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刊财经
2025-11-18 12:50:45
(原标题:门店数量骤减三分之一、被指“标价刺客”,“鸭脖王者”ST绝味走入十字路口)
ST绝味的困境远非简单的计量单位争议,从门店数量锐减、业绩连续下滑,到被监管警示、消费者投诉激增,这是一家曾经的行业龙头正在经历的危机。
近日,关于绝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603517.SH,ST绝味)的一则新闻引发关注,其熟食的计量单位使用了小号字体的“/250g”(半斤),而非人们日常生活习惯的“/500g”(市斤),部分消费者付款后才发觉实际价格远超预期,于是吐槽其为“绝味刺客”。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从ST绝味的财报中可以看出,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就同比下滑了10.95%,今年同期又同比下降了15.04%。截至10月,ST绝味的门店数量为10606家,相比2023年底的15950家,下降了约三分之一。
可见其定价策略的问题,很可能源于持续恶化的基本面。当公司试图通过高价小批的计量单位来赚钱时,它暴露出的是其商业模式、市场定位与治理基础的深层裂痕。这家昔日“鸭脖王者”正走入十字路口。
连续四个季度营利双杀
近期ST绝味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公司单季度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13.98%和26.46%,而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则下滑更为明显,分别达到15.04%和36.07%。相比于账面利润,更令人担心的是,代表公司“血液”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也下降了34.88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ST绝味2025年三季报
这已不是ST绝味首次出现下滑,从2024年年报开始,ST绝味的营收与利润已连续4个季度出现双降,而且全部是2位数的降幅。这种下行的表现,已不是简单波动,而是积弱难返的信号。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今年经营性净现金流状况出现异常的同时,应收账款余额同比上升9.09%至2.30亿元,账面剩余的货币资金则同比大幅下降35.26%至6.42亿元。这些数据结合起来,显露出其运营回笼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正在削弱。
门店数量方面,数据显示正在锐减,2023年底,绝味鸭脖在中国大陆门店数为15,950家,然而,截止今年10月,在营的门店只剩10606家,较2年前的高峰已缩水约三分之一。门店收缩反映的不仅是当下数量变化,也是其未来的疑问。曾经高速开店的规模红利正在消退,而关闭低坪效或亏损门店,虽是止损手段,却也意味着市场份额与触达能力的退步。
因此ST绝味当前面临的不是单一危机,而是业绩滑坡、现金回笼、门店退化等多重问题的交织。
促销技巧还是文字游戏
因此,ST绝味现在的标价方式便不难理解,公司在巨大的业绩压力面前,从精细化定价上施展了“促销技巧”,但其本质上不过是一场“文字游戏”。
定价风波中,“半斤卤味xx元”的数字成为了舆论焦点。这一策略背后隐藏的,是ST绝味以计量单位操作溢价的深层逻辑。理论上说,这种以“半斤”为单位来标价的方式,有利于公司在单位毛利上提升。与普通鸭脖相比,鸭舌、鸭翅等部位成本相对较高,但追求独特口感的消费者更易接受溢价,通过半斤这样的小批量单位定价,又能给消费者——尤其是价格不敏感者——一个“量大划算”的“错觉”,提高销量和毛利率。
然而,这种策略也充满风险。一方面,如果消费者是误把“半斤”的单价当习惯性的“一斤”来购买,那发现真相后难免生气,甚至对品牌的这种“小聪明”产生敌意;另一方面,部分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往往“眼尖”,当他们把标价换算成每斤价格时,这种计量单位的包装感也会被拆穿,实惠感荡然无存甚至是反作用。
图片来源:扬子晚报
口碑一旦受到质疑,ST绝味的高端定价更会失去支撑。如果公司只是靠高价小批产品来拉升毛利,而没有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体验或创新来提升价值感,那长期就是在靠价格而非价值赚钱。
