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创业最前线
2025-11-09 18:58:59
(原标题:融创96亿美元境外债“清零”,孙宏斌能松口气吗?)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吴磊
编辑 | 蛋总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今年6月,“隐身”两年的孙宏斌,高调现身融创中国的股东大会。
在为融创中国(以下简称:融创)四处奔走化债的路上,刚刚62岁的孙宏斌头发白了不少,但在这次大会上,轻松的姿态和昔日的自信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当被问起“您觉得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吗?”时,孙宏斌直接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彼时,外界纷纷猜测,融创的境外债重组极有可能会顺利通过。直到今年11月,靴子终于落地。
11月5日,融创宣布,境外债务重组计划已根据高等法院作出的指令获得批准,此次重组债务约合95.5亿美元。
只是,在此次境外债务重组计划通过之后,融创就真的做到了“轻舟已过万重山”吗?
从债务角度来看,于2025年中期末,融创资产负债率仍然超过94%;从经营来看,自2021年以来,公司利润累亏超1100亿元。
在债转股、配售股份的过程中,孙宏斌的股权一次又一次被稀释,控股权有所减弱。
在此次近96亿美元境外债“清零”之后,孙宏斌如何将融创重新推到发展正轨的问题,已经正式摆上台面。
1、重组落地,近96亿美元境外债“清零”
今年3月,融创宣布对境外债进行重组,重组范围包括公司发行或担保的境外债务。
据悉,截至2025年6月30日,重组债务金额合计约为95.5亿美元。(编者按:重组金额含本金及应计未付利息,但不包括违约利息。
(图 / 融创公告)
与众多房企化债选择债股结合、折价兑付不同,融创表现相对强势,只给出了“全额债转股”这一种方案。
具体而言,新强制可转换债券持有人(以下简称:债权人)可于重组生效日期起,按每股6.80港元的价格,将其新强制可转换债券转换为公司普通股。
或者,债权人可自2025年12月31日与重组生效日期之较早者后第18个月起,按每股3.85港元的价格,将其新强制可转换债券转换为公司普通股。
(图 / 融创公告)
这也意味着,无论债权人如何选择,都将“被动”成为融创的股东。孙宏斌想要的,是彻底化解境外债,而不是展期债务,将偿付压力推迟到未来。
不过,部分债权人同时对孙宏斌提出了要求——计划债权人每获得分配的100美元本金的新强制可转换债券中,将有约23美元的新强制可转换债券发行予孙宏斌或其指定方。
(图 / 融创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进行境外债重组之时,根据不优于建议强制可转换债券的条款,孙宏斌已同意将其4.5亿美元的无息股东贷款,同步转换为股权。
融创化债历时3年,过程是艰难的,孙宏斌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因为孙宏斌的资金支持,以及与债权人共担风险的诚意,提升了债权人信心,才为融创赢得了“上岸”的机会。
今年10月,融创宣布,超94%的债权人赞成境外债务重组计划。又时隔1个月,境外债务重组计划获得中国香港高等法院批准。至此,融创的债务重组方案正式通过,近96亿美元的境外债将“清零”。
对于这次化债,融创方面表示,此次重组方案的落地,将为公司经营恢复奠定重要基础,使公司轻装上阵。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年初,融创刚刚完成了部分境内债务的重组,共涉及10笔存续的公司债券及供应链ABS,金额约160亿元,加权平均展期期限3.51年。
在中指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看来,这轮债务重组后,融创整体偿债压力预计下降近人民币1000亿元,债务压力骤降,每年也可节约大量利息支出。此外,这也能帮助融创修复资产负债表,有利于可持续经营。
只是,融创真的就此彻底翻身了吗?
