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新股前瞻|微亿智造:EIIR赛道市占率超46% 从项目制到标准品的盈利拐点已现

来源:智通财经

2025-10-14 10:46:46

(原标题:新股前瞻|微亿智造:EIIR赛道市占率超46% 从项目制到标准品的盈利拐点已现)

9月29日,常州微亿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亿智造”)正式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东方证券(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微亿智造加入冲击港股“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第一股”的队伍。与其处于同一赛道的递表企业还包括斯坦德机器人、翼菲科技,冲刺二次上市的埃斯顿也在竞争这一头衔。

从“技术投入期”到“规模盈利拐点”的路径验证

微亿智造为全球客户提供开箱即用、高度柔性且具备卓越智能水平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EIIR)产品及解决方案。按2024年收益计,公司是中国最大的EIIR供货商。公司是全球首批在多个复杂工业场景中实现具身智能规模化商业化落地的领先企业之一。

财报显示,微亿智造展现出显著的收益增长轨迹。从2022年的2.21亿元增至2024年的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4.8%。2025年上半年收益4.12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43亿元增长187.3%,增速呈现加速趋势。

盈利端来看,公司经历明显的盈利拐点:2022-2023年累计经营亏损约18.6亿元,2024年实现经营溢利5639万元,2025年上半年保持4340万元经营溢利。净利润方面,2024年实现1574万元盈利,2025上半年为668万元,表明公司已跨越盈亏平衡点。尽管公司已实现盈利,但净利润率相对较低(2024年为2.6%,2025上半年为1.6%),表明公司仍处于“微利”状态,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公司维持较高研发投入。2022-2024年研发开支分别为0.76亿、1.78亿和1.65亿元,2025上半年达1.15亿元。研发费用率从2022年的34.2%降至2025上半年的27.9%。一般及行政开支占比从2022年的33.4%显著降至2025上半年的8.2%,表明随着收入规模扩大,管理效率得到提升。销售开支在2023年达到高点后回落,可能反映市场接受度提高后获客成本优化。随着收入规模扩大,各项费用率呈现下降趋势,规模效应开始显现。这为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可能。

从收入结构来看,公司业务结构经历根本性转变。此前作为主力的“AI赋能的智能化产品”收益占比从2022年的42.5%回落至2025年上半年的26.7%。EIIR产品线收益占比从2022年的15.3% 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3.6%,在两年半内从业务的“组成部分”成长为“绝对主力”,印证了其作为增长核心引擎的地位。其旗舰EIIR产品线已从2022年贡献总收入的15.3%,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3.6%,成为绝对的营收支柱。以上数据清晰地勾勒出微亿智造的增长路径:从以AI赋能定制化设备和模组为基础,到成功孵化并规模化推广更具颠覆性的EIIR标准品,实现了从项目制服务向平台化、标准化产品公司的转型升级。

EIIR赛道龙头地位稳固 客户集中度风险需关注

从行业发展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工业智能化持续加速,而中国工业AI赋能智能体(包括AI赋能的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设备等)的市场规模也将持续提升。据灼识咨询数据,按收入计算,中国工业AI赋能智能体的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391亿元增至2024年的141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8.0%,后续预计将以28.3%的速度增至2030年的6329亿元。

根据招股书引用的行业数据,按2024年收益计,微亿智造是中国最大的EIIR供应商。具体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5.87亿元,其中微亿智造以2.718亿元的收入位居行业第一,市场份额超过46%。这一数据凸显了公司在细分领域的领导地位:公司收入规模显著高于排名第二的公司A(约1.9亿元),更是远超其他竞争对手。这种市场地位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竞争壁垒。

招股书同时披露,公司在往绩记录期间存在较高的客户集中度。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五大客户贡献收益分别为1.308亿元、2.274亿元、1.698亿元及1.713亿元,占总收益59.1%、52.4%、28.3%及41.6%。一方面,公司客户集中度从2022年的59.1%显著下降至2024年的28.3%,显示客户多元化取得积极进展;另一方面,2025年上半年该比例回升至41.6%,表明客户集中风险仍然存在,且具有一定波动性。招股书明确提示了客户集中带来的风险:主要客户关系的维护、新合约的获取、付款延迟等都可能对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综上,微亿智造呈现出典型的技术型企业特征:在细分赛道建立技术壁垒,通过高研发投入驱动增长,在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后迎来盈利拐点。其EIIR产品线从2022年贡献总收入的15.3%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3.6%,成为绝对的营收支柱,验证了其技术商业化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微亿智造行业龙头地位和快速增长轨迹具有吸引力。同时,客户集中度风险、盈利稳定性等因素也需要在投资决策中予以充分考量。

随着公司推进港交所上市进程和海外市场拓展战略,其未来发展值得市场持续关注。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提升盈利质量,将是公司上市后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