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财政部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17 21:05:42

(原标题:财政部发布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

2025年10月17日,财政部召开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并回答了记者们的提问。

靳俐: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财政部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司长濮剑鹏先生,预算司一级巡视员、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李大伟先生,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龙生先生,关税司副司长吴京芳女士。请他们向大家介绍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并回答提问。

下面,首先请唐龙生先生介绍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

唐龙生:谢谢主持人。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按照惯例,我先向大家通报一下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

一是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876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全国税收收入132664亿元,增长0.7%;非税收入31212亿元,下降0.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837亿元,下降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93039亿元,增长1.8%。

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情况如下:国内增值税52271亿元,增长3.6%。国内消费税12934亿元,增长2.2%。企业所得税32527亿元,增长0.8%。个人所得税11799亿元,增长9.7%。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3465亿元,下降5.7%。关税1750亿元,下降4.6%。出口退税17018亿元,增长8.6%。印花税3142亿元,增长34.5%,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1448亿元,增长约1倍。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方面,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1008亿元,增长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7056亿元,增长2.4%。

主要支出科目情况如下:教育支出31599亿元,增长5.4%。科学技术支出7105亿元,增长6.5%。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652亿元,增长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928亿元,增长10%。卫生健康支出15712亿元,增长4.7%。节能环保支出3928亿元,增长8.8%。

二是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0717亿元,同比下降0.5%。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276亿元,增长0.7%;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27441亿元,下降0.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2302亿元,下降4.2%。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方面,前三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4924亿元,同比增长23.9%。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支出8090亿元,增长2.6倍;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66834亿元,增长14.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关支出31383亿元,下降4%。

谢谢。

靳俐:感谢唐龙生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一下所在新闻机构。

央广网记者:今年前三季度财政运行情况如何?呈现哪些特点?

唐龙生: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迎难而上、沉着应对,我国经济运行顶住压力、稳中有进,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接续发力,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保持必要支出强度,加大对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的经费保障,财政运行总体平稳有序。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财政收入增幅逐季回升。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9万亿元,同比增长0.5%。分季度看,一季度下降1.1%;二季度由降转升,增长0.6%;进入第三季度,7月份增长2.6%,8月份增长2%,9月份增长2.6%,当季增长2.5%,增幅明显提高。财政收入增幅的回升,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升的态势。

二是税收收入稳步增长。前三季度,作为财政收入主体的税收收入同比增长0.7%。分税种看,主体税种表现亮眼,国内增值税是第一大税种,综合反映工商业、服务业运行情况,前三季度同比增长3.6%,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3.1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是第二大税种,同比增长0.8%,增幅比上半年扩大2.7个百分点,反映出下半年以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市场活力不断提升,工业企业利润明显回升;国内消费税等其他税种也均保持总体平稳。分行业看,随着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12%,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税收收入增长8.3%;提振消费政策拉动效果显现,促进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文化体育娱乐业税收收入增长5.5%;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向好,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收入增长13.4%。

三是非税收入增幅回落,具体项目有升有降。前三季度,全国非税收入同比下降0.4%,比上半年回落4.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4%,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借等收入增加带动;罚没收入下降7%,自今年3月份以来降幅逐月扩大。

四是地方收入保持平稳,绝大多数地区收入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长1.8%。从7月份开始,累计增幅已连续3个月保持在1.8%的水平。分地区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除受煤炭等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影响的个别地区外,其他27个地区保持正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个。

五是财政支出靠前发力,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今年以来,财政部门加强资源统筹,加大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民生、科技等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得到较好保障。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1万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0%,教育支出增长5.4%,卫生健康支出增长4.7%,科学技术支出增长6.5%,节能环保支出增长8.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4%。上述6项支出增幅均为近三年同期最高水平。

同时,前三季度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降幅收窄,债券资金带动基金预算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07万亿元,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9个百分点。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7.49万亿元,同比增长23.9%,主要是各级财政持续加快债券资金使用,前三季度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等资金共支出4.21万亿元(含以往年度结转债券支出),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近年来,财政部每年都会提前下达部分下一年度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请问今年是否会提前下达部分2026年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

李大伟: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每年第四季度在当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包括一般债务限额和专项债务限额)的60%以内,提前下达下一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从地方实践看,这一做法既有利于加快新增债券发行使用,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也有利于推动政府债券市场平稳运行,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今年,为进一步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保障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巩固拓展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财政部将继续提前下达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一是工作进度上,抓紧履行有关程序,尽早下达限额,便于各地做好与2026年预算编制的衔接,支持重点项目2026年一季度建设资金需求。

二是项目安排上,提前下达的限额重点支持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战略、重点项目。我们将持续指导督促各地加快做好项目储备,抓紧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指导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地区优化项目审核机制;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加强非试点地区项目审核,进一步提高项目质量。

三是使用方向上,提前下达的限额除用于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外,还继续支持各地按规定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和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推动地方财政平稳运行。谢谢。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财政部牵头公开了调整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能否介绍下此次调整的主要内容,以及对释放消费潜能、提升购物便利度有何积极意义?