2、已抵押超3500亿,还在到处“找钱”
能够出现上千亿的债务无法兑付,归根结底还是融创过去“太激进”。
曾经,融创砸下150亿元驰援乐视,结果乐视造假、贾跃亭跑路;在万达遇到资金问题时,孙宏斌又耗资超400亿元收购万达13个文旅项目;后来,融创和融创服务又计划以上百亿收购彰泰集团的两个公司……
在波谲云诡的商业世界里,孙宏斌似乎总是扮演“白衣骑士”的角色。
年近花甲之时,孙宏斌又要为曾经的激进“买单”。2022年时,年销售额近6000亿元的“巨无霸”融创,深陷流动性危机。这一次,孙宏斌被推上牌桌,与债权人展开博弈。
据媒体报道,孙宏斌曾公开表示:降负债无捷径,要么“卖血”,要么“造血”。在品牌、信用遭受重创之时,“卖血”自然回笼资金更快,为此孙宏斌和融创轮番上阵,陆续出售重庆大学城项目、甩卖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资产,还要为借款担保。
客观来说,这的确为融创短时间内赢得了宝贵的流动资金。只是,当此次境外债重组完成之后,融创徒留“一地鸡毛”。
在发生流动危机前一年(即2021年),融创总资产高达1.18万亿元。在不断“卖卖卖”之后,到2025年中期时,这一数据已经萎缩至8508亿元,缩水超3000亿元。
(图 / Wind(单位:亿元))
其中,超4成的资产已经抵押。于2025年6月30日,融创的借贷总额约为2548.2亿元。
其中,2508.6亿元是由集团的发展中物业、持作出售的竣工物业等资产,若干附属公司的股权,以及集团若干资产处置收益权作出抵押或共同抵押。而抵押物业资产合计约为3544亿元,约占总资产的42%。
(图 / 融创财报)
不止如此,融创还面临诸多诉讼。截至2025年中期末,诉讼单笔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诉讼455宗,起诉金额合计约1663.8亿元,主要为未偿还借贷及未付工程款等。
(图 / 融创财报)
一笔又一笔的抵押,一宗又一宗的诉讼,都在等着孙宏斌拿出真金白银来解决。
可以看到,为了增厚现金流,融创还在到处“找钱”:包括来自资产管理公司或金融机构的新增融资、保交楼专项借贷及配套借贷、合作方业务合作、资产处置等。
截至2025年中期末,融创获得保交楼专项借款审批金额合计约为228亿元、银行配套融资审批金额合计约110.8亿元、「白名单项目」融资审批金额约46.8亿元。
(图 / 融创财报)
除此之外,为了配合境内债务重组,融创还在发行新股份。2025年7月,公司以7.41元/股的价格发行7.54亿股,总额约56亿元;2024年10月,公司以2.465港元/股配售4.89亿股,募资总额12.05亿港元。
在万里长征的路途中,融创已经熬过了雪山草地,但目前仍需要外界的持续“输血”与政策的呵护,而市场信心的重建、销售的回暖、利润的修复,都需要时间,融创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跋涉。
3、最困难时候已经过去?挑战仍存
对于不少公司来说,创始人都是“定海神针”,就像王健林之于万达、雷军之于小米,只要站在那里,就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
在融创,孙宏斌就是这样的灵魂人物。“狂人”孙宏斌的人生起起伏伏——进过大狱、走过巅峰,在商海浮浮沉沉数十年。
自融创出险后,公司两年股东大会孙宏斌只在线上“露面”。直到今年6月,孙宏斌现身融创的股东大会。当时,有投资者询问孙宏斌:“您觉得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吗?”而孙宏斌直接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但在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融创仍面临诸多现实考验。他直言,“债务清零”不等于经营自动回到正轨,决定融创能否真正“站起来”的核心包括销售能否持续回暖?如何加速剩余存量资产盘活与表外风险出清?
对于资金仍不充裕的融创来说,引入资方已经是盘活项目比较快速的方式。
按照融创的说法,2025年下半年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与资产管理公司等能提供增量资金的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化解项目债务风险和盘活优质项目,从而支持集团运营的逐步恢复。
但换个角度来看,能够吸引资方的必然是优质项目,而合作也会导致利润的流失。
以豪宅上海壹号院为例,这个项目位于上海黄浦老城厢核心风貌区,均价在20万元/平方米左右,自2024年8月首次开盘以来,五次开盘全部售罄,2025年累计销售额突破220亿元,登顶全国单盘销冠。
但问题在于,在陷入危机之时,融创为上海壹号院引入了中信、华融等资方。贝壳找房显示,上海壹号院的开发商是上海亚龙古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而据天眼查资料,中信系持有这一开发公司超80%股权,融创持股比例极低。
这也意味着,上海壹号院虽然热销,但最大的受益者或许已经不是融创。
至于融创在上海壹号院的具体持股比例有多少,与中信等资方的合作方式是什么,最终能够拿走多少利润等问题,「创业最前线」试图向融创方面进行了解,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不过,仅从数据来看,融创的销售仍显颓势。11月6日,融创发布营运数据显示,2025年10月,集团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0.1亿元,同比下滑86%;前10个月,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27.7亿元,同比下滑25%。
(图 / 融创公告)
柏文喜认为,若融创全年销售额不能回到700-800亿元量级,“造血”功能难以覆盖后续建安和利息支出。
毕竟,在过去4年半里,融创利润已经连续亏损。
Wind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5年中期,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分别为382.6亿元、276.7亿元、79.7亿元、257.0亿元及128.1亿元,累亏超1100亿元。而这需要漫长的时间、经营来改善利润表。
(图 / Wind(单位:亿元))
回头来看,重组成功只是融创“活下去”的入场券,能否“活得更好”取决于后续销售与盈利能否改善。
过去,靠融资驱动的高周转模式已一去不返,融创必须学会在低杠杆、弱预期的市场中重新找到盈利逻辑,这将是融创下一场更漫长、更艰难的战斗。
*注: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证星董秘互动
2025-11-0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11-0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11-09
创业最前线
2025-11-09
证星董秘互动
2025-11-09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1-0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