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强脑科技:85亿元估值独角兽 产品陷入“智商税”质疑

来源:鳌头财经

2025-11-13 22:49:06

(原标题:强脑科技:85亿元估值独角兽 产品陷入“智商税”质疑)

记者丨张飞涛

实习生丨刘宇

出品丨鳌头财经

“我们做的是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现在正在努力地把这些技术,变成真实世界的产品。”

“明年,我们可能会推出第二代睡眠的产品,让失眠的人或者睡眠不好的人能够睡得更好,后年我们会推出一款体重管理的产品。我们会沿着‘从痛到大’的方向,去把脑机接口技术,变成一个个能解决人们生活当中问题的产品。”

11月7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六小龙乌镇对话”环节上,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又一次对外表达了将脑机接口技术产品C端化、商业化的愿景。

强脑科技官网显示,其产品目前分为智能仿生、智能健康、智能教育三大门类,包含仿生手、仿生腿、睡眠仪、注意力训练系统等诸多具体产品。

强脑科技官产品线的跨度令人眼花缭乱:从教育头环到安睡仪,从智能仿生手到脑机接口康复设备。这种广泛布局背后,反映的或是公司在商业化探索上的焦虑。

诸多光环加身 创始人仍在为商业化摇旗

“杭州六小龙”之一、国内融资额度最高的脑机接口企业、首家入选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中国团队,强脑科技有诸多光环加持。

在资本市场上,强脑科技是不折不扣的宠儿。天眼查显示,迄今为止,强脑科技已进行过5轮融资,距今最近的一次则是上个月29日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三七互娱创投基金,融资金额则为2000万美元。

该轮融资过后,强脑科技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3亿美元,估值超过13亿美元。外界经常拿强脑科技与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作比较,后者的最新估值为90亿美元。

事实上,二者的技术路线并不相同,Neuralink走的是侵入式技术路线,该技术路线涉及开颅手术、芯片植入,应用主要集中于特定临床领域。而强脑科技的非侵入式技术则通过在皮肤表面采集脑电信号,无需创伤性操作。

“相比之下非侵入式技术在当前阶段更适合规模商业化,侵入式技术由于涉及手术风险和成本限制,市场相对较小。非侵入式技术覆盖人群更广泛,市场潜力也大,主要用于康复训练、健康监测精神类疾病辅助、外骨骼控制等领域。”行业观察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

非侵入技术能在医疗用途之外获取更大的市场,而更广阔的前景自然会受到资本市场和相关企业的青睐。

韩璧丞曾不止一次为脑机接口的商业化“摇旗呐喊”,在乌镇峰会之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国家政策持续加码、科研体系日益完善、企业加速投入之下,脑机接口正从科研探索走向规模化应用,形成从医疗康复到智能硬件的广阔市场。”

课堂头环引争议 是“黑科技”还是“紧箍咒”?

创始人为自家技术产品化、商业化造势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其产品是否真实有效?

鳌头财经查询资料发现,早在2019年,强脑科技就因旗下一款检测学生注意力的头环产品引起争议。

据报道,2019年,由强脑科技开发的脑机接口头环设备进入了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中心小学的课堂。该设备可通过脑电波评判学生上课、写作业时是否集中了注意力,并给学生的集中注意力情况打分,分数还会被同步给老师和家长。

这款售价3500元的产品引发争议,人民日报在官方微博上发文:当一个生动活泼的孩子,被“黑科技”定性为不够专注,他有权辩驳吗?与其用科技“紧箍”监测专注力,不如用更好地提升课堂吸引力。最终,在舆论压力下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教育局决定暂时停用相关设备。

“新科技的运用,可能会遇到认识不足、科技伦理等多方面的阻碍,也会因缺乏专业、权威机构的认证和检测而遭到质疑,这都是强脑科技在产品C端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前述行业观察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

安睡仪无“械字号” 产品有效性遭质疑

除了头环产品引发争议,强脑科技产品还存在效果两极分化、认证缺失等问题。以其重点消费产品深海豚脑机智能安睡仪为例,该款产品在京东官方旗舰店售价为1899元,销量为4万+,有消费者表示“对失眠有改善”,也有消费者表示“东西不成熟、体验感很差”,“感觉没啥用,不如买个耳机。”

根据其官网介绍,该款产品“通过CES物理助眠,作用于大脑皮层结构和脑干结构,通过产生低强度、微量的弱脉冲电流,能够有效地刺激大脑分泌具有镇静性作用的内啡肽,减少皮质醇含量,降低焦虑、减缓压力。”

然而该款具有微电流的产品,却并无医疗器械验证。鳌头财经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查询,未发现该款安睡仪获得境内医疗器械注册或备案,而《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则明确指出,睡眠仪属于二类医疗器械。

强脑科技京东官方旗舰店客服则向鳌头财经表示,该款产品不属于医疗器械,属于电子产品。“如果失眠严重,请先咨询医生。”缺乏械字号认证,不免让该产品陷入“智商税”的质疑。

产品屡屡陷入争议和质疑,说明强脑科技产品C端化的路径并不好走,但这条路又不得不走。

“智能仿生设备研发成本高昂,面临的对象则是支付能力和意愿都有限的残疾人群体,商业上难以快速规模化,推出面向C端的智能穿戴产品是规模商业化的可行之路,但当下仍面临着市场教育不足、行业标准不足以及科技伦理等问题。”行业分析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

所幸强脑科技仍有时间。前不久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边是资本热捧和政策支持下的高歌猛进,另一边是产品落地时面临的实际困境。处于窗口期中的强脑科技,需要在争议中校准方向,在质疑中打磨产品。

fund

网易财经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