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建投租赁:金融如何支持制造业转型

来源:财经报道网

2025-10-24 13:41:20

(原标题:中建投租赁:金融如何支持制造业转型)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正在以稳健姿态穿越复杂周期。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2%,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9.6%和9.7%,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40.5%和29.7%。

亮眼数据背后,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坚定步伐。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力量,金融机构如何为产业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已成为当前亟待深入探讨的时代命题。

本文将从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切入,分析其规模优势与转型挑战,进而解读政策与技术在发展中的驱动作用,最后聚焦金融机构在高端装备、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三大赛道的布局与赋能路径。

一、制造业发展现状:规模领跑全球,结构优化待突破

1.规模稳居第一,扛起全球制造业“大旗”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展现出强劲韧性,规模与全球影响力同步提升。2020至2024年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

同期,中国制造业对全球制造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首位。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原材料加工到高端装备制造,形成了完整协同体系,为全球市场持续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2.直面转型挑战,制造业成为“突破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常态,制造业也面临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阶段性压力。与全球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层次、信息化程度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仍面临“断供” 的潜在风险。

二、发展动力解析:政策精准引航,技术重塑竞争格局

1.政策精准发力,锚定“三化”转型目标

近年来,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落实层面,一系列政策接连出台,为制造业发展勾勒出清晰路径。

高端化转型

以提升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为核心,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与先进制造业科学布局。2025年9月,国家标准委与工信部联合发布《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聚焦高端数控系统与关键零部件标准研制,助力突破高端技术瓶颈。

绿色化转型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托我国全球领先的水电、光伏、风电、储能与智能电网等绿色能源体系,全面推进制造业低碳转型。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一方面推动钢铁、电解铝、建材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开展深度绿色改造,扩大清洁能源在冶金、化工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另一方面,引领新兴产业绿色发展,拓展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绿色产品的市场空间。

智能化转型

借助5G、物联网、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激活制造业创新活力。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超出同期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4.7和1.6个百分点。工信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不仅明确了行业增加值增速目标,更聚焦人工智能终端、5G/6G关键技术等领域,全力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智能创新方向迈进。

2.应对国际变局,重构供应链竞争力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持续升级,推动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中国制造业主动顺应趋势,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转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通过降本增效、提升品质,持续巩固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拓新的贸易市场与合作空间,稳步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降低外部依赖,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中抢占有利地位。

三、金融企业布局:聚焦三大赛道,助力制造业升级

当前,全球产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度调整和重塑。欧美制造业大国纷纷出台政策谋求竞争优势,推动产业本土化,降低对华依赖。在国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制造企业降低能耗、提升效率的需求日益迫切,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金融服务新型工业化的核心领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撑,金融机构应通过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精准融资服务,重点聚焦以下三大赛道,助力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高端装备领域:匹配产业需求,提供全链条支持

高端装备制造业涵盖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大领域,具备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资金需求大等特点。金融机构可深度嵌入产业发展全流程,从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到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债务结构、促进产品销售,再到提供供应链融资与资产管理服务,全方位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为产业向高端化突破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2.绿色制造赛道:锚定“双碳”目标,激活绿色动能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深入推进,国家持续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促进碳排放交易市场扩容,构建绿色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聚焦清洁能源、储能设备等领域,支持分布式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储能系统等项目的建设与推广,推动能源系统清洁、高效、智能转型。同时,支持废弃物循环利用相关设备的融资需求,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智能制造发展:破解资金痛点,加速技术落地

随着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人口红利优势的减弱,智能制造领域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重心和博弈焦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智能制造起步相对较晚,工业机器人普及率仍有提升空间,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的自主化程度亟待加强,但发展潜力巨大。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高额资金支持和创新型人才体系,这既需要政府的谋篇布局,也需要金融机构精准助推。

金融企业可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细分智能制造产业赛道,找到产融结合、价值再造的最佳突破口与契合点,为技术研发、设备升级、人才培养提供稳定资金支持,加速智能制造技术落地应用。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既是顺应时代趋势、抢占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未来,金融机构需紧紧跟随制造业发展步伐,精准把握入局方向,以更优质、更高效的金融服务,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注入金融动能,共同书写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