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媒体
2025-11-15 16:04:00
(原标题:中国资产将在全球投资组合中占据重要位置!毕盛资产王国辉最新发声)
近年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外资机构加码布局中国股市。立足当下,外资如何理解中国市场,又将怎样把握中国机遇?带着一系列问题,券商中国记者日前对毕盛资产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策略官王国辉进行了专访。
毕盛资产(APS Asset Management Pte Ltd,简称“APS”)是一家新加坡资管机构,专注全球股票投资,公司成立已满30年。作为毕盛的掌门人,王国辉更是一名行业老法师,他拥有44年投资经验,曾任花旗信托日本公司首席投资官、花旗银行香港分行高级基金经理及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高级投资官。
对于投资中国,王国辉和他带领的团队有着坚定信念和长期实践,这背后是毕盛“基于信念投资”的核心哲学。2020年,毕盛果断关闭泛亚与日本地区产品,逆势All in中国,极少外资管理人能有如此笃定的立场。在王国辉看来,中国资本市场虽然仍处发展初期,但长期向好趋势明确。而中国资产在全球投资组合中,迟早会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
毕盛资产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策略官 王国辉
精彩观点:
1、毕盛自主研发的“4 Alpha-视角”投资框架,是公司的核心差异化优势。
2、投资中国并无所谓 “秘诀”,关键在于做好两点:第一,投资流程必须极度纪律化;第二,招募到正直可靠、深度认同公司流程、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且不受市场噪音裹挟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
3、中国资本市场虽仍处于发展初期,但长期向好趋势明确。
4、2018年以来,地缘政治已成为投资中国的头号变量,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新挑战。
5、中国资产在全球投资组合中,迟早会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当下仍未配置中国股票,才是(投资人)全球资产配置中的最大风险。
6、从全球格局来看,AI领域已形成中美两大核心重量级玩家的态势——即便处于“银牌”位置的一方,也能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中获得充足发展空间。
“4 Alpha-视角”投资框架
券商中国记者:请向我们介绍下毕盛,在您看来,它最鲜明的特质是什么?
王国辉:毕盛自主研发的“4 Alpha-视角”投资框架,是我们的核心差异化优势。我们将股票按“Alpha”属性划分为四大类别:“成长型α”公司依托长期行业趋势或坚实竞争壁垒,具备持续创造收益的能力;“价值型α”公司增速相对平稳,需以显著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布局;“周期型α”公司若在景气谷底布局,有望伴随周期回升实现超额收益;“机会型α”公司则依赖单一事件催化,存在快速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
形象地说,我们的研究流程会依次戴上四顶“专业帽子”:首顶是“福尔摩斯帽”,聚焦法务、会计等维度的尽职调查;第二顶是“郭鹤年帽”,从企业主视角深度剖析生意本质;第三顶是“格雷厄姆帽”,开展传统价值投资分析;而“毕盛帽”会整合前述所有分析,构建成完整的投资组合。同时,为提升研究效率,我们自研了一套人工智能驱动的基本面研究系统BlackTee,并将ESG指标一并纳入投资决策。
券商中国记者:今年恰逢毕盛成立30周年,公司发展是否符合您的预期?回首过往,哪些瞬间最令您难忘?
王国辉:30年间,毕盛先后穿越五次重大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0–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3年非典、2008–2009年全球次贷危机,以及2021–2023年的中国市场的深度调整。
其中,有两件事尤为让我印象深刻:一是2018年,我们成功获取WOFE PFM牌照,正式敲开中国境内资管业务的大门;二是2020年公司启动战略调整,明确将自身定位为“专注中国的投资机构”,并将全部资源聚焦于中国。我们始终认为,这是亚洲最具价值的核心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向好趋势明确
券商中国记者:毕盛深耕中国并持续创造超额收益,投资中国的“秘诀”是什么?
王国辉:投资中国,其实并无所谓 “秘诀”,关键在于做好两点:第一,投资流程必须极度纪律化——即便可能错过牛市而非理性追逐短期收益,也绝不允许风格漂移;第二,也是更核心的挑战——招募到正直可靠、深度认同公司流程、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且不受市场噪音裹挟的基金经理和分析师。毕竟资管行业的竞争本就残酷,团队里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全力以赴,这行从没有捷径可走。
券商中国记者:中国经济结构与增长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型,毕盛是否相应调整了投资方法?
王国辉:我们已将投资组合调整为以高附加值行业驱动的新经济赛道为主:涵盖电动车、锂电池、可再生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电信等领域。对于2021 年发布的《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我们将其视为未来10–30年国家发展的核心路线图。我们对于这份文件反复研读,更将文件传递的核心方向充分融入投资布局,确保决策与长期趋势同频。
券商中国记者:如何评价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演进?哪些变化对您最关键?
