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十五五规划”中的新提法和新意思

来源:和讯财经

2025-10-24 18:14:04

(原标题:“十五五规划”中的新提法和新意思)

文/张向东

关键时刻,高层对未来5到10年的战略规划浮出水面。

科技被提升至新高度,“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小目标已然成型。

先进制造业被定位成颇有经济脊梁意味的“骨干”。“三化”的未来产业发展思路首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中。“加强原始创新”也是首次出现。

到2035年,“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的提法,引发热议与想象。

这些新提法、新思路究竟意味着什么?十五五规划为何如此重要?2029年的任务清单具有怎样的关键意义?

10月23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

到2035年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排名次序将与十五五规划中的具体目标呼应,同时也决定了优先级。

经济是基础,因此高质量发展是第一目标。目前看,内需不振、内生动力不足仍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国家统计局前不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同比环比增速均有加快,但CPI同比降了0.1%;全社会累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6%,与2024年同期7.9%的增幅、2023年5.6%的增幅均有所差距,显示内需仍有待进一步激发。

扩内需的难度不亚于一些敏感领域的深化改革。它不仅涉及新兴业态的培育扶持,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涉及对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的体制机制清理,比如:地方保护、差别执法、隐性政策洼地、利用资源优势可以打造的要素“内圈”“内卷”等。

因此,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中央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卡点堵点。”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于扩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效率,具有打通“基础设施”的关键作用。

十五五期间,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方向也进一步明确: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三化”方向,加快建设“五个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

这是“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产业发展思路第一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中。

“五个强国”的提出及排序,可对比“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的表述,其中在不同板块分别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九大强国,即“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海洋强国、文化强国”。

先进制造业也被提到一个新高度,定位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骨干”。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符合“智能、绿色、融合”三化特征的先进制造、产品与服务提质、航天、交通、网络题材,预计会受到资本更多关注。

科技被提至第二的位置,这与过去几年美国在芯片、人工智能等高技术领域对中国持续高压封锁有关。

这表明了中国自主寻找科技突围之路的决心,也意味着未来几年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自主创新、前沿技术应用方面,将获得更大的政策推力。

这些领域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在2024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中,其中一些领域被称为“战略性产业”。

在10月24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提出了一个更“具象”的目标: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围绕几大新兴产业,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具体怎么做?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发布会上说,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四是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前两点是关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跳出封锁,实现核心科技国产自主化的唯一抓手。过去几年间,在芯片、光刻机、创新药等领域,这一点已被验证。

在国家顶层规划中,科技创新历来被重视。这一次,“加强原始创新”首次出现在五年规划中。

按照一般定义,原始创新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原始性创新活动,具有首创性、突破性、带动性、战略价值重大等特点。由于中国独特的创新体制和环境,“新型举国体制”将成为中国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的有效牵引。

新型举国体制帮助中国新能源(600617)汽车实现了对燃油车巨头的“弯道超车”。如今,在半导体、工业母机、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新型举国体制”的效力正在逐步显现。

在具体项目上,新型举国体制主要体现为国家战略统筹牵引,“政府引导资金+产业链协同创新+市场化配置”是其典型特征。这大概也是中国“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的底气和优势所在。

预计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方面,重点科研院所、重大专项实验室、国家产业基金、国央企以及类似华为、宁德时代(300750)等在特定技术领域具有国际话语权的民营企业,将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将催生出中国真正具有源创新特色的新兴产业。平台经济式的模式创新、技术与应用两张皮的形式创新将不再受到鼓励。

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十五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将迎来新突破。

可以期待的改革措施包括: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等。

另一个引起市场关注的信息是,《公报》中没有一处提及“金融”。

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并不重要,也不意味着在十五五规划中不会出现关于金融领域相关任务的部署安排。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中央多次强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按照《公报》内容,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目标,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只是,“服务实体”的基本功能地位、打造先进制造业的骨干定位、“再造一个高技术产业”的“小目标”,基本决定了十五五期间,金融需要支持和发力的战略方向。

根据2024年7月发布的改革“决定”,2029年之前,金融领域要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

具体改革措施包括: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支持长期资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上市公司监管和退市制度。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等。

这些改革措施也将在“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得到进一步落实和体现。

它们将于科技领域的改革措施一起,成为十五五期间,在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局面下,中国实现2035年更大目标的制度基础。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的目标,意味着十五五期间,诸多“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将取得新突破。

除了科技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诸多改革领域还涉及:国资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统一大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等。

2024年7月发布的改革“决定”,提出了“七个聚焦”的分领域改革目标,要求到2029年完成本改革任务。因此,十五五期间,中国将迎来新一轮改革潮。

考虑到十五五规划目标与改革“决定”在2035年这个标志性时点上的呼应,2029年之前诸多改革措施的推进成效,具有承前启后、破旧立新的意义。

在卡点堵点已经明确的情况下,剩下的考验是:改革措施的力度与锐度。

力度将决定中国经济内生潜能释放的大小,锐度将决定改革红利溢出的快慢。


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