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传教授涂凌波:媒体不必有AI焦虑,这意味着新机会

来源:时代周报

媒体

2025-11-17 14:51:41

(原标题:中传教授涂凌波:媒体不必有AI焦虑,这意味着新机会)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傅一波

在媒体行业内部,“系统性变革”这个词,最近被频繁提起。

十年前,“融合”意味着从纸媒到全媒的转型,意味着技术与内容的结合。而今天,它更像是一场体制、机制与认知的重塑——从传播逻辑到评价体系,从媒体定位到社会角色,所有边界都在被重新定义。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涂凌波在采访中说,当前的变革是一次结构性的调整。

面对算法、AI浪潮与资本涌入的多重冲击,涂凌波认为,尽管旧有模板很难适应当下的复杂生态,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但媒体仍应坚守“内容为王”。

以下为时代周报与涂凌波的对话: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 涂凌波

“摸着石头过河”的系统性变革

时代周报:从过去的媒体融合到现在,一路走来快10年了。从你的观察来看,这几个阶段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涂凌波:我个人认为,这一轮的媒体改革,更像是对过去十年媒体融合的延续与深化,而不是重新出发的尝试。它是既有经验的再部署,是用政策推动一个中长期规划体系。

过去十年,媒体融合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逐级推进的过程。比如,先是省市县媒体的整体部署,然后再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深度融合方案的出台,这一时期主要解决的是组织与技术层面的整合。

而今天的变化在于,它不再只是讨论“媒体自身如何融合”,而是放到一个更大的层面去看待媒体未来的发展。

或者说,这一阶段要处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和系统性矛盾:例如体制机制、管理方式、资源分配、经营方式等等。这样才能在新浪潮中找到媒体的未来方向。

时代周报: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媒体所扮演的角色会发生变化?

涂凌波:我个人感觉,这次的变化已经明显不同于以往那种“媒体深度融合”阶段——不再只是讨论媒体如何做加法、如何技术上联动,而是有可能出现结构性层面的调整。

这种变化,可能首先会体现在体制机制上,尤其是经营与管理模式。过去这些年来,传播生态、互联网逻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体制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新的环境。

同时,另一个可能的方向是对于媒体评价体系的变化。这其实是这两年一直在研究推动和引发讨论的事情。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决定了媒体在整体生态中的行为逻辑。

从过去十年的发展看,媒体融合确实让媒体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如今媒体的定位仍相对单一,主要承担宣传阵地的职责,同时兼顾公共服务职能,比如信息发布、社会沟通等。但在实际运行中,很多地方媒体早已在拓展角色:它们不仅在做新闻传播,还参与政务传播、政务服务、商务合作,甚至承担一定的社会治理功能。

所以我认为,未来我们对“媒体”的理解,可能也要做出调整。过去我们几乎把“媒体”等同于“新闻媒体”,但接下来,“媒体”或许会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包含更复杂的社会功能和运行逻辑。

时代周报: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转型相对成功的媒体有哪些共性或特点?

涂凌波: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从几个维度来看。今天的媒体转型,其实和二十年前的报业或广电改革已经完全不同了。那时候的改革还有模板可学,比如华西都市报、大河报,都在地方化探索中取得成功;湖南台、浙江的电视改革,也成为了可复制的范例。那时,只要学得好、跟得上,就能做出成绩。

被算法介入的新闻业 图源:图虫创意

但今天的情况不一样。全媒体时代的系统性变革,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板可以套用。

比如,有的媒体选择坚守内容,哪怕一年只做出一两篇爆款的舆论监督报道,也能维持影响力。有的媒体把重心放在技术建设上。还有一些媒体更注重品牌塑造,强化自身辨识度,形成了全国范围的传播影响。

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方向和经验,但这些经验未必能照搬,只能择其优点、结合自身条件去尝试。这正说明我们正处在一个“系统性变革”的开局。

整个媒体生态非常复杂:旧平台与新平台共存,传统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交织,还有资本的持续涌入。这种环境下,媒体人只能不断试探、不断调整,就像“摸着石头过河”。

AI浪潮下,意味着新的机遇

时代周报:在AI浪潮下,媒体该如何与技术共处,如何面对冲击带来的淘汰和失落?

涂凌波:我个人觉得,媒体行业的这种淘汰和失落感,其实并不是由AI引起的。AI技术它确实改变了一些行业,比如绘画、设计、广告。以前一个设计师可以靠做海报谋生,现在AI生成图像的成本极低,很多企业甚至不再外包设计,只用AI做一版,再请人修改。这些行业的失落感,比新闻行业来得更直接。

媒体的失落,其实早在AI之前就开始了。社交平台的兴起,冲击了职业新闻媒体的渠道主导地位,新闻人开始感受到一种“被取代”的焦虑。

但我觉得,AI的介入未必全是坏事。它可能也会带来新的机会、新的机遇,就是让人重新意识到:有些东西,AI永远做不到。

比如采访、判断、人与人之间的触感。AI能生成流畅的文字,可是缺乏温度,人味。它产出的内容有可能是“拼装”的,是大量信息收集后的再组合。真正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是出自记者的观察、案头研究与现场采访后的作品。

ai人机交互 图源:图虫创意

另一面,AI生成的文章、图片、视频在数量上爆炸式增长,但时间久了,人也会厌倦那种“AI味”。未来的趋势,应该是那些带着真实、有力的报道,它也会成为一些媒体立足的根本。

当然,AI也不是不能用。现在很多媒体都在倡导拥抱AI,但我觉得要用在刀刃上。AI可以帮助我们做资料整理、录音转写、文本提炼,但原创写作、判断、核实,这些还是得靠人。否则记者就会被动地成为AI的“下属”。

时代周报: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内容为王”在当下的AI浪潮中,还适用吗?

涂凌波:我仍然认为,“内容为王”这个概念,是新闻人或者说是记者们需要继续坚守的。新闻信息关乎社会的正常运作,是社会的一种感知。人们需要通过新闻去了解正在发生的变化,去理解社会整体的发展状态,为公众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AI只是技术工具。它能帮我们更高效地整理资料、分析数据,但对社会的判断、观察和分析,终究只能由人完成。这恰恰是新闻业的核心。

我也想借此呼吁一下年轻记者。除了学习如何使用AI,更重要的是训练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要学会沟通、深入基层、进行社会采访。多走一走,多看一看,才能写出好报道。

说到底,新闻是一种与人、与社会打交道的工作。举个例子,比如说记者要去了解一个城市的快递行业到底怎么样,快递员的生活过得好与不好?这些都要深入一线,最后要回到“人”身上,而不是靠坐在电脑前,和AI模型对话就能完成的。所以,还是希望有更多人坚持做好新闻。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