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易思维带病闯关IPO:高盈利靠政府补贴 面临证监会现场检查

来源:观察者网

媒体

2025-11-10 10:55:00

(原标题:易思维带病闯关IPO:高盈利靠政府补贴 面临证监会现场检查)



        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号称在中国汽车整车制造机器视觉产品市场中占据龙头地位、市占率达到22.5%的“视觉AI先锋”,正在冲刺科创板的道路上经历一场价值的终极检验。其招股书所呈现的亮眼业绩,与背后潜藏的结构性风险、政策依赖以及监管危机,却让上市充满不确定性。



        高盈利靠政府补贴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易思维的净利润实现了近300%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从538万元飙升至8433万元。然而,光鲜的数据背后,却浮现出一根沉重的“隐形拐杖”。在这三年里,公司合计实现的净利润为1.47亿元,而同期获得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合计高达1.86亿元。这意味着,非经常性收益的总额甚至超过了同期净利润的总和。尤其是2024年,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的总额占到了当年净利润的87%。这直接表明,易思维的发展在报告期内是深度依赖政策输血的,其核心业务的盈利质量面临资本市场的质疑。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易思维的业绩是在“财政饭票”上续命,而非完全依靠自身硬实力。尽管公司符合科创板“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人民币5000万元”的上市标准,但鉴于2023年和2024年政府补助总额占净利润比例高达41%,这种对非经常性损益的严重依赖,使得其持续盈利的稳定性和质量受到挑战。公司自身也坦言,一旦未来国家对相关税收优惠或政府补助政策进行调整,或者公司不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等认定条件,享受的优惠和补助金额将可能减少甚至完全无法享受,届时公司业绩将面临“断崖式下跌风险”。



        周期性风险显端倪



        比盈利质量更令人担忧的,是易思维业务结构的高度集中性与下游行业的周期性风险。在报告期内,公司营收占比始终超过90%集中于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正处于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寒冬之中。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产能利用率仅约为59%。产能过剩引发了全行业无序的价格战,使得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急剧下滑,已从2014年的峰值8.99%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9%。



        在车企利润被急剧挤压、生存承压的困境下,整车厂往往会优先缩减资本开支,直接影响新产线的建设进度,进而延缓包括机器视觉设备在内的设备采购周期。这种困境对易思维而言,使得其“绑定式增长”面临“增长死局”,甚至有“陪葬”的风险。尽管易思维认识到了这一风险,并表示有意向轨道交通、航空及其他领域发展,但2024年轨交、航空及其他领域的营收占比合计不足4%,其中轨交业务收入仅为788.23万元,占比2.01%。这意味着,在汽车行业进入寒冬时,公司缺乏有效的第二增长曲线或缓冲领域来对冲风险。资本市场将把易思维的上市之路,视为对其是否拥有“穿越周期的能力”的价值检验。



        实控人套现面临“现场检查”



        除了业务和盈利结构上的固有风险外,公司在冲刺IPO的关键时刻,还面临着管理层与监管的双重拷问。公司的实际控制人郭寅博士,他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控制公司56.13%的表决权。公开报道提到,郭寅在2022年至2025年间存在多笔股权转让行为,涉及金额数百万至数千万不等,虽然招股文件将其定义为正常的股权转让,但这种在IPO前夕密集转让股权的行为,自然引发了市场对实控人“套现”的猜测和关注。



        更具戏剧性的是,就在公司上市申请获得受理后不久,易思维被中国证券业协会列入了2025年第二批IPO现场检查名单,这无疑为其上市进程带来了生死劫。自2022年以来,被抽中现场检查的IPO企业,其终止率超过70%。此次“大体检”的监管利剑,恰好聚焦于公司已进入“已问询”的阶段,监管部门的“火眼金睛”将聚焦于研发费用的真实性、政府补助的合规性以及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一旦查出财务瑕疵或信息披露违规,不仅公司的上市梦想可能破碎,还可能面临进一步的追责处罚。这场监管的“裸奔时刻”,使得易思维能否成功登陆科创板,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电鳗快报》

证星公司调研

2025-11-1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