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两部委发文疏通新能源消纳堵点,算力、储能技术成为突破方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0 22:19:31

(原标题:两部委发文疏通新能源消纳堵点,算力、储能技术成为突破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北京报道

1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而明确的实施路径。

《指导意见》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包括分类引导新能源开发与消纳、推动新能源消纳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增强新型电力系统对新能源适配能力、完善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强化新能源消纳技术创新支撑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新能源消纳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方面,《指导意见》重点提出加强新能源与算力设施协同规划布局及优化运行,推动算力设施绿色发展。

与此同时,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也被置于关键位置。在强化新能源消纳技术创新支撑方面,《指导意见》重点提出创新应用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加快突破大容量长时储能技术。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储能最便宜的是抽水蓄能,但抽水蓄能需要具备特定条件,潜力限制,仅限于某些地理区域。“至于其他储能技术,目前我认为有电化学储能,例如,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种类繁多,各具特点。当前电池储能尚属小规模,主要受限于成本、寿命和安全问题,但储能系统支持新能源系统至关重要,它能有效平衡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提升电网的可靠性和效率。”

林伯强表示,在应对不稳定的过程中,AI能够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更灵活的调度,从而使供给端与消费端能够实现电力的瞬间平衡。供求侧和需求侧的稳定运行需依赖一个高效、智能的数字连接机制。AI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需求侧,从而为供给侧提供应对策略,特别是在高峰时段。可在供需紧张态势形成前就启动调峰、需求响应等机制,有效防范电力缺口的发生,提升系统的整体韧性与供电可靠性。

面对多元化的新能源开发模式,分类引导是科学消纳的前提。长期以来,新能源消纳工作主要聚焦于省内集中式新能源。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新能源开发模式日益多元,《指导意见》提出将新能源开发消纳划分为5类,统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与就地消纳,优化水风光基地一体化开发消纳,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开发消纳,科学高效推动省内集中式新能源开发消纳,积极拓展分布式新能源开发与消纳空间,进一步明确分类施策要求。

 与此同时,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对统筹促进新能源消纳和绿电消费作用日益显现。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对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新模式新业态进行了梳理归纳,创新新能源集成发展模式,推动新能源与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和新能源接入增量配电网4类新能源就近消纳新业态发展,进一步指明发展方向和要求。

林伯强认为,涉及新能源消纳的相关政策在以往并非完全空白,但当前政策导向正朝着综合化与系统整合方向发展,两个关键方向尤为突出:一是就近消纳机制的建设,二是融合发展的推进。“如何通过融合模式切实解决消纳难题?这不仅需要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还需积极探索基于市场机制的商业模式创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