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中小银行求生样本 渤海银行“甩卖”近700亿不良债权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12 18:34:34

(原标题:中小银行求生样本 渤海银行“甩卖”近700亿不良债权)

面对持续承压的资产质量与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中小商业银行的“求生之战”已进入深水区。10月10日,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09668.HK)发布公告,拟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方式,分批次转让其依法享有的债权资产。此次拟转让资产本金金额约为人民币499.37亿元,利息、罚息及代垫司法费用约200亿元,合计约为698.33 亿元。该事项构成《香港上市规则》下的“非常重大出售事项”,需经股东大会批准。

此次拟转让的资产,截至2024年末本金约为499.37亿元。为加速出清,渤海银行为其设定了不低于488.83亿元的初步最低代价,相当于对总债权打了约七折。这已是该行连续第二年进行大规模资产剥离,其背后是亟待改善的财务指标:截至2025年6月末,渤海银行不良贷款率已升至1.81%,不良贷款余额达175.35亿元。

“沉没资产”拖累,七折甩卖求变现

渤海银行此次拟转让的近700亿债权包,其资产质量状况揭示了甩卖的紧迫性。资产包内174户债权中,账龄在5年以上的长期资产占比超过55%,其中大量是清收困难、资本消耗高的“沉没资产”。渤海银行在公告中坦承,这些资产“经济资本占用较高、流动性较差”。通过一次性、折价的方式将其“出清”,虽会带来账面损失,但能快速回收巨额现金、节约风险资本占用,从而为提升资本充足率、优化流动性指标赢得空间。

关于潜在受让方,渤海银行在公告中列明了六家符合资格的企业,分别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中信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天津津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滨海正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渤海银行在公告中进一步说明,鉴于本次拟出售资产规模巨大,难以通过单次交易完成,加之各批次资产转让所需的准备时间及实施条件存在不确定性,为保障转让工作有序推进,董事会决议寻求股东大会授予一般性授权,以期在为期一年的授权有效期内,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组织实施资产转让。

这并非是渤海银行第一次大规模转让不良资产。2024年,渤海银行曾先后两次以39.67亿元、207.24亿元转让56.67亿元、289.65亿元债权资产,两次交易受让方均为天津本地的资产管理公司天津津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加上这次计划出售的资产,渤海银行三次累计处置的问题资产约为1044.65亿元。

自自2022年12月30日,银登网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已有广州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中小金融通过银登中心批量挂牌转让资产包,一种共同的生存逻辑正在浮现:在盈利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与其让不良资产长期滞留、持续侵蚀利润和资本,不如果断折价变现,换取转型发展的主动权。

渤海银行的案例,折射出中国部分中小银行在宏观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调整中所面临的普遍挑战。当传统对公业务的风险持续暴露,过去粗放增长模式下积累的资产质量问题便集中显现。

在此背景下,一个由五大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中国东方、中国长城、中信金融资管、中国银河资管)、地方资产管理及各类投资机构组成的多层次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正在不断发展。渤海银行此次选择的公开挂牌方式,以及锁定的六家潜在受让方,正是这一市场化出清机制的体现。通过市场化竞价,虽然转让价格可能承压,但保证了程序的公开透明,并试图在尽可能快的速度下实现价值最大化。

“甩卖”之后 求生更需“造血”

然而,“甩卖”资产只是解决了存量问题,属于“止血”的第一步。对于渤海银行乃至更多中小银行而言,更关键的考验在于“止血”之后能否成功“造血”。

此次转让若能完成,预计将带来约5.73亿元的正向财务影响,并大幅改善资本充足率。但这笔“救命钱”能否被有效利用,取决于银行能否真正实现战略转型。这包括:构建更审慎的信贷文化与风险定价能力,摆脱对特定高风险行业的过度依赖;找到新的、稳健的盈利增长点,发展中间业务与零售业务;以及优化公司治理,提升管理效率。

渤海银行此次近700亿债权的剥离计划,提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当“出表”成为普遍选择,银行的转型之路究竟该如何走?

毫无疑问,大规模转让不良资产能在短期内立竿见影地优化财务指标、释放资本空间,为银行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但这本质上是对存量问题的清理,而非对增量风险的杜绝。如果银行的信贷文化、风险内控和业务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那么“生成—处置—再生成”的循环就可能重演。

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从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到银登中心挂牌,从资产证券化到债转股,不良资产处置工具日益丰富。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银行能否利用处置不良所创造的战略窗口,完成从规模导向到质量导向的深刻蜕变。渤海银行这笔巨量不良资产交易,不仅是一次财务操作,更是一次行业发展的试金石。它的最终效果,将为中国众多寻求转型的中小银行提供一个关键参照。

经济观察报

2025-10-1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