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很多同行消失了......

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11-09 21:01:48

(原标题:很多同行消失了......)

【导读】“很多同行消失了!”单一策略遇冷,私募转型多策略

中国基金报记者 孙越 吴君

“原来跟我们一批做CTA的,很多都已经消失了。”一位以CTA策略起家的私募负责人感慨道。据他透露,国内一家规模曾超百亿元的CTA策略私募,如今规模已萎缩至不足5亿元,已搬到隔壁办公楼,而更多同期成立的机构早已没了声音。

不仅是CTA私募,还有债券、主观多头等管理人,也以不同方式布局多资产领域,发行多策略产品。其背后的逻辑是,单一策略收益率下行,或容量有限,抗风险能力不足,通过多资产、多策略布局,可以实现风险的分散与收益来源的多元化。

记者了解到,私募转型多策略并非易事,需要重塑一套投研框架,对投资团队、交易系统与风控标准提出更高要求。私募看好多策略的崛起,逐步从小众走向主流。最新备案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转向,今年10月,多资产策略私募产品备案数量达到122只,占比升至12.27%,仅次于股票策略。

单一策略遇冷

私募转型多策略布局

CTA策略曾是私募行业的“明星赛道”,但单一策略的局限性如今愈发凸显。

“光做CTA还是不够丰富,天花板太低了。”前述私募负责人表示,核心原因在于期货市场容量有限,远不及股票市场的体量。这几年,不少CTA私募规模缩水明显,反观股票类私募,今年诞生了不少百亿元级机构,发展速度远超CTA赛道。

面对单一策略的瓶颈,不少CTA私募将目光投向量化多策略。

千象资产表示,单一资产类别、单一策略的周期性特征显著,股票资产牛熊周期跨度可达5~8年;债券类资产风险相对较小,但随着利率下行,收益逐年走低;商品则受供需错配和地缘政治影响,波动率常高于30%。因此,公司基于在CTA与股票量化的多年积淀,布局量化多策略,以降低波动率、提升适应力。

洛书投资称,以往客户经常询问如何在CTA和股票策略之间做选择,实际上,这两类策略具备良好互补性。从2020年开始,公司尝试将CTA与量化股票策略结合,通过风险平价模型构建复合策略,利用其互补性,提升整体投资性价比,避免在两类策略间频繁择时。不过,他们也认识到在某些市场环境下,两者可能同时表现不佳,而此时传统安全资产反而更具优势。基于这一观察,公司最终形成了“全天候增强策略”。

在多策略的实施路径上,不同机构方法各异。例如,千象资产通过量化手段实现多策略产品布局:股票端使用指数增强策略,债券端使用国债期货策略,商品端使用CTA策略,同时使用风险平价模型,使各类策略对组合的风险贡献均等。公司称,在商品期货、国债期货、股指期货上均为多空双向交易,相较于对标资产,长期来看均有超额收益,且对极端行情应对更好。

黑翼资产的转型也比较成功。据介绍,其多策略主要以指增策略为基础,叠加CTA策略以对冲证券市场、宏观经济、大宗商品的波动,有效降低回撤。两类策略资金分配:股票占比为80%,CTA占比为20%,内部构成多元化,如CTA注重短中长周期策略全覆盖,趋势跟踪辅以日内反转和跨品种套利策略;股票策略在基本面、量价因子基础上,加大对机器学习因子的投入和迭代。

洛书投资称,公司积累了大量宏观与市场数据,构建了系统的周期跟踪体系,并持续研究不同宏观条件下各类资产的表现特征及跨市场联动,采用风险均衡方法进行配置。“依托深厚的量化基础,我们以完全系统化的方式实施策略,规避主观判断可能带来的波动。同时,凭借长期积累的低相关性Alpha策略,在基础配置之上叠加增强策略,进一步提升组合在不同宏观周期中的适应能力。”

转型之痛:

相当于重建一套体系

从单一策略转向多策略并非易事。一位以CTA策略起家的私募负责人表示,CTA策略与量化股票策略的逻辑、整体框架完全不同,方法论也不相通,“我们做CTA的转做股票,相当于要重建一套体系”。

千象资产相关负责人称,转型多策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CTA和量化股票两类策略的底层框架、交易机制及风控方式存在巨大差异。

“为了让两类策略更高效地协同,我们对研发平台、风控交易系统持续迭代,研发平台可以同步支持各类CTA和量化股票策略的独立研发、回测,风控交易平台可以独立对每个子策略进行风控,实时监控交易进度和策略运行情况,并且可以进行子策略业绩归因,有效解决了两类策略、三类资产叠加的风控交易问题。”他说。

洛书投资相关人士表示,全天候策略与原有的CTA及股票策略存在显著差异,需遵循独立的投资逻辑,并建立面向宏观市场的研究体系,为此,公司成立了专门的宏观产品团队,负责该策略的研究及相关产品的投资管理,同时,跨资产、跨市场、多策略的投资模式对运营和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他说:“通过投资、交易、风控及运营团队的紧密配合,我们打通了从策略研究、产品开发到投资执行、风控和运营的全流程系统。”

多策略崛起

从小众走向主流

多策略已成为私募差异化布局的新阵地。千象资产相关人士提出,要依托综合能力优势,从“工具提供者”向“资产配置服务商”跃迁。

“低利率时代叠加资管新规后净值化推进,投资者愈发成熟,对风险和收益的认知更充分,特色鲜明的多策略产品正持续获得市场青睐,逐步从小众走向主流,成为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的重要选项。”上述人士说。

黑翼资产聚焦股票与CTA策略的结合,其认为多策略介于求稳与进攻之间:上行期收益不及纯股票多头,但下行期回撤更低,适配有一定风险承受力、追求稳健且控制回撤的投资者。从量化视角看,多策略底层跨资产、策略多元,超额收益来源丰富,既能在股市上行时展现进攻力,又能在市场动荡时分散风险,攻守兼备。

海外市场早已给出参照,桥水基金、文艺复兴等顶尖机构均以复合策略为核心,通过多元策略与资产组合实现风险分散,规避单一策略局限性。

洛书投资认为,当前国内单一资产策略领域已趋于红海,无论是股票、债券还是CTA策略,均有较为成熟的产品。然而,投资人的资产配置能力差异显著,多数人难以持续获得理想回报。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多资产策略仍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管理人数量、投资者群体规模还是资金参与度都相对有限。随着居民财富“非标转标”推进、低利率环境下绝对收益需求上升,仍处发展初期的国内多资产策略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编辑:张洁

校对:乔伊

制作:小茉

审核:许闻 陈思扬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中国基金报

2025-11-10

中国基金报

2025-11-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