更为关键的是,这样的定价逻辑可能正在重塑ST绝味的品牌定位——由大众亲民的卤味巨头,滑向一种“小奢侈”的高端定价者。如果不能稳住原来的主流消费基础,同时又难以真正建立起高端品牌认同,这种漂移将对其长期竞争力构成威胁。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绝味鸭脖”的累计投诉已超过一千条,完成率不足八成,其中关于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问题超过一半。在本月的投诉中,有消费者反映鸭脖存在异味不新鲜,还有消费者反映餐中发现被煮过的昆虫。如果公司不能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恐面临顾客进一步流失的风险。
图片来源:黑猫平台
内外交困中如何突围
ST绝味业绩的困境,不只是定价的问题,从其战略扩张、行业趋势、商业模式和治理结构等方面都能看到危机。
绝味鸭脖早期靠加盟模式迅速扩张,其门店网络覆盖广泛、渗透力强,这曾是公司最大的优势。但“跑马圈地”带来的副作用正在集中释放。单店盈利压力随着扩张至三四线城市或次优区域,新开门店很难复制高坪效的盈利模式。运营成本、人员管理、采购与配送难以呈均衡规模化优势,一些门店盈利能力持续走弱。随之而来的就是加盟体系信心崩塌,当业绩下滑、利润回报变差,加盟商积极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行业结构也在转变,卤味赛道不再坦途。ST绝味所处的卤味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结构性变化,行业整体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投资者曾依赖行业高频消费的假设,可能需要重新校准对市场空间和增速的预期。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也在发生演变,他们更加注重健康、轻餐饮和零食多样性,可能减少对传统重口味、油腻卤味的依赖,转而选择更为健康或创新型的替代品。
同时还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周黑鸭的财报显示其营收也在下降,但利润却能逆势上扬;一些新锐零食、轻食品牌崛起,它们在包装、新口味和社交营销上的灵活性,使其更能吸引年轻人的消费关注。与此同时,近两年地摊经济的再度兴起,使得街边卤味小摊入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在老城区,大大分流了绝味鸭脖等门面店的客流。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中,ST绝味的规模化扩张策略和传统品类优势都在被逐步稀释。
ST绝味靠改变标价法来促销,短期内或是维持毛利的一种方式,但高价产品如果没有相应品质、创新或消费体验提升,未能使消费者的价值感同步,也很难让后者持续买单。其次是品牌定位模糊,ST绝味从大众卤味品牌向高溢价转型,如果不能明确新的定位,很可能既失去原有大众基础,也无法真正树立高端品牌形象。
尽管业绩下滑,ST绝味并未停止资本投入,2025年前三季度投资支付的现金21.40亿元,同比增长54.93%,受其影响,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24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45.71%。公司着力投入于数字化与运营端,推动“品牌升级+数字驱动+精益运营”的转型框架,但至少目前看来,其所投项目在产能利用率和回报率方面未达理想状态。资本开支如果不能转化为持续正向现金流和利润增长,就会反过来成为负担。在经营高压、销量下滑的背景下,一旦部分投资回报率不及预期,其资产效率风险恐将进一步暴露。
数据来源:同花顺
经营过程中或许盈亏总是交替出现,但合规与诚信的却应是公司坚守的底线。因未如实确认加盟店装修收入,累计漏报营业收入7.24亿元,9月23日绝味食品被监管层给了ST警示,A股简称从“绝味食品”变成了“ST绝味”,公司治理结构与信息透明度遭质疑,股价一度连续跌停。
图片来源:ST绝味公告
ST绝味的困境远非简单的计量单位争议,从门店数量锐减、业绩连续下滑,到被监管警示、消费者投诉激增,这是一家曾经的行业龙头正在经历的危机。
作者 | 肖毅
编辑 | 吴雪
1
2
3
NEWS
NEWS TODAY
乐居财经
2025-11-18
证券市场周刊
2025-11-18
派财经
2025-11-18
格隆汇
2025-11-18
格隆汇
2025-11-18
明亮公司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