王国辉:中国资本市场虽仍处于发展初期,但长期向好趋势明确。近两三年,证监会在打击财务造假、完善公司治理、把控IPO质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力度也在同步增强。这些举措不仅切实利好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也在持续提振机构投资者的信心。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海外投资者却呈现出言行的矛盾:他们一边公开指责A股“不可投资”,一边却在大量布局监管相对真空的VIE架构ADR;这类ADR因横跨太平洋,实则处于两国监管的盲区。这种行为逻辑上的悖论,着实令人费解。
中国资产在全球投资组合中将占据至关重要位置
券商中国记者:近年来全球地缘政治与贸易关系剧烈波动,这些宏观变化如何影响投资?毕盛的方法论是否随之演进?
王国辉:我们的投资方法论内核始终恒定,但组合构建逻辑与具体策略,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2018年以来,地缘政治已成为投资中国的头号变量,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新挑战。我们必须同时深度理解华盛顿与北京的决策逻辑与战略方向,才能做出合理判断。 直到一年前,贸易战、芯片战、金融战、舆论战还在持续发酵,中国股票的风险溢价被推升至历史高位;许多美国公共养老金更是被明示或暗示“清仓中国”。然而,中国手握稀土这张关键王牌,为自身争取到更高的谈判筹码。如今在关键产业链环节,中国已具备脱离美国的能力,美国却难以真正离开中国——这直接推动中国资产的风险溢价出现显著回落。
回溯历史,上世纪80年代,美国仅凭一纸《广场协议》便成功遏制日本经济的向上势头;如今用类似思路应对中国,却收效甚微。多数人尚未意识到,半导体、汽车、风电、通信设备,乃至战斗机、导弹、潜艇等领域必需的镝、铽等重稀土元素,其核心矿藏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与缅北地区。美国MP材料、澳洲Lynas等海外企业,均缺乏可直接提炼的原料,而加工环节更是严重依赖中国。稀土在关键产业中的作用无可替代,这意味着美国短期无法实现真正的“脱钩”,反倒是中国在产业链自主上拥有更大主动权。多年来,美国一直致力于推动与中国在产业链上“脱钩”,最终却陷入事与愿违的局面。
券商中国记者:外资对中国股票配置的观点分歧极大,毕盛如何看待中国资产在全球组合中的角色?
王国辉: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在未来5—10年内有望向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迈进。与此同时,当前中国资产相对美国估值显著偏低。考虑到这两大核心因素,不难判断:中国资产在全球投资组合中,迟早会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在我看来,当下仍未配置中国股票,才是(投资人)全球资产配置中最大的风险。
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令人兴奋
券商中国记者:放眼全球,哪些投资趋势最令您兴奋?哪些风险让您夜不能寐?
王国辉:最让我们感到兴奋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及其背后的中美竞争格局。俄罗斯总统普京早在2017年就对学生们指出:“谁掌握AI,谁就能统治世界。”今天,中国正通过芯片堆叠、华为SuperPod等技术路径创新,绕过Nvidia相关禁令,尽管这种方案功耗相对更高,但中国丰富且成本优势显著的风光水电资源,为对冲这一短板提供了支撑。从全球格局来看,AI领域已形成中美两大核心重量级玩家的态势——即便处于“银牌”位置的一方,也能在庞大的市场需求中获得充足发展空间。
至于投资中的风险,本质可分为两类:已知风险与未知/不可知风险。面对已知风险,做好深度分析、动态调整组合就能有效应对;至于未知风险,焦虑失眠毫无益处,不如养足精神睡个好觉,第二天以清醒头脑应对潜在变化。
券商中国记者:不少曾在毕盛任职的基金经理如今成为中国资管行业的中流砥柱。您如何看待这种价值投资哲学的传承?毕盛为何被称为行业“黄埔军校”?
王国辉:早年间我就做了决定:要把自己所有的经验与知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在职的基金经理与分析师——即便我内心清楚,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可能投奔竞争对手。我甚至偶尔会调侃自己这是在“资敌”,但我始终觉得,人生有时需要这份“无私”:和团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我真心期待大家能在毕盛走到退休,但也充分理解,有些人会渴望更广阔的天地。有趣的是,曾有几位离职的同事提出想要回来,但公司有明确政策,原则上不再聘用。我唯一的心愿,是他们能把价值投资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国基金业长期受益。每当看到昔日的同事在业内做出成绩,我都会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券商中国记者:展望未来,毕盛在中国业务上还有哪些进一步规划?
王国辉:展望未来,毕盛投资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仍处于战略深化的初期阶段。我们始终秉持长期主义理念,致力于在中国与全球之间架设价值对话的桥梁。我们期待与价值观契合、声誉卓著的机构伙伴携手同行,在共同成长中推动理性投资文化的传播,向更多中国投资者传递长期价值投资的深远魅力。如今,APS(毕盛投资)的定位已日益清晰:我们不仅是独立专业的投资机构,更致力于在中国与全球资本市场之间搭建沟通桥梁,分享专业视角与投资实践。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扩大本地影响力,推动双向资本流动与经验交流,践行“立足亚洲、连接世界”的长期愿景。
排版:汪云鹏
校对:苏焕文
证券时报网
2025-11-15
证券时报网
2025-11-15
证券时报网
2025-11-15
证券时报网
2025-11-15
证券时报网
2025-11-15
证券时报网
2025-11-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