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13 19:32:28
(原标题:思拓凡李蕾:诺奖青睐Treg,临床转化与监管合规门槛待跨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当公众热衷于“增强免疫力”时,诺贝尔奖却提醒人类,免疫系统的真谛在于平衡,而非越强越好。
“他们的发现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类并非普遍罹患自身免疫疾病。”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奥勒·坎佩在颁奖仪式上这样评价三位获奖科学家的贡献。
10月6日,美国科学家玛丽·E·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因发现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维持免疫平衡的机制而荣获诺贝尔奖。他们的研究揭示了一个精妙的免疫平衡机制:调节性T细胞就像免疫系统的“刹车踏板”,防止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指出,三位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在于揭示了“外周免疫耐受机制”——即免疫系统如何区分“自我”与“非我”,既不伤害自身组织,又能有效攻击外来病原体。这一发现不仅改变了公众对免疫系统的认知,更催生了肿瘤、自身免疫病和器官移植领域的全新治疗策略,引发了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广泛布局。
有分析预测,Treg细胞相关疗法到2031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可达44%。其在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抗排斥及癌症免疫治疗这三大领域的具体商业机会?哪些企业或技术平台在Treg疗法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带着这些问题,思拓凡中国总裁李蕾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21世纪》:三位诺奖得主发现的“调节性T细胞(Treg)”与“外周免疫耐受”机制,被比喻为免疫系统的“刹车片”或“安全卫士”。从临床角度看,这一发现最根本地改变了我们对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等领域发病机制的哪些认知?
李蕾:从“防御不足”到“调控失灵”的认知转变。过去,人们认为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过敏)的发生主要源于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未能有效清除目标。Treg功能的研究则显示,许多疾病可能与免疫系统调控失衡有关。
比如自身免疫病(如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不是因为免疫系统弱,而是因为 Treg细胞太少或功能太弱,导致“刹车”失灵,免疫系统开始攻击自身。包括过敏和哮喘:是对无害物质(如花粉、尘螨)产生了过度的免疫反应,同样是Treg细胞未能有效抑制的结果。慢性感染和癌症则相反,病原体或肿瘤细胞会 “劫持”Treg细胞,主动招募或激活它们来抑制抗病毒或抗肿瘤免疫,从而实现在体内的长期共存。这意味着,有时疾病迁延不愈,不是因为免疫系统不识别敌人,而是因为杀伤性T细胞功能被抑制了。
治疗疾病的思路,不再仅仅是“增强免疫力”,而更多是 “恢复免疫平衡”。要么在需要的时候 “松开刹车” (抑制Treg以对抗癌症),要么在需要的时候 “踩紧刹车” (增强Treg以治疗自身免疫病)。
《21世纪》:Treg细胞从最初“无人问津”的基础发现,到如今获得诺奖认可并催生多个临床试验,您认为哪些关键的技术突破使其完成了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跨越?
李蕾:据我们观察主要包括3方面的突破:
首先,基因工程动物模型提供了“因果证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坂口志文的研究中,为了了解胸腺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他们通过手术切除了新生小鼠的胸腺。他们假设这些小鼠会产生更少的T细胞,免疫系统也会更弱。然而,如果手术在小鼠出生三天后进行,免疫系统就会过度活跃并失控,导致小鼠患上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后,他从基因相同的小鼠体内分离出成熟的T细胞,并将其注射到没有胸腺的小鼠体内。这产生了一个有趣的效果:似乎存在一种能够保护小鼠免受自身免疫性疾病侵害的T细胞。1995年,他向世界展示了一类全新的T细胞。其特征是表面同时携带CD4和CD25表面抗原,这类新发现的T细胞被命名为调节性T细胞。
其次,Treg体外大规模扩增方案。研究人员优化了培养条件,特别是使用高剂量IL-2和抗CD3/CD28磁珠的强力刺激,能够在数周内将少量从患者血液中分离的Treg扩增上千倍,且能保持其抑制功能和Foxp3表达的稳定性。这是将Treg从“研究工具”转变为“细胞产品”的基础。
此外,嵌合抗原受体(CAR)工程化改造将CAR技术应用于Treg。分离或改造Treg,使其能识别特定的自身抗原(如用于1型糖尿病)或移植抗原(如用于器官移植的供者HLA)。构建能识别肾脏、肝脏或胰腺等组织抗原的CAR,引导Treg局部聚集到移植器官或自身免疫病灶处,实现“精准稳”。
《21世纪》:目前基于Treg的疗法主要聚焦于工程化Treg细胞(如CAR-Treg)和靶向Treg的药物(如CD25-ADC)两大方向。在您看来,这两种技术路线各自的优势、挑战与最适用的疾病领域是什么?
