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10-14 05:53:00
(原标题:【头条评论】 诺贝尔奖金:遗产界的理财产品天花板)
1896年,瑞典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去世。根据遗嘱,他的遗产将用于设立一系列奖项(后来被命名为诺贝尔奖),以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注:诺贝尔经济学奖在1968年设立,奖金来自瑞典中央银行的补充捐资)。用于设立五个诺贝尔奖的资产占诺贝尔总遗产的94%,即3100万瑞典克朗(在1896年大约相当于600万美元)。这笔钱在当时算是巨款,但要支撑120多年、每年给七八上十个人发奖金(如今单项奖金在110万美元左右波动),理论上早该被分光。可现实是,这钱不仅没花完,还越花越多,活成了“遗产界的理财产品天花板”。
然而,诺贝尔奖金的“长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年甚至差点“中道崩殂”。1900年,诺贝尔基金会成立,管理诺贝尔的遗产和奖金。刚开始,基金管理者恪守“绝对稳健”的理念,只敢投资低风险的国债和房地产。可在经济周期波动下,这种保守策略成了“致命短板”:本金在通胀和市场波动中持续缩水,到1953年时,基金规模已缩水至初始金额的一半,连正常发奖都成了难题。关键时刻,基金管理团队彻底转变思路——他们意识到“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于是果断打破投资限制,将目光投向股票、私募,甚至布局海外资产。如今,诺贝尔基金的股票持仓占比超过50%,看似和普通人买基金的思路相似,实则是“国家队”级别的专业操盘:既有对全球核心行业龙头的长期布局,也有对新兴领域的精准把控,在风险分散与收益获取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笔基金还自带“抗风险基因”,总能在危机中“躲坑”。二战期间,全球经济陷入混乱,无数富豪的资产大幅缩水,诺贝尔基金却通过提前配置黄金、大宗商品等中性资产,有效对冲了战争带来的通胀与汇率风险;近年来,全球通胀高企,普通人的工资涨幅追不上物价上涨速度,诺贝尔基金却凭借多元化的投资组合,让奖金金额基本上年年上涨(按瑞典克朗计算)。2024年诺贝尔奖单项奖金增至115万美元,较1901年首次发奖时增长了72倍。对比之下,普通人手里的钱存银行怕贬值、买股票怕被套,而诺贝尔基金却像拥有“财富永动机”,把“吃利息”的传统模式玩成了“滚雪球”的复利游戏。目前,诺贝尔基金资产已经超过67亿瑞典克朗,相比最初的金额,增值了200多倍。
当然,这笔钱能持续增值,离不开背后“隐形管家”的严格约束。诺贝尔基金会有一条铁律:每年的支出不得超过基金增值部分的4.5%,剩余利润必须全部滚入本金。这意味着,即便某一年投资收益丰厚,也不能随意提高奖金金额,而是要将大部分利润留存下来“养本金”。这种“细水长流”的规则,恰恰是其百年不衰的关键——对比那些刚传两代就被挥霍一空的富豪遗产,不难发现:能管住“想多花钱”的欲望,比懂得“如何赚钱”更难,而诺贝尔基金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有意思的是,诺贝尔当初设立奖金,本意是奖励“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可百年后,这笔钱本身却成了“杰出贡献者”: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钱生钱”的复利魔力,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部分获奖者的发明;它也撕开了一道现实的口子——普通人发愁“钱不够花”,顶级遗产却发愁“钱花不完”,原来贫富差距的鸿沟,从“遗产管理”这一步就已经开始拉开。
如今,诺贝尔奖金仍在每年准时发放,一边用真金白银奖励着改变世界的科学家、文学家与和平推动者,一边默默演示着“如何让一笔钱活过一个世纪”的财富密码。倘若诺贝尔泉下有知,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一生中最成功的“发明”,从来不是改变世界的炸药,而是这笔永远花不完的奖金——它用百年时间,把“财富传承”变成了一门跨越时代的学问。
中国基金报
2025-10-14
券商中国
2025-10-13
数据宝
2025-10-13
中国基金报
2025-10-13
券商中国
2025-10-13
数据宝
2025-10-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