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4 12:36:17
(原标题:以纪律和三层框架驾驭波动,华安基金郭利燕的低波“固收+”哲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娜娜 上海报道
“低波‘固收+’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其实是承受低于市场平均的波动率,去获得一个合理的收益率水平。”
“我们的权益仓位是‘上有顶、下为0。”
“‘固收+’更适合左侧埋伏……虽然可能让渡了一定的短期胜率,但却站在了正确的时间复利方向上。”
10月22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与点拾投资联合主办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基金经理100系列高端访谈”首场活动顺利在沪举办。该系列活动旨在回归“基金经理”本身,聚焦其代表产品与业绩曲线,打造纯粹、专业、高质量的交流平台,真正实现“让业绩说话、让产品发声”。
在近年来震荡加剧、利率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中,“固收+”策略凭借其股债混合的配置特性,逐渐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重要工具。为此,基金经理100首场活动将主题设定为“‘固收+’策略的长期生命力”,来自多家头部公募基金的“固收+”策略负责人、基金经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低波时代下该类产品的定位与未来发展路径。
华安基金绝对收益投资部基金经理郭利燕,以其独特的“三层组合搭建体系”和扎实的行业研究基础,在低波“固收+”产品的管理中展现出清晰的策略路径与执行纪律。在本场研讨会题为“低波动下,如何实现更好的收益?”的圆桌讨论中,她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投资理念与组合管理方法,强调“在合适的风险敞口下,追求可持续的超额收益”。
郭利燕擅长成长股和转债投资。金融学毕业后,她于2016年入行,从转债做起,后来逐步延伸至股票,尤其深耕于中游制造与TMT领域。
她曾任融通基金投资经理,2022年加入华安基金,在担任绝对收益投资部基金经理助理期间深度参与团队的投资研究与组合管理工作,随后出任基金经理。
郭利燕深度融入团队独特的“1+N”模式,在协同作战中持续深耕科技成长领域,不断打磨与完善自身的投资框架,在实战中逐渐锤炼出三项核心优势:
一是中观思维敏锐。早年独立负责全市场可转债研究的经历,使她建立起横跨多个行业的宽广视野,形成了融合宏观视野与微观个股的“中观驱动”型投资思维,对行业轮动与产业联动的节奏把握尤为敏锐。
二是研究覆盖全面。亲历转债市场快速扩容阶段,她系统性地深度覆盖科技制造(如新能源汽车、光伏、TMT等)、周期金融、大消费等主流方向,积累了扎实的全领域研究功底,对各行业建立起成熟的分析框架。
三是聚焦科技成长。郭利燕长期将研究和投资重心放在科技成长与高端制造领域,通过持续深耕积累认知复利,力求在能力圈内做深做透,把握产业发展的核心脉络。
目前,郭利燕在管华安沣润等四只基金。其参与管理的代表产品——华安沣润A(018640),自其今年4月23日参与管理以来,充分展现了稳健的投资风格与优秀的风险控制能力。
郭利燕认为,低波“固收+”产品的核心,就是以低于市场平均的波动水平获取合理回报。她不追求极致的短期收益,而是通过系统的投资体系和严格的风险控制,为投资者提供一条波动更小、体验更优的资产增值路径。
郭利燕的投资框架可以概括为“风格结构—行业配置—个股精选”三层体系。她强调,在“固收+”产品的管理中,单纯依赖自下而上选股的占比被有意控制,而风格与行业的配置决策对组合胜率的影响更为显著。
第一层:风格结构——动态平衡科技与非科技资产
郭利燕根据宏观政策、产业景气度与估值性价比,动态调整科技成长与非科技资产的配置比例。例如,在产业趋势明确、估值合理的阶段,会适度提升科技成长的仓位;而在市场情绪过热、估值泡沫化时,则主动降低风险暴露,转向更为稳健的资产。
第二层:行业配置——左侧跟踪供需,捕捉盈利拐点
郭利燕聚焦于行业供需变化带来的盈利边际改善机会,尤其擅长在左侧布局。通过跟踪供给格局、产能利用率、库存、价格、政策等指标,捕捉行业基本面的拐点,并在组合中予以体现。她指出,“‘固收+’产品更适合左侧布局,虽可能牺牲短期胜率,但能站在时间复利的方向上。”
第三层:个股精选——匹配行业周期,筛选相对受益标的
在确定的行业方向中,郭利燕进一步筛选出在特定发展阶段最具盈利弹性的公司。不同行业属性的公司,其受益逻辑也不同——稳定行业看龙头,变革行业看技术布局,成长行业看高增长与强壁垒。
这一框架的背后,是她对“承担有效风险”的深刻理解。她认为,组合承担的风险敞口必须与市场环境相匹配,才能在控制回撤的同时捕捉收益。
对圆桌讨论中“如何避免‘固收-’”的核心议题,郭利燕的答案是,依靠纪律性的仓位设计和精细化的组合管理。拆分来看,
一是依靠纪律性的仓位管控。
“不能在市场越涨的时候将仓位设置得越高,这其实是一个逆人性的设计。”她解释,“固收+”享受了股票和债券两类资产长期负相关性的“免费午餐”,这两类资产的风险从长期维度来看是对冲的,但在极端风险偏好环境下也可能是同向的,比如受到流动性冲击时二者可能会先同时下跌,此外,在股票泡沫足够大时的估值塌方情形下债券底也容易被击穿,而这些极端情形下,往往就是“固收-”发生的情形。