李蕾:工程化Treg是从患者或供者体内分离出自体Treg,在体外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例如,为其装上能识别特定抗原的CAR),再进行扩增,最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补充和精准投送功能强大、靶向明确的抑制性细胞。靶向Treg的药物(以CD25 ADC为例),机制是:CD25是Treg表面高表达的IL-2受体α链。抗体药物偶联物通过抗CD25抗体将细胞毒性药物精准地带到Treg表面,并内化进入细胞,从而清除Treg。从而精准清除肿瘤微环境中的Treg,从而“松开刹车”,恢复抗肿瘤免疫。
《21世纪》:有研究指出,Treg细胞治疗面临细胞体外扩增难度大、功能稳定性差(如Foxp3表达丢失)以及潜在炎症风险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学术界和产业界有哪些创新的解决方案?
李蕾:Treg稳定性是最大挑战,所以设备选择必须优先考虑对细胞表型(Foxp3)和功能的影响。文献研究表明,波浪式反应器靠温和摇动混匀,能更好地维持Treg特性。此外,临床级生产需要密闭系统,波浪式的一次性生物袋可以很好地满足需求,避免多层培养瓶因开放操作带来的高污染风险。例如,我们推出的波浪式生物反应器,Xuri W25生物反应器,可以很好地适配Treg细胞的体外大规模扩增,同时能够满足GMP相关规范,支持临床级别和药品级别的Treg细胞产品生产,助力Treg药物走向市场。
《21世纪》:我们观察到,再生元与获奖者创立的Sonoma Biotherapeutics已达成合作,辉瑞、阿斯利康等巨头也在布局CD25-ADC药物。当前全球范围内,哪些企业或技术平台在Treg疗法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投资机构应重点关注哪些技术里程碑?
李蕾:自2019年以来,Treg疗法赛道热度急剧攀升,从科学探索快速步入产业化加速期。全球制药巨头通过巨额收购与战略合作积极布局:BMS在2022年与GentiBio达成潜在价值19亿美元的合作,阿斯利康紧随其后,于2023年与Quell Therapeutics签署超20亿美元的协议。礼来、辉瑞、强生则通过投资TRex Bio等公司间接切入赛道。领先阵营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上述利用资本优势快速切入的MNC;二是如Sonoma、GentiBio、Quell等凭借独特技术平台吸引巨头合作的明星初创公司。
于投资机构而言,重点关注在关键的技术里程碑上:首要关注人体临床试验的安全性数据;其次是临床概念验证数据,证明其在适应症中具有明确疗效;长远来看,能够解决生产可放大性、产品安全性和持久性的企业,将构建起更高的竞争壁垒,有望成为未来的市场领导者。
《21世纪》:Treg疗法作为一种“活体药物”,其长期安全性(如是否可能因过度抑制免疫而增加感染或肿瘤风险)是监管关注的重点。产业界应如何与监管机构合作,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体系?
李蕾:临床转化和监管合规是Treg面临的重要挑战,是产品真正走向市场必须跨越的门槛。监管机构最关心的是患者安全,如何证明这类活细胞的安全性正是监管最审慎的地方。所以产业界必须主动从研发最早期就引入“质量源于设计”理念,把安全性作为产品关键质量属性来构建。
在研究阶段就需要构建全面的安全性评价基准。从疾病模型到药理毒理实验的设计,都需要和传统药物完全不同的设计理念。比如,Treg在完整免疫环境下的功能、持久性、迁移和组织归巢能力。评估回输Treg后对宿主抗感染能力的影响,评估Treg是否会促进原有或新发肿瘤的生长等。同时要保障Treg生产合规,作为活的细胞,Treg在生产的每一步都需要保证可靠和合规,这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智通财经
2025-10-14
智通财经
2025-10-14
智通财经
2025-10-14
智通财经
2025-10-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