“绕开供应”的趋势。
不过,这种变化对欧美企业而言也存在一定的代价。脱钩中国虽然能减少供应链风险,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更慢的交货周期。
在全球汽车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会进一步削弱其本土产业的市场竞争力,除非欧美国家继续自己在相关领域的“闭关锁国”政策,否则会难以在与中国产品的对抗中真正胜出。
于中国企业而言,供应链的重构同样是一场挑战。短期来看,部分依赖出口、位于价值链中低端的企业不可避免会经历订单波动的压力,一些与北美、日本车企深度绑定的供应商,也必然会受到海外政策变化的直接冲击,一部分企业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
总之,谁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充满阵营对抗,而不是真实市场竞争的全球商业世界。
04 写在最后
长期来看,这场深刻且持续的供应链调整,将会给中国相关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凭借制造效率和规模优势,中国已经逐渐在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领域建立起领先的市场地位。这是体制的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成就。
面对随之而来的对抗手段,下一阶段中国制造业还会继续向价值链的上游突破——从结构件、线束等中低附加值环节,迈向更多汽车芯片、电子电气架构、电动化核心系统等技术壁垒更高、竞争力更强的领域,形成无法阻挡的向上力量。
由于涉及利益太大,“去中国化”的声音也会持续放大,全球汽车供应链迎来深度重塑不可避免。但对中国而言,这一外部冲击也是倒逼企业加速出海、补链强链的推动力。这场被动而来的变化,很可能会成为倒逼整个产业迈向更高台阶的一个转折点。
WEMONEY研究室
2025-11-18
格隆汇
2025-11-18
格隆汇
2025-11-18
WEMONEY研究室
2025-11-18
观点
2025-11-18
乐居财经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