吴京芳:感谢您的提问。离岛免税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独有的财税政策,自2011年试点以来,财政部不断通过制度创新和调整优化激发海南消费市场活力。2020年进一步实施了海南离岛免税新政,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新政策实施5年来,离岛免税累计购物金额约1958亿元,购物人数约2858万人次,购物件数约2.4亿件,成为海南旅游消费的强劲增长极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靓丽新名片,为推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支持海南旅游消费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将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封关后离岛免税政策将继续实施。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进一步释放离岛免税政策效应,更好满足旅客多元化购物需求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0月17日上午,财政部联合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调整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主要调整集中在扩大消费需求和丰富商品供给两方面,从消费的需求端和供给端发力,免税政策变得更加便利、更加给力。主要有五项措施:

一是扩大政策适用人群。离境旅客原来主要通过市内免税店、出境免税店、离境退税商店进行免税购物。近年来,随着离岛免税政策不断优化,购物体验持续提升,离岛免税店对离境旅客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为了便利离境旅客在海南期间旅游消费,在原有购物渠道基础上,允许离境旅客在离岛免税店购物消费,提升离境旅客购物便利度,推动扩大入境消费。

二是丰富商品品类。目前离岛免税涵盖化妆品、手表首饰、服装鞋帽、母婴用品、保健食品、家用医疗器械、电子产品、酒水饮料等共45大类商品。此次,聚焦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新增宠物用品,吉他、小提琴等乐器。调整后的离岛免税商品共47大类,商品种类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更好满足旅客购物需求。

三是增加科技智能商品。在现有小家电、电子消费品等大类中,增加更富科技价值、创新价值、体验价值的科技数码产品和配件,比如扫地机器人、睡眠仪、数码摄影摄像器材、微型无人机、鼠标键盘等。这些商品贴近文化娱乐、健康体育等消费新热点,也更加符合当下追求品质生活、健康生活的消费新趋势。

四是允许国货入店免税销售。近年来,我国打造出不少“国潮精品”、“国货爆款”,国内商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目前,离岛免税销售的是进口商品。为推动国内商品走向世界,将允许部分国内商品在离岛免税店里免税销售,主要包括能够展现国货风尚和海岛特色的服装服饰、鞋帽、陶瓷制品、丝巾、咖啡、茶等。该项措施不仅支持国内商品扩大销售渠道、助力走向世界,而且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商品选择空间,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五是便利岛内居民购物。为提升岛内居民日常生活购物便利度,此次放宽其购买离岛免税商品的条件,对一个自然年度内有离岛记录的岛内居民,允许其在本年内不限次购买化妆品、香水、服装服饰、箱包等15类“即购即提”商品。岛内居民主要包括:年满18周岁持有海南省身份证、海南省居住证或者社保卡的中国公民,以及在海南省工作生活并持有居留证的境外人士,涵盖绝大多数在岛内居住的人群。举个例子,比如一位岛内居民离岛出差或旅行,在离岛时可购买离岛免税商品,返回海南以后,在本年内他可以随时前往离岛免税商店,按照规定不限次数购买刚才提到的15类离岛免税商品。

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及海南省,抓好政策实施工作,持续释放政策效应,让消费者享受便利、得到实惠,为释放消费潜能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同时,财政部将结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际和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继续深化税制改革,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谢谢。

中国财经报社记者:今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多地遭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部分省份受灾情况严重,请问财政部在支持地方减灾救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什么考虑?

濮剑鹏:谢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我国洪涝、地质灾害等交织发生,叠加台风影响,强降雨过程频繁且极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基本生活。财政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重点从“建机制、强保障、重效益”三方面下功夫,用心用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建机制,突出一个“快”字。救灾刻不容缓。我们和应急管理、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密切联动,建立了中央财政救灾资金快速核拨机制,开辟了资金拨付的“绿色通道”。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或救灾响应一旦启动,我部即刻通过该机制下拨资金,支持地方迅速组织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今年以来,已启动16次快速核拨机制。比如今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6.8级地震,造成了7万人不同程度受灾,我们在灾害发生后的6小时内,紧急拨付1亿元救灾资金,充分保障了灾民有热饭吃饱、有火炉取暖、有帐篷避风,切实让受灾群众第一时间感受到党中央的关心关怀。

二是强保障,突出一个“实”字。减灾救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及时有效的资金支持。财政部坚决扛起资金保障责任,2025年安排中央救灾资金近350亿元,切实保障救灾工作需要。截至目前,已据实拨付105亿元,全力帮助人民群众抗灾救险、恢复生产和生活。同时,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对减灾救灾的支撑作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政策,农业保险政策也持续发力,今年以来已向超2000万户次农户赔付超900亿元,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互补”的保障格局。

三是重效益,突出一个“准”字。救灾资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我们始终确保资金规范、安全、高效用于灾区和受灾群众。资金分配上,不断完善办法,力求更加科学、公平、精准;资金使用上,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金监管体系,对救灾资金的下达、拨付、使用进行全流程监管,密切跟踪地方执行,全面掌握资金使用效果,坚决防止资金滞留、挤占、挪用等违规行为。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基本实现航空救援力量2小时内到达、抢险救灾物资12小时内到位、受灾人员基本生活10小时内得到有效救助,充分展现了应急救灾的“中国效率”,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当前,北方地区即将入冬,我们已会同应急管理部提早组织开展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有关部门密切联动,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切实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精准送达受灾群众。谢谢。

人民日报社记者:在去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介绍了安排4000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有关情况。请问今年是否有这方面的安排?

李大伟:谢谢您的提问。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是指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限额大于余额的差额,主要是地方通过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安排预算资金偿还到期法定债务形成的。近年来,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地方政府法定债务限额内,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适时安排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用于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近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当前财政经济运行情况,中央财政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与去年相比,此次安排结存限额有两方面特点:一是力度有增加。总规模较上年增加1000亿元。二是范围有拓展。今年的5000亿元除用于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支持地方化解存量政府投资项目债务、消化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外,还安排额度用于经济大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精准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发挥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目前各地正在抓紧履行有关程序,力争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这部分结存限额的使用,有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力支持地方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谢谢。

靳俐: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fund

经济观察报

2025-10-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