她详细介绍了应对这种情形的仓位纪律。“我们会参考股债性价比ERP指标(风险补偿溢价)……我们的组合类似于低波‘固收+’产品,仓位上有顶、下无底。” 所谓“上有顶”,是指低波产品的权益仓位通常在10%左右;“下无底”则意味着在股票泡沫化、估值极高、ERP较低时,可能将股票仓位降至零,以此来应对市场极端风险。
“天然的不对称股票仓位设计,能够较好地保护我们的产品在股票泡沫爆发时(债券底)不易被击穿。”郭利燕说。
二是日常的流动性和风险管理机制。
在行业层面,通过控制行业集中度、区分资产持有久期来进一步平滑组合波动,敬畏市场的“黑天鹅”风险。“在构建组合仓位时,要知道哪些是中长期资产,哪些资产只需要提供短期供需格局改善带来的盈利弹性。”
在个券层面,她反复强调“好价格”的重要性。“如果一个资产成为短期热烈追捧的对象的时候,价格会偏离估值非常多……如果右侧追高,就算它是一个好资产,但是买入的价格不好,就需要承受非常大的回撤幅度。” 她追求的是“向下风险有限,向上有一定弹性”的不对称性,这正是“固收+”产品个券选择的精髓。
郭利燕的投资实践,离不开华安基金绝对收益投资部强大的平台支持。
该团队2021年在大类资产配置专家邹维娜加盟华安基金后,逐渐形成了“1+N”的管理模式,即在群策群力的基础上,由首席固收投资官邹维娜重点把握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确定各品类的投资比例和配置时机;再融合其他团队成员在股票和转债、信用债投资、利率债择时、衍生品工具等细分领域的研究与投资能力,通过团队协作实现能力的互补与整合。
比如与郭利燕共同管理华安沣润的债券投资专家吴文明,拥有超16年的金融、基金从业经验,8年公募基金投资经验,目前是华安基金绝对收益投资部副总监,精于择券和定价,已与邹维娜并肩作战多年。
郭利燕本人即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与实践者。凭借早期对全市场可转债的研究覆盖,她形成了对多个行业跨领域的认知,尤其在科技制造、中游制造与TMT方向积累深厚。加入华安基金后,她在团队的支持下进一步聚焦科技成长方向的挖掘,并在“1+N”的协作机制下,获得了消费、周期金融等其他重要领域的专业支持,从而构建出更加均衡和稳健的投资组合。
华安基金在固收+领域已建立起系统化的投研体系与风控流程,从大类资产配置到个券信用评级,均设有明确的阈值与监控机制,为基金经理的策略执行提供制度保障。
谈及对后市的看法,郭利燕指出,在中美经济周期错位、国内产业转型深入的背景下,A股市场大概率呈现结构性行情。“新经济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地产经济,大概会在未来5年内发生。”她认为,新经济动能对GDP的贡献正在稳步提升,对应到资本市场,因为“产业渗透率的提升和产业利润蛋糕的增加”,科技成长类资产的估值中枢长期来看有望逐步上移。
她尤其看好AI产业的纵深发展,并清晰地描述了其投资路径。“优先选择算力基础设施公司……随着技术成熟与成本下降,相对收益向AI端侧应用公司过渡。” 从算力基建到硬件终端(如机器人、智能驾驶),再到软件应用,她认为这是一个持续的、可跟踪的产业浪潮。
同时,她也关注军工、电力设备新能源等领域的国产替代与出海机会。“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只要每个大产业浪潮能够跟中游制造融合,这个过程中就会有很多优秀的中游制造公司抓到第二成长曲线的机会,而这些机会就是我们在找个券时可以变现的方向。”
在短期操作上,她保持一份冷静,“做一个‘固收+’产品,当好资产没有拥有好价格的时候,就以均衡配置为主,做适度分散。”提及看好的资产类别,她表示将继续看好有盈利趋势改善的科技成长、供给端格局比较稳定的周期金融以及在内需中寻找有一定盈利反转预期和政策潜在催化的结构性机会。
最新的华安沣润三季报显示,该基金三季度维持了均衡的行业结构,整体风格变化不大,聚焦于科技成长和周期金融等相关行业。而在转债投资上则相对谨慎,以自下而上寻找转债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为主。
她总结道,作为“固收+”产品的管理者,目标不是追求极致的短期收益,而是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持续、稳定地输出超额收益,为投资者提供一条波动更低、体验更优的资产增值路径。
在低利率与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中,郭利燕所呈现的是一种注重纪律、强调框架、追求风险调整后收益的“固收+”管理哲学。她不仅在理论上构建了清晰的三层投资体系,更通过团队协作与严格风控,将其转化为可复制、可持续的产品实践。
正如她在圆桌论坛中所言:“我们所做的,是让组合的风险敞口站在顺势而为的方向上,用时间和纪律换取长期的复利。”这或许正是“固收+”策略长期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观点
2025-11-0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