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2 08:15:29
(原标题:心源性猝死频发,心脏科诊治MDT如何赋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报道
近年来,心源性猝死案例频繁进入公众视线。
熬夜加班的年轻白领、高压工作的企业家等中青年人猝然离世的消息,一次次叩击着社会对心脏健康的关注。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超过3.3亿心血管病患者,每年约有50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治疗方案中找到最优解,成为摆在患者面前的最大难题。
在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首要致死病因的背景下,心脏科治疗多学科协作的特性,让多学科诊疗模式(MDT)逐渐成为破解诊疗难题、降低猝死风险的关键路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王礼春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团队曾接诊一名67岁男性心衰患者,该患者同时患有主动脉瓣狭窄、心律失常和肾功能不全,传统治疗方案风险极高。
团队创新采用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与心律失常射频消融联合手术,心内、心外医生默契配合,仅用不到20分钟就完成靶点定位与核心治疗。术后,患者心功能显著改善,该病例还成为全球首个经心尖路径完成瓣膜置换与心律失常消融联合治疗的成功案例。
国内外诊疗差异
我国心血管诊疗体系近年发展迅速,在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中沉淀出独特优势。
国内诊疗的鲜明特色,在于综合医院的协同创新。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例,该院20年前就打破传统科室壁垒,将心脏内科、心脏外科、心脏儿科整合为心脏医学部,从制度层面实现诊断、治疗到康复的全流程衔接。
目前,国内多数三甲医院都建立了类似的心血管专科细分体系,心内科细分为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等亚专业,心外科则在微创介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等领域持续突破。
同时,跨院病例讨论机制成为提升水平的重要抓手,每周各医院会把疑难病例汇总到区域医疗协作平台,组织多院专家共同研讨,即便无法到场的医生,也能通过线上回访参与交流。这种经验共享模式,不仅加快了年轻医生的成长,更让患者接触到更全面的诊疗思路。
在重症病例处理上,国内诊疗展现出强劲的技术实力。
不过,国内常规诊疗仍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院普遍缺乏多学科协作条件,部分冠心病患者在“放支架还是做搭桥”的关键选择上,只能得到单一科室建议;部分瓣膜病患者因未获心内、心外专家联合评估,可能错过微创治疗的最佳时机。
二是患者教育与长期管理不足,不少人对心脏健康存在认知误区,比如认为“运动越多越健康”,却忽视自身潜在的心脏问题,最终在运动中遭遇意外;还有部分患者因怕麻烦,长期不做心脏超声等基础筛查,让早期隐患演变成致命风险。
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心血管诊疗的精细化管理与专业细分值得借鉴。
作为日本低侵袭瓣膜手术的领军力量,日本顺天堂大学心血管外科主任田端实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团队每年实施心脏手术约465例,其中心脏瓣膜手术与微创手术占比超65%,微创心脏手术(MICS)占比更是高达90%。
与国内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日本的微创手术只需在患者胸壁开3-4厘米的小切口,无需切断胸骨,术后患者平均5天就能出院,最快3天就能恢复基本生活能力。这种“以患者最小负担恢复生活”的理念,背后是多学科团队的深度协作。
MDT价值凸显
无论是国内综合医院的协同创新,还是国际先进诊疗的精细化管理,核心都指向“多学科协作”这一方向,而MDT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医生成长是漫长的过程,唯有协作才能少走弯路。”王礼春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从临床价值看,MDT的优势在于精准与全面。
心脏疾病复杂性高,单一科室诊疗如同盲人摸象,而MDT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补上短板。其核心优势首先是避免误诊与过度医疗,心血管疾病症状易混淆,如心慌可能由心律失常、甲状腺问题等多种原因引起,MDT通过多科室联合评估能准确识别病因。
田端实教授团队曾接诊一名25岁胸闷患者,初步检查显示心脏扩大,单一科室可能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MDT团队结合多项检查发现是“主动脉无冠瓣异常、左束支传导阻滞”,通过联合治疗让患者术后6个月心功能恢复正常。
其次,MDT能为患者制定贯穿一生的健康方案。对年轻瓣膜病患者,MDT会综合年龄、预期寿命选择“既解当下忧,又留未来路”的方案。
而从适用人群看,MDT覆盖全年龄段患者。
50岁以上中老年人多合并基础病,需多科室制定联合方案;30-40岁中青年以急性心梗、心律失常为主,MDT侧重病因排查与生活干预,如为心梗患者制定康复计划并建议家属做基因筛查;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需多科室联合评估手术时机,避免过早手术影响身体发育。
此外,以盛诺一家发起的心脏国际MDT项目为例,其通过72小时国际专家响应机制,让患者在国内就能获得中、日、美专家联合评估,曾为一名合并糖尿病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调整方案,从开胸手术转为微创联合手术,术后恢复顺利且住院时间缩短3天。
临床价值的凸显,让MDT市场空间持续扩大。
需求端,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超3.3亿,20%为需多学科干预的复杂病例,仅冠心病、瓣膜病患者每年就超100万人需MDT评估。同时,患者健康意识提升,从关注“能否手术”转向“哪种方案更适合长期健康”。
政策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国家卫健委将其纳入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要求四级手术前必须进行MDT评估,广东、上海等省份还将MDT会诊费纳入医保报销,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技术端,远程医疗打破地域限制。国内多数三甲医院已实现线上联合会诊。医学影像数字化则解决了资料传递难题,心脏超声、冠脉CTA等影像可通过云端共享,日本也已尝试跨国线上MDT,未来能让偏远地区患者接触到国际顶尖专家。
当然,MDT 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仍需解决实际难题。
部分医院未建立标准化协作流程,学科职责模糊导致意见难统一;MDT人力成本高,基层医院难以承担。业内建议通过建立区域MDT中心整合资源,以三甲医院为核心辐射基层,同时通过打包收费降低成本。
随着这些问题逐步解决,未来,心脏科MDT有望从三甲医院的特色服务,转变为惠及更多患者的常规诊疗模式。(实习生刘洋对本文亦有贡献)
智通财经
2025-10-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财闻
2025-10-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