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业最前线
2025-11-15 21:42:41
(原标题:“AI+制造”融合样本:智能体独角兽探迹科技的产业赋能之路)
一场“AI+制造”的跨界融合,正引起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
据真爱美家11月11日晚间发布的公告,公司控股股东真爱集团有限公司及实际控制人郑期中,与受让方广州探迹远擎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根据协议安排,真爱集团将向探迹远擎转让其持有的上市公司29.99%股权。
在股份转让完成后,探迹远擎还将发起部分要约收购,计划再取得15%的股权。交易全部完成后,探迹远擎将合计持有真爱美家44.99%的股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将变更为探迹远擎,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黎展。
1、并购逻辑:从财务投资到产业协同
这场并购之所以引发市场强烈关注,不仅在于交易规模,更在于其代表的产业融合趋势。公告明确指出,本次权益变动基于对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发展前景的信心及中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旨在通过资源整合提升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和持续经营能力。
真爱美家作为家用纺织品领域的知名企业,在毛毯制造领域拥有深厚积淀,基本面稳健。2025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数据显示,公司营收达7.24亿元,同比增长16.16%;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大增310.28%,达到2.30亿元。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海外业务占比超80%,显示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更为难得的是,真爱美家早已在智能化转型方面谋篇布局。公司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了覆盖毛毯产业“研产供销服”全流程的体系,通过设备互联中枢、云端协同网络等模块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技术输出、生态协同、低碳转型的三合一赋能架构。
其全资子公司浙江真爱毯业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入围2024年浙江省未来工厂培育企业,“5G+AI算力赋能真爱家纺断纱质检案例”还入选了中国信通院2025年算力经济发展典型案例。这些扎实的数字化基础,为后续与探迹科技的深度融合铺平了道路。
从资本市场反应看,投资者显然看好这场“AI+制造”的联姻。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次并购的标杆意义在于,它不仅是资本层面的运作,更是“AI+”新质生产力与实体制造企业的深度融合实践。交易完成后,双方有望在“研发设计-产品生产-营销销售”全链路产生深度协同,为传统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2、技术赋能:AI大模型智能体如何重塑制造业
收购方探迹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数字生产力的大模型智能体平台,已连续5年跻身“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先后获得阿里巴巴、红杉中国、启明创投、凯辉基金、GGV纪源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的投资。
面对企业增长过程中的多重挑战——如人力成本持续攀升、传统运营模式效率低下、人工难以应对高并发任务,以及大量智力资源被困于重复性工作等,探迹科技以“AI数字员工”为切入点,致力于为企业打造专属的数字生产力解决方案。其所构建的新一代AI数字员工,具备以下三大核心特质:
·类人思维与执行力:能够规划、推理并执行复杂任务,实现7×24小时不间断运转,做到“人休业务不停”;
·深度融合行业知识:基于服务超50000家企业所积累的行业认知与业务逻辑,一经部署即具备专家级能力;
·高度灵活与可协同:支持按需定制,无缝融入企业现有流程,并随业务需求动态优化,实现人机智能协作。
这类AI数字员工,不再是单一功能的自动化工具,而是具备业务理解、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的“数字生产力单元”,将帮助企业从根本上重构运营模式,实现生产力的跃迁。
目前,探迹科技提供覆盖B2B销售、营销、触达、分析,以及B2C客服、营销、运营、私域等核心业务场景的AI大模型智能体。同时。基于自研的AI OS 和加速处理框架AI Core,探迹将智能体能力延伸至智能体终端生态。这不仅带来了更自然的交互体验和底层算力支撑,更实现了服务场景的灵活扩展。
据悉,探迹科技大模型智能体平台核心能力来自于其自主研发的两大技术基座——“太擎”平台与“旷湖”底座。“太擎”作为企业级大模型开发平台,基于高质量数据与行业知识训练垂直领域专家模型,其行业理解与决策能力显著优于通用模型。
“旷湖”数据云底座则扮演着“智能燃料”的角色,通过海量多维度实时商业数据为AI大模型提供训练素材,其智能MCP引擎可将任何数据源封装为标准接口,支持Agent直接调用,结合灵活的DaaS订阅模式,大幅降低企业数据使用门槛。
目前,探迹科技已服务超过5万家企业,包括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行业领军企业。值得关注的是,探迹科技的产业赋能已延伸至全球市场。其推出的海外版销售智能体Futern,构建了覆盖8亿联系人与1.9亿家企业的全球知识图谱,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拓展B2B客户,这与真爱美家强劲的国际竞争力高度契合。
3、政策东风:AI+制造迎来战略机遇期
此次并购这与近期智元机器人入主上纬新材、中昊芯英并购天普股份等案例相似,具有几个共同特征:原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采用“股权转让+要约”组合方式取得控制权,收购方为轻资产、强创新属性的科技企业,且短期内暂无资产注入或业务重组计划。资深投行人士指出,上市公司作为融资平台的价值不容忽视,收购方或将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投资产业链上下游,间接支持主营业务发展。
当前,恰逢AI应用发展的黄金时期。行业数据显示,Gartner预测到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在生产环境中部署生成式AI应用;麦肯锡2025年调研表明,中国78%的企业已在至少一个业务职能部署AI应用。
政策层面同样暖风频吹。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的目标。随后出台的《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加快高价值应用场景培育的重要性。
随着新质生产力与传统行业融合不断深入,这类跨界收购案例预计将继续增多,其整合路径与协同成效,将成为市场持续关注的焦点。
创业最前线
2025-11-16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11-15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11-15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11-15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11-15
证券之星企业动态
2025-11-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